【篇一:湘鄂情大桥】
看到这涓涓清泉,不免使人想到家乡的母亲河酉水河,而想到酉水河,那桥,便也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清晨,跨入湘鄂情大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旁的石狮子,它们身体下的那个方砖,刻着“湘鄂情大桥”几个字样。桥边有供人行走的平台,两边的护栏上,雕刻着美丽地浮雕,飞天的龙,舞动的凤,让人看了无不称赞家乡人的智慧。
再往前走,便是一座桥碑,上面雕着一条龙和一条凤,中间夹着一个宝珠,宝珠上燃着熊熊火焰,让人浮想联翩,下面还刻着几个大字“龙凤呈祥”。左右两个通行口上也分别写着“鱼跃龙门”“有凤来仪”。
一个猛回头,东方泛起了鱼肚白,从护栏边极目远眺,唯见青山含黛,层峦叠翠,四周都被笼上了一层白雾,像一个个蒙面仙女,脚下的酉水河绿荫荫的,只缓缓地走动,扔一个小石块,聆听那清脆的“叮咚”声,却许久不闻。从上往下看,酉水上的涟漪一波接一波,一层接一层,似乎永不停息。清清的酉水河,滋养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土家族人。
来到桥下,河面上伫立着四根大柱,远望而去,酉水潺潺,碧波荡漾,酉水河就像一个代嫁的姑娘,轻轻地飘起裙摆,慢慢走去。
关于它的故事,更是数不胜数。
六七十年代时,这里曾经并没有这种规模的桥,只在河中央孤零零地悬吊着一座木桥,可并不是很稳当,相反,还摇摇欲坠。可因需要,人们不得不提心吊胆地上桥,走完时,背后已经渗出了密匝匝的汗珠了。当然也有些大胆的,坐着木筏淌水,可河水汹涌的很,稍不稳就会跌落河中,葬身鱼腹之中。
一年夏天,暴雨倾泻,酉水河滚滚波涛,猛涨上来,淹没了桥,淹没了河堤,淹没了两岸。岸上传来一阵阵哭声,一个个求学的孩子们,一个个发誓:长大后一定走出龙山,走出湘西,为家乡而发展!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年的那些小伙子们回来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动用大工程,通过数十年的努力和艰辛,在2014年2月,一座雄伟,精致的大桥建立起来了,它集民族之智慧,汇人民之精华,扬家族之神威。它会伴随我们的发展而发展,进步而进步,与我们共同进退。
湘鄂情大桥,融合了两岸人民的情谊,也象征性地表达了:家乡在发展,祖国在巨变。
【篇二:记忆深处的那座桥】
依稀还记得,那锈迹斑驳的铁栏杆,那横排摆放的盆栽,那由水泥铺成的马路,它就是我童年的记忆——中江桥。
小的时候,和祖母去菜市场买菜,都在中江桥下的车站等车,汽车驶过的烟雾、雨水从管道滴落的声音,桥柱上长满了绿油油的爬山虎……这些所见所闻都令我好奇不已,回首往事,这应该是我对中江桥记忆的开端吧!
再长大些,我总喜欢把中江桥当做一个忘年交的好朋友,总是觉得中江桥是一个无私奉献的巨人,为在桥下等车的人遮风挡雨,送行人和车辆度过清弋江任劳任怨,的确,它是一位撑起民众生活的巨人。
听到中江桥要拆的消息,心里又忐忑又害怕,连忙拉上母亲去和中江桥再合最后一张影。
站在桥头,以中江桥的桥碑做背景,那桥碑是由花岗岩做成的,上面还镌刻出中江桥的名字和它的竣工日期。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石碑的底座早已长满了青苔,碑上原来的棱边已经磨平,石面已经变成了坑坑洼洼的石窟窿,满是岁月的沧桑,我苦笑着,用摄像机记录下了这难忘的一刻。
几个星期后,我打开了电视机,观看拆桥仪式的现场直播,只见工人们在桥面和桥墩上铺放着和捆绑着一些炸药,经过一段时间的忙碌,工人们撤出场地,随着一声巨响,桥梁中央立刻断节了,无数碎石和钢筋落入江水之中,粉尘随着风在天空中飘扬,渐渐地散了,我的心灵仿佛也被吹散了,不觉中眼角竟溢出了泪水。
现在,每次经过中江桥的施工工地,总是能看到一群工人在阳光下忙碌着,看着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的不锈钢桥梁,我仿佛已经想象到了不久后新中江桥通车时的美景,那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的场面仿佛又回到了我的眼前。
由心地发出深沉的感慨: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回望我生活里的十多年里芜湖的变化,真正体会到祖国发展的巨大变化。
只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着你。我爱我的祖国,我的家乡和我童年记忆里的中江桥,我会将你们珍藏在我记忆的深处,为祖国母亲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