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另辟蹊径】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太白的豪情,麻木了多少平庸之辈的心。他的羽化飞蝶,是因其独特的视角与人生态度。而拒绝平庸,就必须如此另辟蹊径。
何为“另辟蹊径”?就是充分利用已有才华,创新突破,寻求自己的发展天地。每个平凡人都懂得要勤勉为学,认真学事,也大都“术业有专攻”,但也大都湮没浩瀚人海,平凡庸碌,只能仰望大师们。这些都是因他们没有另辟蹊径的勇气,安然踱在前人开辟的道路,只能挣扎于世俗的茧中。
我们这些平庸的人于是很多都羡慕马云。他复读多年才勉强考上大学,“厚积”也不一定做得比别人好,为何成为中国电商大头?盖另辟蹊径。在中国黄页刚起头时,他就嗅到了互联网巨大的商机,便不顾嘲弄,坚定不移地借钱,谋求合作者。作为当时的人,谁在意这种新玩意儿?而他的创业,不走常人老路,硬是改造了荆棘之路,最终成为创业者中的佼佼者。
古今往来,另辟蹊径的人往往造福后人,为世人所铭记。且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他们的楷书被世人称为“欧体、颜体、柳体”,更有“颜筋柳骨”一说。而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也为学楷书者必摹。而这不就是他们苦心孤诣后,自我创新,融入自己的性格脾气,独创出来的辉煌成就吗?要是他们都只临摹着前人的墨迹,将这些仿的滴水不漏,那在自己领域又会有何建树,同平庸之辈有何区别?
西汉赵括,将兵书背得滚瓜烂熟,学术造诣可谓颇高。他已厚积了,只等待破茧化蝶的一天。可是他钻不出来。他死教条,犹如平庸之辈死守世俗之见。他不知什么是创新突破,他钻不出兵书框定的圈子。他踱步于前人之路,哪怕那路已塌圮,也不另辟蹊径。结果知道的,他闷死在墨守陈规的茧中。
当然,另辟蹊径,并不意味着不需积累前人经验,专注为学,博采众长,厚积薄发。只有练好基本功,才有另辟蹊径的底气与实力。马云若是文盲,可有这种超人眼光?
路漫漫系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夫子的一叹,道尽拒绝平庸,另辟蹊径时的孤独与神圣。破茧成蝶会痛,痛,就甘于茧中?
【篇二:我爱书法】
我爱书法,提起书法,作为通渭人都并不陌生。尤其是有些农民伯伯农忙是能拿起锄头干活,闲暇时也能提起笔头写字。书法,是通渭人个个的爱好也不为过,当你走进每户人家是都能感受到对书画的酷爱。因“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从每家每户收藏的字画中体现出通渭文化艺术的浓厚。学习书法不仅可以去烦躁之气,还可以杨一颗平静的心。谈起对书法的学习,还真有难分难解的两年呢!
二年级的时候,妈妈让我学习一门艺术。但家里人的意见却不同。爷爷说让我去学象棋,而妈妈想让我去学习国画,爸爸让我学习二胡。最后,我说要去学习书法,家里人都非常支持我。
初入师门,我连一点一横都不会写,但经过老师不厌其烦、三番五次地教,使我慢慢地对田英章地千字文有了深刻的认识,而后我有把目光转向了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
刚写九成宫,我有些不知所措,因为它书法结构严谨、法度森严、笔画似方似圆、结构布置精严、上承下覆、左揖右让、局部险劲而整体端庄、无一处紊乱、无一笔松塌。但是,我每天不厌其烦的练习学习,时间长了我的字写得还不错进步很快,这让我明白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好书法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贵在坚持。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的功课越来越多,练字的时间少了,但我一直坚持着,不管严寒酷暑、天寒地冻,我都不会放弃。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对欧阳询的九成宫有一点入门。学习书法要日积月累,只有这样才有进步,也让我体会到了只有“辛勤的播种者,才有颇多颇少的收获”。
我是通渭人,是通渭艺术之乡——一名少年,我要好好学习书法,学好书法是我的梦想,我想用毛笔绘画我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