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巧辨生熟鸡蛋】
今天,老师拿着两个鸡蛋走进教室。同学们疑惑不解: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只听老师说:“这节课,我们来分辨生熟鸡蛋。”
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跃跃欲试,有的一筹莫展,有的绞尽脑汁。
实验开始了,我们分别在鸡蛋上标上了A、B。老师说:“辨别生熟鸡蛋的方法有多种,谁先来?”只见柯书阳自信满满地走上讲台,胸有成竹地说:“我能用旋转法辨别。”他拿起鸡蛋A,用力地转起来,可是鸡蛋A就像一个喝醉酒的大汉东倒西歪的,差点掉到地上去了,还好老师眼疾手快,把它给托住了。他放下鸡蛋A,拿起鸡蛋B又开始旋转,只见鸡蛋B在桌子上转得非常平稳,像一个快速旋转的陀螺,又像一个婀娜多姿的芭蕾舞演员。柯书阳解释说:“这是因为生的鸡蛋里的蛋清、蛋黄没有凝固,所以鸡蛋A旋转起来摇摇晃晃,而鸡蛋B里的蛋清、蛋黄已变成了固体,旋转时能保持自身的平衡。”
接下来我们用摇晃法来分辨。我们把鸡蛋A贴近耳朵,用力地摇晃,一阵轻微的咕噜声朝耳边传来,原来是蛋清和蛋黄碰撞蛋壳发出的声音。我使出吃奶的劲摇晃鸡蛋B,而鸡蛋B却没有一点儿动静,就像一头睡得很死的大肥猪,怎么叫也叫不醒。
最后,我把一本书卷成了一个“西洋镜”,把鸡蛋A放在“西洋镜”的一头,对着日光灯,鸡蛋A出现了怪异的现象,里面竟透出一点光,这光是通过里面的蛋清和蛋黄穿过来的。我又拿起鸡蛋B来看,里面竟然是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原来鸡蛋B是熟的,里面是固体,光当然透不过来。
小小鸡蛋也蕴含着那么多知识,所以我们要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用心观察身边的每一样事物。
【篇二:巧辨生熟鸡蛋】
一天早上,顾老师——我们的语文老师带着两个鸡蛋走进教室,对我们说:“哎!同学们,我早上想吃鸡蛋,结果把一个生的一个熟的混在一起了,你们能帮我分开吗?”
这下教室里可炸开了锅,有的说:“要闻一闻。”有的说:“要捏一捏。”有的说:“要摇一摇。”在一阵“摇闻捏看”之后,同学们还是一头雾水,依旧议论纷纷。
突然,有一个同学站起来大声地说:“我知道怎么分辨它们!”大家一下都停止了讨论,安静下来,盯着这位同学,好奇他到底有什么好办法。那个同学接着说:“依我看,要转鸡蛋。”老师也认为这个办法好,就把鸡蛋编了号。三根手指捏住1号鸡蛋,手腕一使劲,那鸡蛋像陀螺一样飞速地转了起来。接着又像一只没头的苍蝇,四处乱转。2号鸡蛋却截然相反,转得慢又在原地。我们于是做了猜想:1号鸡蛋是生鸡蛋,2号鸡蛋是熟鸡蛋。老师让一位同学上去敲碎鸡蛋,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结果却与我们的猜想大相径庭:1号蛋居然是熟鸡蛋!
老师向我们揭示了原理:生鸡蛋内部是液体,转动时液体由于惯性保持静止,所以转得慢。而熟鸡蛋恰好相反,由于内部是固体,转动时连蛋壳一起转,自然就转得快了。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任何发现或发明都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实践,只要细心观察,才能有所收获。
【篇三:巧辨生熟鸡蛋】
早上,妈妈给我煮了鸡蛋,却一不小心全掉到了生鸡蛋盒子里。妈妈只好把生鸡蛋和熟鸡蛋一起端了上来。
我想:怎么才能吃到熟鸡蛋呢?我只好辨一辨了。我想生鸡蛋是从母鸡的屁股里生出来的,所以会是臭臭的,借用这个原理,于是我拿起鸡蛋,放到鼻子旁,一个一个闻起来,没啥区别啊?这么多鸡蛋,还是无法分辨出来啊!
于是我用了第二种方法,我拿起鸡蛋,一个一个都晃了一遍,为什么呢?因为生的鸡蛋里面是液体,晃的时候会有声音,而熟鸡蛋里面的蛋清和蛋黄是凝固在一起的,所以晃的时候是没有动静的。用这个方法,我又果断的淘汰了一些鸡蛋。
为了能吃到熟鸡蛋,只好再想办法了。我冥思苦想,突然灵机一动,拍手叫到:“对,用旋转的办法试一试。”我拿起鸡蛋轻轻地放到桌子上,用手使劲一转,只见一个鸡蛋,飞速旋转好似一个舞蹈演员在欢快地跳着舞蹈,用同样的力气转其他的鸡蛋,它们像一个个醉汉似的,没转几圈就停了下来。只有这一个鸡蛋与其他鸡蛋不一样,我猜想这个鸡蛋肯定是熟的吧!为了验证我的猜测,我拿起鸡蛋往桌角轻轻一磕,露出了白白的蛋清,“耶,我猜对了!”我兴奋的一蹦三尺高。
此时,又有一个疑问钻入我的脑子:为什么熟鸡蛋转得快呢?于是我上网查了一下资料,原来熟鸡蛋里面是固体,转动起来有重心,所以转得快,而生鸡蛋里面是液体,没有重心,所以转得慢。
我为自己的发现而感到高兴,通过今天的发现,我明白了做事只要认真想办法就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