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挖春笋】
在农村的山中,时常长着笋。而初春时的笋是最好挖的。
春笋是天然长的,用不着种。二月初就已经有许多鲜嫩的笋从土里冒出头来,在阳光地照耀下,显得格外精神。
二月末三月初是挖春笋的最好时节,因为这时已经长了快一米高了,得赶紧收。早挖了太少,晚挖了又太老吃不了。看着越来越高的笋,我手中的锄头不禁又挥舞了起来。
等笋长得差不多高的时候,我提着竹篮子,扛着锄头上了山。
外表淡绿,长得大约八十厘米高的笋是最嫩的,那些一米多高,已经散了叶的笋是绝对不可以吃的。因为它们已经有长成竹子的架势了。如果炒来吃,给您的感觉一定是“硬、苦、涩”啦!口感不好,自然特别难吃。
上山后,我看到的第一眼便是一根去年冬天长出来的笋,挖吗?绝对不,这根笋已经长出来非常久了,又不好吃,挖出来也是白费力气。我继续向山上走,春雨后的土壤格外湿润,我的鞋底已经变成了泥土色。我望见了一根不错的,稍比我要高一些的笋,心中顿时一喜:“哈哈,没想到这么快就找到一株。”要知道,虽然现在竹笋满山都是,但是想要找到一株恰到好处的笋也非常不容易呢!
我兴高采烈地向它飞奔过去,抡起锄头就对地上一顿刨!过了十分钟,这根竹笋终于因为没有土壤扎根而倒下了。我捡起来,一扔,那段笋就进了我身后的篮子中了。
等到中午12点,我的收竹笋计划才宣告结束。此时,我已经挖了整三篮子,真正运了两次。有一大部分竹笋都被外婆用来晒成笋干存着吃,而剥下来的笋壳则是我们农家上号的燃料。
我爱竹笋,更爱大自然。
【篇二:筑沙】
前一段期间,我去了象山的海边玩,那里的海水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碧蓝的,而是带着一点儿浑浊的泥土色。海浪打过来,像巨人推动着地毯一般,时高时低。远远的海滩边散坐着很多游客,有的围在一起聊天,有的牵着手在散步,还有的把沙滩当成了画布,用树枝或石块在作画,每个人都自得其乐。
我肯定是不会放过这次玩沙的好机会的,一到那里就拿起小铁锹开始了“宏伟”的筑沙工程。我双手握着锹,用力地把它扎进沙里,随后猛地一提,铲起了一小堆沙子。我不停重复着这几个动作,不一会儿一个小坑和一条绕着坑的细渠就挖好了。我跑到太阳能晒到的地方,运来一些干燥的沙子,筑起了工程的地基,然后把刚刚铲出来的像“水泥”一样黏黏的沙子一层层地盖在上面,搭出了一个由最坚固图形——三角形构成的防水堡。为了保证它的稳定性,我用铁锹不停拍打“堡垒”的四周。
就这样,这些看似散乱无力的沙子,变得连海浪都攻不破它们了。我也突然发现,当沙子干燥的时候,你想用手抓紧它们,反而被它们轻松地“越狱”了,而遇到海浪被打湿后,不起眼的沙子反倒有了凝聚力,变得很强大。平时,我们在班集体里也要学做团结有力的沙子,而不要做一团散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