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个性无价】
美国心理学家埃·弗洛姆认为,每个人都有充分利用自己潜能成长和发展的固有倾向。这就是所谓的个性。
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重视人的潜能研究,为心理学领域带来一次变革。并借此推出著作——《健全人格及其塑造》。而“塑造”一词在字典中的含义:用石膏、黏土等做成人或物的形象。
既然是“塑造”个性,那么人最初“发展的固有倾向”必然会被改造,甚至是同化。即使依据书中所论述的模式进行人格上的培养,“健全”后的也必将是毫无棱角的“玩物”,又有何个性可言?
要我说,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理应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理当是一个人共性中所凸显出的一部分——最珍贵也最无价的部分。
假如让周邦彦执铜琵琶、铁鋽板,唱“大江东去”,让李白执红牙板歌“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你作何感想?恐怕他们镌刻青史的个性形象会被彻底颠覆,进行思想上的“重组”。“或和之,或不和”,都必将使中华文化宝库失色不少。
自诩为“中国白话第一人”的台湾著名作家李敖,曾在其文章《看谁文章写得好》中高调自擂:“……奇迹来自李敖这边。白话文在李敖手里,已经出神入化。在中国传说中,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必有不世出的人出世,因此我说: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我深信,我这一辈子,其他的功德都不算,光凭好文章,就足以不朽。我纵笔所至不检束,把白话文写得气象万千,光芒万丈,这种中国功夫,是谁也抹杀不了的。”
好一段“不惭”之“大言”!看过其文章的人都知道,李敖很为自己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刻薄的嘴”而自傲。他的胸藏锦绣,他的铮铮傲骨,他的嬉笑怒骂,无不揭示他的“狂人”形象。是真我的个性,铸就了他台湾文坛“第一狂人”的地位。
再看看那些试图改造别人个性、重塑别人人格的人,岂不多管闲事?要知道,每个人的个性化都是其存在方式。只有个性的绮丽魅力,才能构成世界的多彩。
北宋徽宗赵佶在位25年,政治上饱受诟病。但宋徽宗如果不是赵佶,就算他再有才华,再想尽方法营造艺术氛围,宋王朝历史上也不会取如此巨大的艺术成就,后世更不可能流传其侧锋如兰竹、飘逸劲挺的“瘦金体”,不可能继承其精微灵动、气韵潇洒的花鸟画。他生性柔媚轻浮,不是帝王之材,却因此成就北宋艺术领域的鼎盛,展示出无价个性!
当然,在信息技术飞速民展的当代,我们崇尚个性的张扬,并不韵味着要标新立异。
请看当前网络上流传一组“霸王”标题:《火锅之战独缺太空易舞步,场均1。8次封盖你快回来!》《因为“男人偷吃有理”,所以“红杏出墙”无罪》《一块叫作教育的遮羞布》。
“个性化”的创新固然值得提倡,一个好的标题诚然无可厚非,但倘若单纯地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夸大其词,实则内容空洞,缺乏灵魂的写真,不免如“镜中花,水中月”,作无病呻吟之痛。
个性贵在自然,要溯“本”,要求“真”,不要“做”。只有真我个性,才属无价;也只有无价个性,才能创造出无价的珍宝。
【篇二:常知莫如真知】
“不必担心你所不知道的事情,真正会让你有麻烦的是那些你曾经相信,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的事情。”
诚如爱德华·德·波诺所言,有时候,我们所谓的“知道”只是一种常识,从未经历,从未体验,并非真知,常知而不真知,也许会在人生之路上埋下隐患。常知莫如真知,唯实践出真知。
“从书本上读到沙滩的沙是柔软的,在我看来还远远不够。我还想用我赤着的脚去感受。所有未亲自体验的知识都是无用的。”纪德曾在《人间食粮》中写下这样的慨叹。纪德想要“烧毁所有知识的书本”,从经历中感悟,在实践中“真知”。烧毁书本的观点固然偏执,但也传达出了他对亲自体验的强烈呼唤。他也曾遨游书海,却未曾等到他的信仰之船,最终在历尽非洲的山水后明白,我们需要乘坐真正的船,去乘风破浪,去亲自经历感知。恰如周国平先生所说“人生最重要的是经历”,在经历中方得“真知”。
论骂人,我最服李敖。即使见惯了文人的唇枪舌战,也不得不为李敖骂人的境界而震撼。李敖曾因骂蒋介石而入狱。在狱中,他要求读《蒋介石全集》。几十本几乎毫无文学价值的书,他竟通读研究。出狱后,他继续骂蒋介石。因通读其作品,深入了解其经历,骂得更加有理有据,难以反驳。文人坚守良知,批评时代中错误的人和事,此为常事,但大多以点概全,甚至有失真实。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像李敖一样,深入了解呢?
古人也有真知,常知之辩。如宋代儒学大师程颢所说的田夫,亲历之乃真知。反观当下,我们在纷繁世间的行走中迷失了自我,学会了人云亦云,盲目跟风,不愿埋下头,亲历之,真知之。我们在对考试的应付中,忘记了学习的真正意义;我们在名与利的纠葛中,忘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
行而知之。我们不能否认阅读书本与向别人学习的积极意义,但也不能忽视亲自经历和实践才是“真知”的最重要途径。
常知不如真知。愿我们常抱求真务实之精神,在纷繁世间不忘追求追本溯源,去伪存真。
【篇三:让宽容平衡内心】
世间的善与恶,是与非,黑与白,皆需内心做出平衡、判断。内心若被外物所纷扰,则其万难保持对事物的平衡态度。那么,如何平衡自己的内心呢?宽容,不失为一剂良药。
内心看待外物,若是失掉宽容,囿与情感、理性等,难免失去分寸,或偏激之极,做出悔恨,难以弥补之事;或畏蒽不前,犹豫不决,难以有所作为。一种平衡的心境实难达到。恰如总是抱怨邻居衣服脏乱不堪的太太,正是因其难以宽容他人,心胸狭隘之极,心中的天平已向着偏激的一方倾斜,终究害人害己。
古今往来,因宽容他人而获得赞誉的历代帝王不胜枚举。“发于畎亩”的舜因宽容得民心,得天下。对于亲人的背叛,知晓一切的他并没有同亲人反目成仇,而是选择了宽容,亦使自己的内心获得了宁静。同为帝王的唐太宗,面对房玄龄,杜如晦的贪污,并没有处死他们,而是宽容两人,最终成就了“房谋杜断”的美话。这难道不能算是一种平衡的心境,至圣的心态吗?
二者的事例,不外是向我们说明了宽容对内心,对外界是非纷扰的用处。同为帝王,他们明事理,知法度,却毫不犹豫的用定夺天下的“手”宽容了他们。权衡利弊,宽容对方,成就了盛世辉煌。
反观现代,身处红灯酒绿的“太平盛世”,普通人受到的诱惑更多,打击、挫折也更多。如何平衡内心,亦是时下需解决的问题,宽容则是平衡其内心的不二法门。
正如著名诗人余光中面对李敖对自己的批评与指责。余光中所需做的,只是拿起笔杆,将自己对李敖的不满表达出来,这样既能恢复名誉,又可以得到一笔不菲的稿费,何乐而不为呢?然而他却选择了包容对方,包容以自己为敌的人,放弃了金钱,却用宽容换来了内心的平静。试想,若余光中并未包容对方,而是迎头反击,那么,他最终会陷入和李敖的无休止的争吵之中,永远难以得到内心的平静。
正如《圣经》中所说:“爱你的仇人,善待以你为敌的人,为诅咒你的人祝福,为欺凌你的人祈祷。”身处快节奏的社会“漩涡”之中,只有平衡内心,将宽容融于行动,思想之中,我们才能稳于“漩涡”之中,不动如山。
“山不拒细壤,海不择溪流。”宽容,使山更高,海更广;宽容,同样可以使我们平衡内心,在善与恶中权衡、是与非中清醒、黑与白中淡然处之。
【篇四:读《我所理解的生活》有感】
近期逛了逛书店,赫然看见摆在最前面书柜上的韩寒的最新作品——《我所理解的生活》。书如其名,雪白的封面是我看过最简洁的版式,烫银的标题字体泛着寒光,仿佛宣示着主人的傲气与自由。听说这是作者第一次深入剖析自我,对于颇爱韩寒文笔的我,毫不犹豫地拿起一本……
读了大致内容,我又翻回第一页——序言。上面只有一句话:“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除了造谣以外,去造其他一切东西。我心中的造化,就是创造了多少文化。”老实说,我对韩寒的文章理解程度并不算高,一开始充其量只知道他的文,政府官员听了会暴怒,老百姓听了拍手称快,一些在商业上驰骋的富豪听了也不禁暗掐大腿连连叫好。他的一字一句中信息量与内含量过大,令我不知所措地陷入将进入的社会透析与见证。
在对他逐步的深入了解之后,我总结了一句话:韩寒说话,胆子很大。在《我所理解的生活》中,破天荒收录了韩寒引起广泛关注的三篇文“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简称“韩三篇”。虽然在用词上似乎有所考究,但只要他想要且想说的,就没有不敢说的。不怕打压,不怕拍砖。他是一个活得很真实的男人,永远在不动声色地和生活抗争。他是说话,且不腰疼。
就说说前些时间他和方舟子网上对骂互相讽刺,还有对李敖父子“恶意”批判。我且不说谁对说错,方舟子用他微博里的一句“这个研究有意思。如果能设一些对照,例如韩寒和其他人(比如我)的博文对比,就更有说服力了。”其实这句话本身有问题,这“其他人”后面有了括弧写着比如我,让围观者觉得这个评论中的“其他人”有方舟子。说白了,这句话中逻辑有明显的障眼法,方舟子很狡猾,以这种方式告诉韩寒:咱们看看是你玩我还是我玩你?对于李敖事件,网上评论总结出一句话:知识重要,思想也重要,做人更重要!所以,李敖先生,还是先教会你儿子怎么做人吧。
韩寒,是个王权独立于现体制的人,一个市场里游泳的健将,但又不像市场的经营者,对管理者躬腰。他无需理睬任何人,无论这个人是官员还是资本家。他就像“化外之地”的山寨之主,齐天大圣的杏黄旗高高竖起,却也找不到这个山寨的违法痕迹。若要收束,各方人士想尽办法,却也无计可施。因为他什么都不要,也不怕威胁,他真的算淡泊名利,一般知识界人士所难以抗拒的金钱、名誉、官职甚至“大师”头衔,他一概视如敝屐。
在《我所理解的生活》里,韩寒总结:“历史只会记得你的作品和荣誉,而不会留下一事无成者的闲言碎语。”是,生活就应该是留在历史的痕迹越多,人亦是越垂青于史。你的生活自己知道,无须问别人,也无须问自己。个人现在对韩寒的感觉:善于思考,怀疑,热衷袒露自我的人。针对一些尖锐的社会矛盾,通过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透析得更直白,更深刻。中国理应有千千万万个韩寒,但是我们却只有一个。这个国家缺乏创造力,甚至缺乏青春活力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社会是个被官气弥漫的巨大海啸吞噬了的社会。我欢迎这种人,更期待有更多韩寒站起,否则时间和欲望的大潮会淹没这朵小小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