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家乡的特产】
【家乡的特产】
姚睿宁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自古以来,风筝不仅是孩子们最爱的玩具,还是军队用来传递信息的得力工具。而我的家乡——南通,就是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南派风筝的主要产地,又以哨口风筝最具特色。
哨口风筝,又名哨口板鹞。它保留了古代“弦响碧空称风筝”的特点,球哨口升天后发出声响。从前,哨口风筝要由一个身强力壮,经验丰富的老手,带十几人拉绳,一组人扶着风筝放飞。如果风筝一飞冲天,则预示着一年的丰收,万事如意。
哨口风筝的工艺精湛,种类繁多。大的有3米余长,小的只有几十厘米。制作风筝先要搭好它的骨架,一般用竹子,再用一层布铺在骨架之上,上面绘出神话故事、美好祝福等,在窑尾系上麻绳。最后一步,也是即将给风筝注入血液的一步,装哨口。哨口的材料多样,通常采用葫芦、乒乓球、果壳等,为了制作音色大小不同的哨口,风筝艺人培植了若干品种的葫芦,小者内径1厘米,大者可达50厘米以上,各种音色的哨口合理搭配,堪称完美。
哨口风筝不仅是只供放飞的风筝,还是珍贵的民间工艺品,南通本地人家中都有珍藏。由于装载一整套“音响设备”,它有一定重量,所以一般哨口风筝需要五级以上风力才能放飞。高飞在天的哨口风筝颜色与蓝天形成鲜明的对比,哨口在这时大显神通,百余个大小各异的哨口放声高歌,奏出十余种不同的音调,形成一曲华丽的空中交响曲,响彻九霄。天空蓦然变成了一堵富有弹力的墙,浑厚的音波碰撞在这堵墙上,霎时放大了千倍万倍,又碰撞在人的心里,使你沉浸在这浓烈的艺术享受之中。
南通哨口风筝这一奇特的民间工艺品,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各种风筝比赛中屡获大奖,创造了风筝史上的一个奇迹。这是风筝爱好者们千年来心血凝成的结晶,也是我们家乡的骄傲!
【家乡的特产】
仇旭
南通,美!南通,广!南通,蓝印花布!家乡的皇后,蓝印花布!
上周末,邻居李灿姐姐直接把我带到了蓝印花布美丽馆参观。濠河孕育出了家乡的奇人,美丽的风景,更诞生出了丰富的物产,蓝印花布就为其中之一……
纹样,多姿多彩哇!一个个美丽活泼的小精灵,扭动着身躯,摇曳着舞姿,晃动白莹莹的全体,呈现在布上。不必用花里胡哨的语言去装扮她,她那深入人心,深厚朴实就是她的灵魂所在。这缕缕布常常给古时美丽女子衬托美貌所必需之品,藏青透白,高端,淡雅,古典,便跃然纸上。所有内在心灵的气质美,抛上了用蓝染工艺沾扎的布,绝对是秀气儒雅,楚楚动人!大多为女子和海鲜切为主体,咱们江海美女,丰富水产足够让千里迢迢赶来的宾客爱不释手,视若珍宝了吧!
藏青如同美丽的海水披上了一层雾纱,而白花就是那艘漂浮在水面上的皎船!清澈却又深沉的雅透出活泼而又开朗的纯!
这岂能是一般巧,不令人称奇物?
用民间流传素布,以扎彩蓝染精湛工艺先绘上心中纹样,再根据图义沾染上蓝墨藏青色,沥干,曝晒出水分,最终捆扎成束,成为一绢美丽淡韵的美人配饰,民间艺品了!
沾染上色在几十年前一个落后年代。没有机器给予扎染技术的鼎力支持,就只能人工用彩毛笔给图样涂抹墨蓝色。显然,不够快捷,技术也大大不老练娴熟。时代在引领南通与世界人类智慧迅速前进!
触感既不光滑,也不粗糙,只有那纺织的布结交织在一起的细小触觉。这才是原生态诞生的珍贵产物哇!蓝色也是大量从植物纤维中提取凝炼,从不用现代生成的化工色素颜料!
李灿姐姐抚摸着那抹清纯的布,恬笑着,诉说着一件真人真事:李灿的母亲(王菲燕)不是本地居民,却钟爱于蓝印花布。她没多大文化,却一直为蓝印花布编著许多传奇的书籍。直到去世那年,李灿整理母亲王菲燕的遗物时,发现了一大叠手工抄写的资料,全是王菲燕的笔迹!果不其然,她是在寻找曾经影响南通从衰落到复兴的历史见证——蓝衣花布哇!李灿噙着眼泪,母亲心灵的归宿寄托,竟有那么多关于蓝印花布!
我连连惊叹,回到家中。我翻开了李灿送我的王菲燕的一段小名言,我也不断赞悟,我希望你们也来听听:“蓝印花布养育着我们。现在,由我们来传承蓝印花布的秉性!”
淡雅,清新,脱俗,纯净,安详……这些都是蓝印花布的秉性!我们来传承吧,继续着南通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一定能行!
【家乡的特产】
花语诺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特产也丰富多彩。我的家乡是近代第一城——南通,它有着不少特产,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蓝印花布了。
蓝印花布颜色朴素清爽。一抹温润的蓝色,清纯沉稳。纯粹的蓝色,来自土地上生长的蓝靛草,之要把它插入温暖潮湿的泥土中,它就如春天的柳枝一般,抽枝长叶,长成一片葱茏浓郁的绿色。让我吃惊的是,那苍翠的绿色!绿色的植物里,竟然藏着深蓝深蓝的奥秘。
那灵动的蓝色之间掩映着一朵朵朴实无华的白色小花,小小的,细细的。虽然小,但又给这苍茫的蓝色增添了一丝灵动,拿纯粹的美好中,让每一个人的心都暖暖的。
秋天,蓝靛草的嫩叶被采摘下来,加入石灰,开始搅拌,用竹棍和木把在盆中拍打着,渐渐地,渐渐地,蓝靛草呈现出梦幻般的蓝色,仿佛秋日里高远的蓝天浓缩成这浓稠的深蓝。过个几日,这些蓝色的液体,沿着雕花的木板流向土织布。木板用棠板制成,经过几个小时的精雕细琢,一件鬼斧神工的工艺品就大功告成了。在它与土织布亲密接触的时候,蓝色的液体在纵横的河流上欢歌着,吟唱着,用手轻触,深邃的蓝色夹杂着一丝花香迎面扑来。你瞧,布匹上的图案多么动人:有可爱的孩子,妩媚的花朵,吉祥的凤凰……它们宛如大地上的花朵,淳朴自然。
去参观蓝印花布博物馆,是草长莺飞的时节,柔风里,高高支起的支架上,刚卸下来的蓝印花布沾哲哲靛花浓郁的芳香,在水里漂洗后,挂在竹竿上,布匹丛半空中悬挂下来,随着初春杨柳风中婆娑地曼舞着,印花的布匹,在阳光里飘洒着生活的宁静和惬意。
光影流动里,那温蓝的布匹与天空交相辉映,那一抹颜色叙说着一段过往旧事,那深郁的色调,走过战乱却还能依然如故,层层氤氲在流光的棉布上;时光,就此定格,镌刻在我的心中;蓝印花布,太多的故事在岁月里沉淀,纠缠着蓝色的温情。
【家乡的特产——文蛤】
陈佳杨
面对那广阔无垠的大海,汹涌澎湃的波涛,还有那浅黄色的沙滩,总会想起我的家乡,那素有“鱼米之乡”美称的南通。家乡那些数不胜数的特产让我不由得为自己的家乡而感到无比自豪。这里有色香味俱全的狼山鸡;又酥又脆的西亭脆饼;香糯可口的白蒲茶干……可一谈到家乡,我首先忆及起的还是那味道鲜美的文蛤。
文蛤喜欢生活在那细软沙滩上。捧在手中仔细观察,它一般呈折扇形。壳面深浅不一,有着那些形态各异的花纹,令人情不自禁的想到那五光十色的彩虹;那连绵起伏的山丘;那一个个被涂上了彩色油漆的桥梁……记得明代李时珍曾经说过的那句话“还中诸蛤之利有余人者,统称蛤蜊,白壳紫唇,或壳上有花纹故称文蛤或花蛤。”这就是它历史悠久的写照。
文蛤温柔时,它一声不响的躺在沙滩上,好似正在边晒太阳边呼呼大睡呢!调皮时,便会张开双壳,探出它那小小的脑袋,仿佛也要来看看这奇妙无比的世界。它的警惕性可高了,只要一有动静就会立刻把脑袋缩回去,紧闭双壳,耐心的等到确认安全后才会再次把壳张开。
文蛤它不仅外观好看,而且还是餐桌上的一道令人回味无穷的菜肴。可以用文蛤来做主菜,用旺火速炒,韧劲十足;也可以用它来做配菜,用来提色、调味;或以佐料腌制,生炝生吃;或将其剁成肉泥,煎成金黄色的文蛤饼;还可以将新鲜的文蛤放在铁板上烤着吃……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用文蛤煮汤,鲜美、爽滑、香软而不油腻。难怪它被称为“天下第一鲜。”文蛤中含有10%的蛋白质和25%的碳水化合物。而且文蛤还有化痰、止消渴、润五脏、健脾胃的作用。
听了我的介绍心动了吧!心动不如行动,赶快来我的家乡品尝吧!这里的文蛤美名传天下,令来南通的游客赞不绝口,可谓老少皆宜。怎么样,还不赶紧来一饱口福,品尝这经济实惠的文蛤。
【家乡的特产】
王鲲鹏
大海的波涛渐渐平缓地退去,夕阳的余晖倾洒在如沙漠般辽阔的滩涂上,在这片“沙漠”的地下却蕴含着宝藏与生机——文蛤。
文蛤肉嫩味鲜,是贝类海鲜中的上品。要想获得这种曾经为唐代皇宫海珍的上等贡品,自然只可巧取不可硬夺;要想在茫茫几万亩的海滩上挖出深藏几厘米,甚至是十几厘米沙下的文蛤,铲子显然不是最好的选择。智慧勤劳的南通人自有他们的办法:文蛤喜欢居住在沙质松软的地方,因此只要一双脚便可以轻松掘沙,两只脚来回扭动便可将脚下的沙或文蛤翻上来,经过长时间的循环,再厉害的文蛤也将浮出“脚”面。
南通人不仅善于踩文蛤还善于吃文蛤。文蛤蒸蛋便是其中广为人知的一种美食。无论哪种做法,首先的第一步便是将文蛤养在水里让其吐沙,增加文蛤细嫩的口感。将文蛤放进捣匀的蛋液中,加入少许香葱,最后倒上一些芝麻油,让其与香葱以及蛋的香味充分混合,再加上文蛤的鲜,更是令人垂涎三尺。剥去文蛤的壳,将肉与蛋一起吞入口中,刹那间,那小小的文蛤肉中所蕴含的大量汁水被迅速释放出来,腾着香味的汁充溢在你的口中,刺激着你的味蕾,四周也都弥漫着浓郁的香味,常常一盘蒸蛋一上桌就被席卷一空。而另一种吃法则充分激发了这种寒性食物内心所蕴含的热情。一块烧红的铁板铺上锡箔纸,撒上洋葱,铺上文蛤,让洋葱这种来自赤道的食材所特有的独特的麻香钻进文蛤的内心,点燃其鲜味,一盘上桌,满席弥香,这便是大名鼎鼎的铁板文蛤。
文蛤是我家乡的一大瑰宝。它享有“天下第一鲜”的美誉,不仅为中国人所喜爱,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多次在国际比赛中获奖。日本人也十分钟爱文蛤,目前中国文蛤出口量最大的国家便是日本,我为我的家乡珍宝——文蛤而感到骄傲。
【家乡的特产——西亭脆饼】
施陈远
“西亭脆饼十八层,层层分明能照人,上风吃来下风闻,香甜酥脆爱煞人。”这首歌谣自然就是写的南通的特产—西亭脆饼。
西亭脆饼,长约2根手指,宽约半根手指。远看,两头向上弯起,双头圆圆的,如一艘小船,似一座房子。近看,背是拱形,底却是平的,一颗颗如水滴般大小的白芝麻镶在上面,一闪一闪,令人喜爱。四周则是光滑的,光滑到竟连一丝瑕疵都没有。伸手,去摸,滑滑的,带着一些芝麻的质感。凑上去,闻,一嗅,一股浓浓的芝麻味夹杂着一缕缕甜味被吸入鼻中,令人神清气爽。倘若你忍不住了,要去尝一下,也可,只不过,不要去狼吞虎咽,而要用手夹住两端,咬下一小口,顿时,你会感到口中的西亭脆饼层层断裂,脆脆的,一股股甜味在口中传播开来,令你食欲大增,慢慢咀嚼,每咬破一个芝麻,口中的香味就浓上一分,直至所有芝麻全部咬破,你会发现口中香气横溢,咽下后,你还会感觉口中还有余渣,仔细回味,这时,你才明白原来一个如此小的一样东西,竟可以如此美味,如此美味!
西亭脆饼不仅美味,做工也十分精致。需选上等精白面粉为主料,经二十八道工序,用手工制成,脆饼用微火烧烤,表面黄而不焦,每只饼有十八层次。
西亭脆饼也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从前,在西亭镇上,有对夫妇开了家茶食店,老板能做各式的茶点,妻子照管店务,两人能勉强养家糊口。可西亭是乡村,顾客大多是种田人,买不起细货茶食,夫妻俩商议,要把生意做活,只有在粗货茶食上做文章,粗货细做,这样才可使产品物美价廉,而乡下人喜吃脆饼,他们就在脆饼上动脑筋,加以油、糖、桂花、桔皮,并将方形改成长条,上面洒上芝麻。此外,还改革了简炉,终于制成了别具一格的西亭脆饼。曾任清政商务大臣的张謇,自己非常喜爱吃西亭脆饼,他还将脆饼作为礼品赠以外商和达官贵人。从此,西亭脆饼才得已名满天下。
西亭脆饼虽然小,但却凝集着老百姓们的心血;虽然便宜,但却是一样出名的美食;虽然是吃的,但却有很多用处。愿西亭脆饼能在中国发扬光大,永不停歇!
【篇二:乌镇水乡情】
江南古朴的水乡乌镇宁静而深邃,那里古朴的人情与美丽的小桥流水人家印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
我被乌镇的水乡情深深打动,而正是怀着这种情怀,我来到了令我魂牵梦萦的江南水乡——乌镇。
进入乌镇,走在青石板小路上,触摸那古老房屋的一砖一瓦,心中无比惆怅,那砖瓦上的一沟一壑记载着乌镇的沧桑岁月,见证着乌镇中人一代又一代的成长。
远望那潺潺的流水,那流水清澈如镜,微风轻轻拂过,水面上荡起丝丝涟漪,如同她泛起的丝丝笑意。小桥流水,悠悠船歌。水上的小船悠然荡漾,摇橹的木桨声贯穿于耳。驶船人边划船,边唱着动听的船歌,那歌声在空气中轻轻飘荡,船中人边欣赏两岸的风景,边听着美妙的船歌,无比惬意。小舟在水上慢慢摇荡着前行,载着美妙的歌声,游行在这诗情画意中。
穿过狭小的巷子,我来到蓝印花布的作坊,走进园中,只见园内挂着许多蓝印花布,微风轻拂,那些蓝印花布也随着风起舞。我走上前去,细细观察,蓝印花布做工十分精致,白色小花在蓝印花布的点衬下更显得小巧精致,而这些蓝印花布也显示了乌镇中人的古老风情。
乌镇哺育了许多人,它也哺育了一位传奇的作家——茅盾,他挥毫泼墨,写下无数卓绝篇章。走在茅盾的故居里,看着简朴古老的家具,心中感慨万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的小桥流水,枕水人家令人如痴如醉。
如画般的乌镇,如画般的美。
【篇三:谁不说咱家乡美作文】
【篇一:谁不说咱家乡美作文】
江苏南通,位于长江和黄海的交界处,这里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物产丰饶,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这里就是我深爱的故乡。
南通人热情好客,只要来了客人,都要盛情款待。摘来地里沾着露水的青菜茄子,捕上两条活蹦乱跳的肥鱼,掏出鸡窝里还带着温热的鸡蛋,朴实的农人就会为你变出一桌清香爽口的农家菜,让你吃得齿颊留香。如果你想吃地方的特色菜肴,南通人会为你准备上好的海产品:炒文蛤,那可是海陆第一鲜,还有醉泥螺、焗虾蚣、清蒸文昌鱼等;南通人还会为你呈上时令的江鲜:诸如烤刀鱼、炖河豚、爆福寿螺等,保证吃得你“不辞长做南通人”了。若有大方柿做餐后水果,相信也会给你留下长久的甜蜜回忆。南通的饮食文化相当发达,各种菜系在这里都能找到一席之地。南通的零食也同样美味,西亭脆饼当年是宫廷的贡品,让你有皇帝的享受;还有正场的熏糕,石港的印糕……
说完了南通的吃,自然还得说说南通的穿。南通的蓝印花布享誉海外,国家领导人曾多次把它当作国礼,赠送给外宾。如果你觉得蓝印花布高大上,离你生活太远,那你就错了。不信,看看街头巷尾,人们身上的旗袍,颈上的围巾,肩上的背包,手中的扇子,都有蓝印花布高雅而又朴实的“身姿”。
什么?吃了,穿了,还要看看南通的景?行啊!壮阔的长江,秀丽的濠河,金碧辉煌的南山寺,都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你登临狼山之巅,吹着江风,听着寺庙里传来的暮鼓晨钟,相信你一定会感叹此行不虚吧!
当然,南通还是全国著名的教育之乡。“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南通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一代又一代南通人建设着家乡,建设着祖国,使我们的家乡更加富饶,使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我美丽的家乡啊,可曾让你爱上她?如果你已怦然心动,那么,赶紧来做客吧。
【篇二:谁不说咱家乡美作文】
当春天悄悄来临的时候,当天气乍暖还寒的时候,当百花还躲在寒冷的阴影里的时候,迎春花却从睡梦中苏醒过来,去迎接春姑娘了。迎春花是春天的使者,她是春天最早开放的。春姑娘还未到来,她便早早地长出枝叶,吐出花苞了。春天一到,她便欣然怒放,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告诉大家:“春天来了!”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迎春花。每一朵花都有双层六片花瓣,那花瓣就像蝴蝶的翅膀,薄如蝶翼,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开得那么娇艳,那么惹眼,其色黄得剔透发亮,微风吹拂下的迎春花宛如一只只黄色蝴蝶在飞。便有一刹那的惊讶,旋即也就释然。虽然迎面吹过的风尚有些许寒意,但是分明可以感受到空气中已经流淌着春的气息。
这里春红并未开,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惹眼的,娇艳的迎春花。花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当春姑娘再一次走向人间,来到我们身边时,迎春花就像火焰一般怒放了,她梳理着自己绿油油的“头发”,使得她变得更加美丽。当细雨如丝的时候,一片片椭圆形的叶子在雨露中欢笑着,多么婀娜!她的身体像一根飘带一样柔而韧,上面还长着许多小枝芽,但错落有致。这一切是那么富有神韵!她的花更令人心旷神怡。她的颜色既不是生机勃勃的绿色,也不是迷人的紫色,而是丰收的黄色。在阳光下,她舒展着花瓣坐在翡翠般的绿叶上,怒放的嫩蕊摇曳,含苞的娇羞欲语。一朵金色花,六片花瓣绸缎般柔软的花卉,细密地遍布着雪乳滋润的花粉。她凝然静立,却闪烁着宫殿般辉煌灿烂的光芒……
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迎春花开,不仅绽放的是一朵美丽,更重要的是迎春花还是春的使者,她告诉人们:春天来了!于是,在其深情的呼唤下,春风来了,轻轻的,柔柔的,暖暖的;春雨来了,细细的,润润的,绵绵的。
【篇三:谁不说咱家乡美作文】
通州,生我养我的家乡,朗朗天空下,有清清亮亮的小溪,有灿若群星的野花,有洁白如玉的棉花……这样的地方,谁不说她美?
通州有花纹多样、画艺精美的蓝印花布,有声音悦耳动听的哨口风筝,有做工精致、结构精巧的红木雕刻,还有许多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而那清爽甘甜的芦稷是孩子们的最爱。
夏末秋初,走在田野上,远远望去,那芦稷一簇簇,一片片,碧生生,绿油油的。芦稷迎着清风,摇曳着修长的青玉似的秀枝,犹如一朵朵绿色的青云在地平线上漂浮,给乡村平添了几分飘逸与恬静。它们高举着火红的穗缨,仿佛一只只迎风招展的火炬,迎接丰收的到来。望着那被秋日风儿吹起的绿色碧波,我觉得自己的心儿也在翻涌。
看着这成熟的芦稷,我忍不住咽了咽口水,奔过去,抓住一根芦稷,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使劲拔,可它还是纹丝不动,我傻眼了,这是为什么呢?低头一看,好家伙!在芦稷杆的下端,离地尺把高的关节处,向下长着许多气根,有点像榕树的根,用手摸摸,是那么坚韧,像鹰爪一样,它们强有力的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住一个庞大的活物。戴着草帽,系着蓝布围裙的奶奶拿着菜刀赶了过来,疼爱地望望我,嗔怪道:“你这个小馋猫!”说话间,她手起刀落,一根芦稷便乖乖地躺在了地上。
奶奶从地上捡起芦稷,娴熟地削去嫩梢,掀去绿叶,剁成一节一节的,撕去外皮,芦稷便成了一根天然的“棒棒糖”。透过晶莹剔透的绿色,其中夹的红芯若隐若现。我咬上一口,脆生生的、甜津津的汁液溢了满嘴,真是解渴。有时不小心,锋利的外皮会把手割破,但那微微的痛会被浓浓的甜掩盖了,竟毫不察觉。
这样的地方,谁不说她美?
【篇四:谁不说咱家乡美作文】
我的家乡,秋天最美。
一阵清爽的秋风吹过,丰收的季节已经来了,那金黄的麦子随风摆动,那池塘里的池水漾起了轻波。头顶上,一群排着“人”字形的雁伴随着风掠过。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妙,金黄的田野上,那流着汗的农民们正挥舞着那锋利的镰刀,快速的收割着……
这是我见过的最为壮观、雄伟的景象!
我是第一次来到乡下看望我的爷爷。我边走边欣赏着乡下的美景,突然我发现了爷爷:“爷爷!”我跑了过去,看见爷爷正在收麦子,看了看爷爷头上的汗珠,我提了提袖子,拿起了身旁的一把镰刀,也去帮助爷爷。因为是第一次干这个,所以先拿小的麦子练练手吧。我双手紧握镰刀,用力地一挥,什么也没有,我再次用力的一挥,依旧一无所获。这些麦子好像会武术一般,当刀刃将要靠近他们的时候,它们就施展它们的武功:将身子随着镰刀的划过而向后倾倒,与镰刀融为一体一样。我挥舞了好几次,什么也没有,反而把自己弄得满头大汗。旁边的农民们看到我这副样子,没有一个不哈哈大笑的。爷爷寻声赶来,想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看见我双手紧握镰刀,一下子就明白了,也笑了起来,然后走过来对我说:“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看爷爷的。”说完,爷爷拿起镰刀,抓住一株麦子,再用镰刀一挥,一株麦子就出现在他的手里了。“好好干啊!”爷爷笑着回到他的工作区去了。我一只手拿着镰刀,一只手抓住麦子,一挥,依旧没有成功,我有点想放弃了,但我看了看着周围一望无际的田野,心里想着农民伯伯竟要将这么多麦子收割,都没说一个累字,我怎么能放弃呢!我一定要坚持,割出一株麦子,品尝出成功的味道!
我再次紧握镰刀,抓住一株小麦,将镰刀一挥,成功了!但我不会因为一株小麦而喜悦,我要收割很多小麦!我收割着,手心里流出了很多汗,头顶上也有很多汗,汗水沾湿了我的衣服,但我不会心疼,因为我收割了很多麦子,身旁的篮子里都是,我开心地大喊:“我成功了!”周围的农民看见了,又一次的大笑起来了。
我将成功的果实带到了爷爷面前,爷爷笑了……
那金黄的小麦随风而动,那发红的枫叶随风而落,那池塘里的池水随风而漾,那锋利的镰刀随风而舞,大雁又一次的掠过,我则怀着喜悦向爷爷道别,伴随着风儿向家的方向走去……
爷爷这样勤劳的人们,是秋天,是家乡,最美的景!
【篇五:谁不说咱家乡美作文】
如果你问我,哪个地方最美?我的回答一定是生我、养我的这片热土——家乡通州。若不信?请听我娓娓道来,相信你一定会和我一样深深爱上她!
我的家乡——通州,滨江临海,河道纵横,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水、陆、空交通十分便捷。东部为中国“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西部为南通滨江新区,南部连接创四项世界之最的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北部被公铁两用的沪通铁路长江大桥穿境而过,4D级南通兴东国际机场坐落于境内,同时南通地铁1、2、3、4号线均将在通州区设站。这意味着通州将与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接轨。
通州还是吃货的天堂。不仅有冠名“天下第一鲜”的文蛤,还有银鱼、刀鱼、鮰鱼、鲥鱼、正场熏糕、张沙方柿、新中乳腐、石港窨糕、西亭脆饼……美食的涉及面极广,舌尖上的通州,一定让你垂涎三尺了吧!
还有位于东社镇的通州忠孝文化园,蜚声大江南北。这是以陆凤彬将军的祖传宅基为基础,所建造的一个具有明末清初风格、江南园林式的建筑。文化园以传播忠孝文化为宗旨,园内的思苑、忠孝坊、中华柱、忠孝文化走廊、24孝故事石刻、六角忠孝亭、百名将军书忠孝、祥云五曲桥等景观相互辉映。置身园内,可以充分感受到传统忠孝文化的力量。
坐落于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江中小岛——五接镇开沙岛的中国乒乓球通州训练基地,是由国家体育总局、江苏省体育局和通州区人民政府共同筹资兴建的集培训、学习、交流于一体的多功能乒乓球训练基地。位于通州城东新区核心区的南山湖公园,占地面积约52万平方米,是一座综合性城市公园,设有民俗文化休闲区,带状绿地休闲区,水上运动休闲区,餐饮休闲区,生态湿地休闲区。目前这里已成为市民休闲胜地。矗立于南山湖西南的通州南山寺始建于明朝,清嘉庆重修,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余西古镇是有着10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古镇,也是中国蓝印花布的发祥地。镇内古迹众多,人文荟萃,拥有龙街、精进书院、钱氏牌坊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址,以及曹顶、柳敬亭、朱理治、曹秀升等众多的历史名人。
说实话,我的家乡确实没有太多拿得出手的特色艺术,不过,通剧算是一个典型代表了。家乡的人们茶余饭后喜欢三五成群地去看一场祭神驱鬼的通剧,以求平安、祥和、幸福。最近几年,广场舞盛行,只要是稍大一点的空场地,《小苹果》、《最炫民族风》等不绝于耳,男女老少齐上阵,个个跳得那是红光满面、不亦乐乎!
这就是我可爱的家乡——通州!在我眼里,她就是富饶、祥和、淳朴、美丽之地!谁不说咱家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