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花逢驿使相关作文

【篇一:书苑】

古人曾经说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我看来,书不仅如此。培根说,“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在我看来,它就是无限宽阔的海洋,带给我们无穷的奥妙。

沉醉在散文的清香中

“精美的散文就是一杯清茶,淡淡的,当你以一种特有的心情去品尝时,你会发现,越品越香。”精心阅读的每一篇散文,就仿佛正在与作者近距离对话。散文中的字字句句,都是作者的内心写照,都寄托了作者独一无二的情。

春天,万物复苏,桃花开遍山头,翠柳绽放枝丫,展现无穷活力。于是朱自清抒发道:“春天就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一种独特的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袒露在眼前,它真实、优美,它像一幅美得令人心醉的画,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在其中。

漫步在诗意的朦胧中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我的朋友,江南无所有,能给予你的只是一片春意。它带你走进春的世界,带你游走在大街小巷。在一条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逢着一个丁香般的姑娘,你与她一同漫步在细雨如丝、哀婉朦胧的浪漫雨巷,共同走过迷蒙的烟雨,直到眼前消失无际。

明智在小说的现实中

惠普尔说,“书籍是屹立在时间海洋中的灯塔。”小说是现实的反映,它让我们了解历史中的社会,它形象地表现出社会的时代特征。品读它,可以使我们变得明智。为挣脱命运的枷锁,巴金创作激流三部曲,呼唤沉睡的灵魂;为唤醒国民的愚昧,鲁迅弃医从文,以锋利的文笔直指封建社会的腐朽;为表达对社会的不满与对内心的渴望,托尔斯泰塑造出列文借以表达对社会的无奈,写安娜表明自己对自由爱情的歌颂和人性的谴责、同情……每一部名著小说,都有它内里折射出来的社会意义,它让我们明智,提醒我们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沉醉、漫步、明智于书苑中,在书苑中清心,在书苑中陶冶情操,在书苑中明理……书苑以它广博的心怀将我们纳入,引领我们去探知那奇妙的世界。

【篇二:咏梅】

梅花因其凌霜初绽,傲雪怒放,同松竹并称“岁寒三友”,与兰、竹、菊同誉为“花中四君子”。梅花,以其高洁耐寒、孤傲独立的性格,使得无数文人骚客为之泼墨挥毫。在古今诗歌书画中无处不见其雅,无处不闻其香。

梅花五瓣,象征五福,即欢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诗人或喜其香,或慕其姿,或敬其骨,或好其采。梅花之所以成为诗人吟咏的对象,是因其具有高洁潇洒、幽香贞丽、端庄超逸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韵。

梅花与文人结缘很早。据传,晋武帝院中的梅花树,独爱好文之士,每当武帝好学务文之际,也是梅花盛开之时,反之则不开花。因此梅花有“好文木”之雅号。早在魏晋时期,梅花就被写入诗歌中,萧纲写过《雪里觅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俱羞惜腕露,相让到腰赢。定须还剪彩,学作两三枝”。南北朝时,陆凯折梅一枝于江南,赠友范晔并附诗一首“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一枝春”从此就成了梅花的代名词,寄梅送春,折梅赠远也成为表达友谊的高雅之举,成为常用的典故。

傲霜独立,凌寒怒放是梅花的本色。欧阳修的“穷冬万木产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描绘了梅花娴雅不俗,饱经霜打依旧傲然挺拔的贞秀丰姿。释显忠的“自持孤石比坚性,不与众木争芳姿”,写梅花在恶劣环境下顽强生长,不随俗浮沉而保持真我。晏几道云:“笑面凌寒,内样妆先试”,尽显其妩媚;陈亮的“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是赞其顽强;崔道融“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是颂其清傲。郑少微的“有花无叶真潇洒,不向胭脂借淡红”,梅成了高傲自重的代表。

梅为万民所爱,举国上下推之为国花的呼声甚高,原因是她最能代表中华儿女百折不饶、奋发图强的性格,象征着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彰显着不屈不挠、巍然独处的高尚气节。她先春而放,一花独开,报春而不媚春,成为人们高洁志趣和傲岸品格的寄托和象征。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吗?

梅花,傲霜雪而独立,在中华大地上永远飘逸着幽香。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