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苦难成就人生】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成功的背后是艰辛与困苦。但只有经历了坎坷,才能获得成功。所有,与其说是成功必将经历苦难,不如说是苦难成就了人生。
“人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告诉任安的,同样也在告诉世人。《史记》终成“一家之言”,而司马迁的伟大成就背后藏满了艰辛,是什么让司马迁由一个普通史官成为一个伟大史学家呢?是命运?对李陵事件司马迁提出三点:一、李陵为国士。二、李陵杀敌英勇足以平定民心。三、李陵可能是假叛变。然而,这却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他当即被判“诬上”之罪,他面前摆了三条路:第一条也是最能表现一个男人、一个士大夫、一个文化人气节、精神的宽广大路——等待受刑。第二条,拿五十万来买回自己的命,可是拿着朝廷中低收入的小史官司马迁又何来这么多钱?第三条,也是带有极大的耻辱性的,一条已经不算是路的独木桥——宫刑。而这时,《史记》刚开始写作不久,司马迁心里清楚地明白——“我不能死!”就这样他接受了宫刑。就算是胸怀大志,日后想起,他也只觉得:“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这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但这件事却为《史记》成为“史家绝唱,无韵之离骚”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也改变了他的生死观,成就了他的人生。
《季布列传》中的季布又何尝不是如此?他知道自己有才,不能白白浪费,所以就算沦落为别人做奴隶,也不做抱怨。司马迁对他的感受是再了解不过了。但如果他不经历耻辱,又何来如此深刻的认识?
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不单单是司马迁、季布。他们告诉我们的是同一个道理:苦难成就人生。面对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生,我们也应该带着一颗纯洁的心,勇往直前!
【篇二:青年时光要珍重】
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国家或社会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取决于此时他们所拥有的青年。因为青年的力量已经茁壮,却也还有被塑造的空间。而行走在这段空间或许要如履薄冰,因为有太多的潜伏的敌人会击得人功亏一篑,这些敌人正来源于青年人自身。
有一种敌人,叫做偏激。我们称有这样特质的青年为“愤青”,似乎在他们的思想里充满了愤世嫉俗的观念,因为他们的谈吐中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不满。可惜的是,多数人不仅提不出改进的建议,还找不到让自己从戾气的泥潭中挣脱出来的方法。可能他们无法像陶渊明一样,在现实生活中辟开出一方世外桃源来远离他们眼中“黑暗”的社会和“愚昧”的世人,却也不该让自己突出的偏锋,毫无顾忌地刺伤他人。中日钓鱼岛争端正闹得沸沸扬扬时,一些激进青年将承受愤懑的对象选在了日产车上。几个昼夜间,多少国人的财产被损害,多少同胞的心为之战栗不安?他们可曾想到,在他们的铁锤下,毁灭的可能是那些中低收入家庭多年的心血,中伤的可能是那些对中国国民素质满怀希望的心。这场悲剧的根源源自愤青们左倾的思想,而这种思想来源于平日偏激的处事习惯,这便是潜藏于青年人身上的敌人。
还有一种敌人叫做狂妄。对此,我想说,年轻是优势,却不是绝对的优势。因为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一个词语叫做年少轻狂。李天一伙同他人打伤小区业主被拘留,事后,其父李双江前往医院探望伤者并作了道歉。然而不久之后,李天一不但没有悔改,反而再掀波澜。近年来,笼罩在父辈光环下的“星二代”们越来越被置于公众审视的目光下。他们往往拥有比普通人家的孩子更为优越的先天条件,然而让人遗憾的是,“星二代”们屡屡以各种不光彩的行为成为关注的焦点。青年人容易冲动、容易被影响、容易误入歧途,有时需要适当的挫折来磨练自己,而需要及时地悬崖勒马。然而二代们却常常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就是因为他们身后总有万能的父母来解决各种麻烦,因而变得越来越不知天高地厚,狂妄至极,最终不但为世人所不齿,更断送了自己。
所以,青年人,更要珍重走好这一段时间与空间。这不仅是个人的资源,更是国家、社会的财富。好好把握这一时光,才能无愧于青春年华,才能奠定更有意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