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铜官之旅】
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我们清水塘二小的晚报小记者一行人来到了期待已久的望城铜官古镇。
沿着古色古香的铜官老街,我们来到了当地著名的“泥人刘陶艺馆”,展厅里面一件件精美绝仑的陶器,让大家激动不已,深深地被这里的陶艺艺术所吸引。
进入里间,我看到有很多桌子、长椅子,桌上放着许多泥胚和竹签,这便是做陶器的工作间了。教我们做陶器的刘老师给我们介绍了铜官陶艺的历史、发展及起源,还手把手的教我们手工制陶的方法,在陶艺老师的指导下,大家分组行动起来。有的做成花瓶,有的做成饭碗,有的做成小动物,一件件陶艺作品经过我们精心的制作,栩栩如生的展现在大家面前。
采访提问时间到了,小记者们争先恐后向老师提出了各种自己小脑袋里稀奇古怪的问题,老师都一一耐心地给我们作了解答。整个过程中我不仅学习到了许多原来并不了解的陶艺知识,还增长了我不少的见识。
体验结束,大家带上自己亲手制作的陶艺作品依依不舍的离开了铜官古镇,虽然我们的小手小脸甚至衣服上都沾满了泥巴,但我们却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玩泥巴”的快乐。铜官之旅真是一次令人难忘的旅程!
【篇二:与陶艺的邂逅】
在今年的劳动节,我们一起前往东坞山“劳动”。“劳动”什么呢?我们要学习怎样完成一个陶罐。
随着司机的一脚油门,我们飞快地向东坞山进发。随着半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到了东坞山的陶艺基地。进入基地,我们参观了陶艺师傅制成的各种各样地陶罐半成品,一个个精美的半成品使我们目瞪口呆。周师傅告诉我们:“皇家御用瓷,采用皇家独有和专用的优质高岭土资源,以中国独有且皇室专用的黄釉为基础,创造出极为珍贵的皇家五彩云龙纹饰。并将宋影青、明大红一体烧制,称四朝三釉技法。浮雕金工艺,则以千足真金为原料,釉质纹样部分,黄金含量高达18帕,在当代国际制陶业也属领先。”
首先,我们来到了2楼——绘图的地方。那是一件小小的工作室,里面摆满了画架和椅子。在树叶与炭笔的“沙沙”声中,同行的都完成了杰作。而我利用自己并不熟练的素描功底“描绘”了一幅“净瓶图”。虽说不咋地,但是,里面也有我的良苦用心。
回到1楼,我们要做罐子。由于动手能力差,我只好放弃净瓶,做一个简单的碗。虽是一个简单的碗,可仍不失挑战性。周师傅拿出一大块泥胚,将那块泥胚砸在了转盘上。我伸手将大拇指向泥胚中心摁进去,泥胚丝滑的感觉使我感到:还蛮好控制的,渐渐有了手感。不料,手中泥胚突然“发疯”,跳起了摇摆舞,有一些泥块甚至飞了出去,我不禁慌乱起来。周师傅连忙帮我重新把泥胚定好型,我只好战战兢兢地完成了陶罐作品。
最后,就是绘图了。我拿起一个“三潭印月”,又拿了一支沾了青釉的笔,随意创作。可成果……差尽人意。
到了回去的时间了。随着大巴的渐行渐远,我们也与陶艺基地告别了。再见了,可敬的陶艺师傅们!
【篇三:千年不谢的花】
我看到你那朦胧的美,我看到你的细腻无暇,我看到你从熊熊烈火中的永开不败,我看到你—青花瓷。
不由得喜欢她,总觉得有一种力量推动着我,让我去了解她,品味她。“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拿来形容她最合适不过了,也许是那一句歌词罢。“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装……”一首《青花瓷》在充满中国风的同时,将这青花瓷栩栩如生的描绘出来,只听其音,便知道其中蕴含的文化历史底蕴。
勤劳智慧的祖先,最善于用勤劳的双手将她美轮美焕的呈现出来。古时候得人,没有为各种利益所驱使,只将自己心底的美抒发于指尖上。一丝不苟的选好瓷泥,经过反复的研磨,淘洗,沉淀,晾干,生怕出一点差错。做好泥胚,自然晾干,然后上秞,然后勾花。一道道工序,没有一个人感到厌倦,因为这是美的宣泄。等到阴干的差不多,然后装窑,火烧。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一不小心便会出现裂纹,影响美观。但文化不就是从这一次次失败中总结经验,将他们流传下来的吗?
其实,青花瓷不也像一个个勇敢得中国人吗?在唐朝文化繁盛到后来逐步发展,尽管后来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炙烤着中国大地,但我们最终由一个软弱的“泥胚子”砺练为一个个绝美的青花瓷,流传千古。
总觉得,青花瓷的美,恰到好处。她没有唐三彩那样雍容华贵的色彩,也没有商周青铜器那样的锋芒毕露。她就像江南水乡的女子一般,温婉动人。其肤色洁如脂,只有一种颜色点缀。却描绘出人间的万紫千红,柔美光滑的曲线,没有一丝棱角,给人一种曲线美。其上的图案,虽然只有线条勾勒,但淋漓尽致的将中国各个时代的特点表现出来。
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我越发觉得,她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但面对华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唐诗宋词,敦煌丝路,戏曲汉服,文房四宝,太极,长城。中国在发展的五千年,沉淀了颗颗璀璨的明珠。历史的源头,早已无从挖掘,但正是这一颗颗明珠,能够让我们品尝文化的甘露。能让我们不忘记自己的根。
我从这千年开不败的花中品尝到的最甘甜。
我终于明白,一直推动着我伴随着我的这种力量,就是我对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敬仰,就是这种特别的情感,将会永远照耀着我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