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琴声再次飘扬】
回荡在耳边的是琴声,琴声中略带点忧伤,忧伤中略带些甘甜。
——题记
那天不知怎么回事,十分想弹琴。我回头望望那台尘封已久的电子琴,不禁冷笑一番,有好几年没有碰过键盘了,也许连怎么弹的都忘了,但突然觉得电子琴对我十分重要,觉得音乐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我曾因为对音乐不感兴趣,从而放弃了学琴生涯,如今想来简直是人生一大憾事。爸爸尊重我,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那天老师让我们作曲,“天哪,我哪会作曲呀,这不是要丢人了吗?”我心里一直在重复着这句话,我的那台电子琴已经很久没有使用过了,我还会吗?
回家后我擦去那台电子琴上的灰尘,准备再次弹奏。竟然忘了,完全忘了,本以为自己还记得些什么,而我的记忆却在我放弃的那一刻起停留、凝固,一切都化为乌有。我用尽一切方法要使那些记忆不再冰封,但是太迟了,在我自己决定放弃时就已经注定我不可以再次使用它。我翻遍了书籍,查阅了资料,好像看见了一丝丝灵感和光芒。“我找到了!"话语中我感觉自己好像是发自内心的喜悦,这种喜悦好像在我心中已压抑了数千年,这次要发泄出来一样。我按照书上找到了对应的音符,按照乐谱弹奏了一首歌曲,那是我听过的最动听的声音,那是我用心弹奏出的乐章,是最美妙的曲子。虽然那只是一首最简单的谱子,但那也值得我回味、欣赏,这是我第二次抚摸这台电子琴,听见那悠扬的琴声,感受琴的魅力!或许我不会弹奏更多的乐章,但我依然相信我会靠自己学会弹奏,学会许多乐曲,也许长大之后我不会成为乐师,但我坚信我会是最努力的,从那一刻起我也感受到了音乐的重要性!
在渺茫中我看到了希望,任琴声再次飘扬!
【篇二:浮躁的机器】
人工智能的出现,让计算机得以独立思考,这是人类科技史上一次卓越的突破。但随之诞生的“阿尔法go”等一系列智能机器却让人们产生了恐慌,因为曾经只会依照代码形事的冰冷机械向人类所引以为傲的——智慧,发起强而有力的挑战。
若是单单只是智商,或者说对于特定问题处理的能力上的所占优势,我想人类是不会去畏惧的,因为人类能够在地球上作为“万物灵长”存在数千年的依仗,绝非仅仅是智慧那么简单。但是,正如苹果总裁库克所说的,在计算机人化的同时,我们新一代的人类,是否也在抛弃我们的“优势”,逐渐物化?
新一代的我们,正在失去对自我探求的兴趣,沦为肤浅而单调的机械。有人说“阿尔法go”下赢得围棋,却不懂围棋。的确,作为一台机器,他只是凭借脑海中的数据把棋子落在最佳的位置上,却看不懂这小小一块方寸之间所蕴含的大局之观,处世之道。然而,这又何尝不是新一代的我们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对每一件事都力求做到利益最大化,能少一步是一步,不去考量这件事背后所蕴含的思考与内涵。这又与公式化的机械有何异处?甚至不如机器。机器可以把事情做到完美,但人类因为各种疏漏,并不能让手中的作品,达到毫无瑕疵的地步。从此看来我们所成为的,不过是一堆浮躁的“机器”,肤浅麻木却又并不精确。而这样又如何与日趋完美的计算机竞争?因此,如今的我们应该摒弃浮躁,回望曾经的人类对于事物的态度,找回被我们抛弃的人性。人类的作品之所以可以超越公式化的完美造物,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它的不完美,因为它的瑕疵,因为它的缺陷。让人类的作品有了人的气息,有了人的情感,有了想去改善它的愿望。
李宗盛将自己对于人生的理解和对于音乐的感悟融入到作曲当中。为了乐曲的音色好坏而高兴沮丧,将自己心灵的感受浸入到作曲的过程中去。让别人从他的音乐中去体会人生的喜怒哀乐,读出情感。尽管制作的乐器中会有智能机械所不会出现的拙劣次产生,但他也同样能创造出机器所无法达到的极品,而他自己也在作曲过程之中完成对本我的探求,返璞归真。这不就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情感的共鸣及赖以成为万物灵长的依仗吗?
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日常的工作之中,让工作成果有了自身情感及理念,通过人与人的交流智慧得以释放的同时,使自己的思想与认识在工作中得以升华,使枯燥无味的工作有了乐趣,使人与人之间有了沟通,这是计算机所不具备的,我们无法抗衡计算机的运转,因为人脑无法像机械一样高速精确无误。但我们是人类,可以将不完美塑造成经典,将腐朽化为神奇的万物之长,而不是一台“浮躁”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