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齿轮】
“在一颗蔚蓝色的星球上生活着一群名为人类的物种,他们拥有各不相同的思维,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可是有一天,一场全球性的大规模疾病席卷而来,他们的大脑中相继生出了一个小小的齿轮,它们吱吱呀呀地转动着,变大,相吸……直到所有齿轮齿缝卡着齿缝,一同转动着……”
这是我想象中的故事,也是全球正在发生的事实,思维的机械化、程序化实已悄悄入侵了我们的大脑,说得更直白一些,就是以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标准单一地思考着。像是某种意义上的从众心理,当一群人都去做同一件事时,你是否会为他们的举动而放弃坚持己见?你是否会任凭自己的齿轮随其它人转动?将这样的从众心理放在文学上,便不会有百家争鸣,不会有文学批判;放在科学领域,便不会有各式各样的发明发现。社会看似转动,实则却是停滞不前。
从道德伦理的角度来看,冷冰冰的思考模式会使社会失去同情心,人情冷漠。就以“老奶奶摔倒在地该不该扶”这个热点话题来看,假若你以计算机的方式思考,你看到有人摔倒在地,你会分析她的严重程度,需帮助的渴求度,自己帮助她的必要性等等。然后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留下或走开,这样极度的理想化怎不令人毛骨悚然。人还能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吗?
美国大片常常会拍一些以世界末日作为题材的电影,而其中从不缺少机器人的身影,它实则反映了人类对未来的一种担忧,担心人类会被机械主宰。但其实,思维上的趋同又何尝不是一种主宰?而为何并没有此类的电影被制造出?我想,是因为缺少了最关键的主角。
人将程序输入给了机器,使得机器以那样一种的方式对世界进行控制,那么人呢?是谁把程序输给了人类?是我们自己,所谓的“齿轮之祸”,不过是个自欺欺人的借口,只是不愿承认的人多了,变成了标准。真所谓是:
似转还似非转,
皆从教兮莫改。
或曰未敢忘忧,
实则付诸东流。
而我们每个人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做好自我的编程者,不随他人一同转动。
【篇二: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圣云:知行合一。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化经典以及其背后高耸参云的文明之峰,思想之海,我们既不能只用眼观其巍峨,亦不可只用心感其宏阔,而是要背起行囊,做一个行者。
知在行中始。行,行走,字面意思看,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将自己囿于象牙塔中,而是应该走出自己的世界,走一走前人的路,重访过去的岁月。登泰山,于九曲十八弯处仰望南天门,登顶后于玉皇顶放眼四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油然而生。遥想当年郦道元穷天下名川临万里河山,终成就《水经注》的通古绝今。李时珍踏遍神州大地,躬行效法神农尝百草,终著《本草纲目》万古流长。很难想象,他们若没有“行”,笔下如何挥舞生风的文字,自身又怎能流芳百世?
知行合一不是附庸风雅的旅行,而是带着问题上路,用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想为心灵解答疑难。出发前全然不知或一知半解,这是再正常不过。鲁迅东渡日本前,想的是治病救人,而几年后归来,怀揣的是治国人心病的壮志,在“行”中,他清楚地明白到,身上的毒疮,可以害死一个人,而国人心灵的毒疮将置整个民族于万劫不复。他以笔做刀枪,冲进革命的洪流中,向万万青年学子开启了“知”的大门。我们不是生命的编程者,亦不是人生的解码器,知道的总比不知道的少得多。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有限的时间里,惟有把握住思想片刻的星羽,怀瑾握瑜,在冷酷的现实中摸索属于自己的窄道,然后一步一步坚实地走过,才能渡过“知”的海洋,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守仁格竹,穷格七日也未得果,却在被贬谪到穷山恶水的途中参透心学至理。唐僧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方达西天修成正果。说明的也是这个道理。
当达到“绝知”的境界时,回头望,生命是饱满的生命,人生是无憾的人生。知颠扑不破的真理,晓阴晴圆缺的禅机,行自己的道,栉风沐雨,走自己的路,披荆斩棘。于浮世中,心灵的尘埃拂去,留下一片空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