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变还是不变】
世界变化莫测,复杂多样,如果我们总是改变自己以适应世界,那么,人类现在必将还是如饮毛血的时代。正如萧伯纳所说:“聪明的人应该懂得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只有那些不怎么聪明的人才会去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但历史是后一种人创造的。”
课本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只仙鹤看见猫头鹰在搬家,便问候它:‘老兄你为什么又搬家?’猫头鹰说:‘因为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仙鹤回答说:‘如果你不改变自己的叫声,那么你走到哪里都会被讨厌。’”
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改变自己,然而这是不是就是真理?
年少时期的玛丽·居里夫人,曾用行动否定了这一观点。有一次,玛丽·居里正在写作业,她的哥哥和姐姐们跟她开玩笑,将凳子摞起来放在她的身后,只要她稍微动一下,凳子就会倒塌。可是,很长一段时间过去了,哥哥和姐姐们惊奇地发现,玛丽·居里已经读完了一本书,但摞起来的凳子还是完好无损地矗立在她的身后。哥哥、姐姐们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开始像玛丽·居里一样认真学习了起来。
玛丽·居里没有改变自己适应哥哥、姐姐们,但最终却改变了他们,为自己也为他们创造了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如果玛丽·居里改变了自己会怎样呢?我们很难想象她就是那个后来发现镭元素,并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进一步想,猫头鹰的叫声是它能够改变的吗?为什么,作为平等的存在,猫头鹰就要改变了自己去迎合众鸟的喜好?猫头鹰没有可取之处吗?只能凭借着声音才能博取他人的好感吗?难道它不也有着一项独一无二的天赋(抓老鼠)吗?难道这天赋所带来的,不可以使人容忍它的不足吗?如果猫头鹰走了,蛇和老鼠就会泛滥,这该有多么可怕!是猫头鹰的叫声错了吗?还是众鸟对叫声的要求太过于苛刻而失之于公允和远见?“人——,生而就有一项使命,那就是发现自己的天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属于自己事业的王国。”我想,徐明老师的这句话足可以诠释一切。
设想一下,如果发生了火灾,人群都向着一个方向奔涌,但你知道那个方向并不是安全出口所在的方向,你会怎么做?是顺应环境跟随人群,还是改变环境——带领大家走向安全通道?
如果一定要变,让我们做一个改变世界以适应自己,同时创造一个新世界的人吧!
【篇二:诗人杜甫的作文】
迷雾一样的魅力,不可言语的美感,精神上的解脱,感情上的寄托……中华诗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无数的文人墨客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而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一同走进“诗圣”——杜甫。
他虽然没有李白的自由洒脱,没有白居易的平易近人,也没有苏轼的豪放雄伟……但他却拥有着无限忧国忧民的浩然正气。
忆起旧时那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我初识杜甫。自此,我便沦于他的诗中。凡是少年,皆是快意潇洒,而他年少游历四海,曾作下“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这是他少年潇洒心怀大志时的感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他登临泰山、眺望远方、霎时间无尽豪情壮志涌上心头时提笔挥洒的千古名句,这其中满是少年蓬勃向上的朝气和俯视天下的信心。无奈他虽心怀壮志,可仕途却不遂人意。他终是贫困潦倒,经历了唐朝的由盛转衰,看遍了繁华之下的空洞虚无,尝遍了战争所带来的疾苦,他忧国忧民,心怀满腔怜悯,无奈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黑暗冷漠。
他的后半生更是在流离中度过的安史之乱,他看着春日已至,可城内杂草丛生,一片荒芜。长叹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此时,对妻儿的思念更是如潮袭来时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表现的淋漓尽致。他瞧着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无限伤痛及对百姓们流离失所的不忍,只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当他听闻安史之乱,被平定后,竟是喜极而泣,挥笔写下了“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其中的情真意切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可命运总造化弄人,在一个深冬寒日他长眠在湖中一叶小小独舟之上,大雪覆盖了他的愁苦,让他带着安详离去……
他的一生或许过得不尽人意,但他的沉郁造就了他的情怀,造就了他的倔强,而他也毫不吝啬地向人世洒下温暖,融化着冰冷的世界!
今天的节目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