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秋韵】
我爱黄昏时逗留在门前的场地上。黄昏后的秋总给我一种祥和的感觉。淡黄的霞光从稀落的叶层中倾泻过来,将那苍老的银杏的影子拉长了泼洒在地上,我走在粗糙的水泥地上,不肯离去,见证曾经在那场地上发生的一切,做一个永远的见证者。
风起了,慢慢滑过。只能感觉,却看不见也抓不到。风与树撞出人世间最美的音乐,显示着自然的奥妙与和谐。听!是秋声!它在喃喃细语,像一位老母亲在絮絮叨叨,诉说着无尽的爱的言语……秋风扫过,叶子翩翩起舞。花谢了?叶落了?不,那是为了“化作春泥更护花”,生命怎么会凋谢呢?也许死灭即是长存,刹那便是永恒!
我相信这种感觉只属于秋,不张扬但确有个性。
秋是一个充实的季节,水稻在此刻成熟。风吹稻穗,田野里散发着那醉人的稻香。盼着的好枣也熟了,一个个亮亮的红红的,像玛瑙,像宝石,像一团团火焰,仿佛那一颗颗枣就是一颗颗心,有了心便会更加热烈地拥抱秋了吧!
雨不觉间又轻轻飘起。淅淅沥沥,如织网,似水帘,仿佛杂着一丝尖锐的寒冷。猛吸一口也到会有凉丝的空气飞入肺中,瞬时传遍每个神经,每一个细胞仿佛在重复着红叶悠然的振动,当我想透窥一下它心动的色彩、诗意的情调。……可它却不知飘向何处。
秋,是和美安详的;秋,是丰收热闹的,正是这些造就了秋天的独特神韵!
【篇二:青枣子,红枣子】
“唉”一群天真的孩童围着一颗枣树席地而坐,他们的面前各自摆放着一个用竹条编制而成的精巧小篮,篮中青枣、半红半青的枣儿堆成了一座座“枣山”,煞是好看。
天边的一抹晚霞斜斜地洒在孩童的脸上,那孩童却是皱着眉头,嘟着樱桃般娇嫩的小嘴,明亮的眸子中流露出一丝丝凄凉的神色。一个稍微年长的少女抬头望了望天边,见到一缕霞光正与他们挥手告别。她凝视了片刻,幽幽地叹了一口气,说:“大家吃点儿吧,这可是我们辛苦一整天摘来的枣啊!”一个年幼的女孩儿睁着大眼睛,眼中泛起了泪花:“为什么我们也会爬树,但总是摘不到倪康哥哥给我们吃的那么脆,那么香,那么甜的枣呢?”“是呀,倪康还没走的时候给我们吃的枣子总是最好吃的。”
倪康是村里油麻地小学的校长倪稀的独生子,他的皮肤好似受到上天的眷顾一般,并不像寻常农家的孩子一样黑的深沉,没有光泽。反而有一些白皙,只因食物匮乏,有些干瘪罢了。他五官生得秀气,倒有些文弱姑娘的模样。可他从小就不是安分的人,经常在山坡后的枣林那儿像猿猴一样地爬上爬下,打些枣子分给村里别家的孩子们吃。说来也奇怪,他次次打下来的,都是又大又红的好枣、甜枣,从没有打下过半红半青,还未熟透的枣儿。相比之下,那些别的孩子摘的劣枣就有些自愧不如。
一天,倪康又带着小伙伴们来到了枣林。正逢枣儿初熟时节,这时的枣儿最是美味,脆生生的、甜滋滋的。早些时候枣儿还未熟,青涩难吃;晚些时候又熟得太透,软绵甜腻。可是到了这个时节,甜枣和劣枣分得清清楚楚,稍有不慎,那枣儿就沙沙的,极难入口。只见倪康开始攀爬那棵被小孩子们戏称为“泥鳅”的枣树。那树直上直下,光滑的树干上几乎没有几个落脚点,忽听一个小女孩叫着:“倪康你爬不上去的!”话音刚落,只见倪康已经在树杈上摆了一个酷酷的造型,向他们笑了笑,叫道“大枣,甜枣来袭喽!”紧接着,“砰砰”的声音连响,枣们犹如天降枣兵,“哗哗”地一拨一拨往下落,孩子们大声欢呼着,如同潮水一般,热情的“拥抱枣树——接枣”。等孩子们都心满意足地吃完枣时,倪康已神不知、鬼不觉地回到了它们中间。一个小男孩跑来拉住倪康的手,用稚嫩的嗓音问:“哥哥,你是怎么回回都能打到好吃的枣下来啊?”倪康笑了笑说:“看枣啊,好枣一般都在枣树顶上,那里阳光和雨水都很充足,然后看哪个枣大,皮艳艳的红并透着俏皮,那个枣就一定好吃。”
听到这话,大家纷纷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