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文化相关作文

【篇一:以辩论之名】

真理,就想暗室里的沙子,只有眼前亮起来后才能彰显他的价值。

在人类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中,每一次思想文化的大碰撞都会推动人类的进步。希腊人与犹太人之间的文化大碰撞,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在这些浩浩汤汤的思想大解放之中,人们激浊扬清,歌颂真善美,摈弃假丑恶。面对思想文化差异,有那么些人智学穷理,在各种场合为了自己所信赖的理念振臂高呼。他们与各色各样的人辩论,期待着寻求大千世界的“同”以求明晰真理。因为,理是越辩越明的。

后现代主义认为世上不存在绝对的真理,但思辨总能为我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近代物理学就光的本质争辩了百余年,至今不曾得出确切的答案。而探索之中闪烁的智慧的光辉却是不可磨灭的,至少我们至今仍然享受着由她带来的福祉。也许世界就是如此,比起真理,更令人心驰神往的是寻求真理道理上过往那些迷人的景色。

辩论不总是大贤哲的专利,你我这样的普通人也需要其中养分。面对与自己相左的观点,一味地沉默迁就本不是正确的方法。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也不曾如此的对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视角是产生不同观点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积极交流辩论才会使我们认识到世界的多样,各自“心怀鬼胎”只会给这个原本丰富多彩的世界蒙上一层灰蒙蒙的雾。

不是在沉默中爆发,便是在沉默中消亡。

正是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才铸就了每个人鲜明的个性,而从中孕育而出的思想自然也是与众不同的。主张辩论并不是固执己见,而是在不同的观点中求同存异。沉默,只会使得自己陷于自我世界无法自拔,久而久之也就丧失了理性,甚至踏上了与真善美背道而驰的一条路。

鲁迅先生希望中国青年能摆脱冷气向上走,也许就是这样的缘故罢。无人发声社会就像一间封闭的黑屋子,只有百家齐鸣社会才是向上的。

辩论的目的是统一认识,但也不仅限此。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捍卫自身的信念,寻求思想的契合处……这些都是我们面红耳赤有力发声的原因。不论是追求真理,还是茶余饭后的闲谈,当我们辩论时,我们实质上是以辩论之名进行着灵魂的碰撞。

【篇二:民族魂】

一个民族的精髓,体现一种民族精神,是民族存在的精神支柱。鲁迅以笔代弋,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诚如斯言,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等多个领域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享誉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鲁迅为什么受得起“民族魂”这个称号呢?首先要事先声明的是,“民族魂”的称号可不是鲁迅自封的,而是鲁迅死后,左翼文人如郭沫若等人给他加上的。事实上,鲁迅自己也没有觉得有多伟大,他倒是希望自己的中以“速朽”,这样社会才会显出进步的趋势来。但“不幸”的是,几十年风雨过后,鲁迅的文学非但没有被人遗忘,他对中国社会的剖析今日读来,仍叫人击节赞赏。

有人会问,鲁迅批判中国与中国人,为什么还担得起“民族魂”呢?首先,正如乔姆斯基所言:“知识分子永远面临着两种选择;做一个向权威俯首贴耳的御用文人,或做一个独立的批评者。”他认为,选择成为一个批评者尽管可能在当下遭遇烦恼,却能使知识分子最终避开历史和道义对他的审判。伟大的批评者往往是伟大的爱国者,毫无疑问,鲁迅就是这样的人。

其次,鲁迅当年弃医从文,只为用笔唤醒大众,医治中国人精神上的病态,他可没有像某些他国人一样巴不得和平大陆彻底消失。一个给你开刀救命的医生,一个是拿刀想杀你的罪犯,这能比吗?

鲁迅这个“民族魂”的土壤号是后人给他的,这说明了中华民族还算是个有救的民族。

正如季羡林老先生的话,“歌颂我的祖国是爱国,对祖国的不满也是爱国。”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