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诗一般的江南】
小时候读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白居易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给我留下了美妙的憧憬!它就如诗一般。
江南,我从未去过,但从诗人们的诗句中,它的一切便可悉知,白居易的“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入蓝,能不忆江南?”江南给人留下的美都被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出来。女诗人皇甫松“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它被千古诗人所传诵。
江南是美的,它背后的文化更美。江南文化是诗性文化;它体现在人的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江南文化在与主流的北方伦理文化相抗衡中,以柔克刚,“超名教而任自然”,从而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如果说北方文化是中国现实世界最强有力的支柱,那么江南文化则构成了中国民族精神生活的背景。在陈望衡《江南文化的美好品格》中认为“江南概念主要是审美的,江南文化从主调来看,是一种审美文化。”它如诗一般有它的韵美。
长大了,我与戴望舒携手相邀在《雨苍》中,那般惬意。被雾笼罩得朦朦胧胧的早晨,飘着细雨,一条遥不见尽头的小巷,路边墙壁有着星星点点的青苔和微微裂痕,一个身着白旗袍,撑着一把淡紫色的纸伞的女生在雾的笼罩中优雅地消失在小巷……我翱翔在这迷人、令人向往的江南小巷当中,游着,我仿佛就是那个优雅的女生。
江南又给了我另一个感受,它给我的不仅是它的美和它的文化,而是另一种无法言形的升华,文化的升华,价值观的升华……江南的神秘、江南的美、江南的文化将永远在我心中荡漾,滴破海面平静,荡起层层波纹……
对江南的爱,发源于内心,根深蒂固,不可磨灭,永远有熊熊烈火在心中燃烧。它给予我另一种超越常然的感受与喜悦,它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如同我的影子,不可分割也分隔不开,将伴我到老去。
诗一般的江南,美一般的江南文化永远流传,我心所爱也。
【篇二:行走在历史的彩色记忆中】
面对三千年惨白的历史,我执一只彩笔,要为它涂上应有的色彩。
——题记
秦·血红
提起这杆蘸满血的笔,我想应该涂在秦长城上吧。“不够”。一个声音穿破时空在我耳便响起。我愕然。他说:“是整个中国”。
回首那段令人心痛的历史,六国人的血泪,乃在历史的天空中滴淌。无数的战争。无数的徭役,让六国人看不到希望。他们的眼中没有亲人倒下后,看到鲜血汇聚成河的绝望。
更有那焚书坑儒的悲剧,无道的秦,你不只在让儒士们流血,更是在让三千年的文化流血。
唐·白银
面对这段历史,我毫不犹豫的图上了银白,于是一个影子在这银白中凸显出来渐渐的清晰了……。
他从碎叶城走来,一路狂欢,一户高歌。银色的衣衫灿烂了整个盛唐。他又从繁华绮迷的宫庭走来。依旧“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清新脱俗,于是盛唐的历史变随之变得白银发亮。
还有他银白的梦,尽管乃伫足于俗世。可他的心早已飞向了仙界,携飞仙遨游,抱明月长终了。
宋·靛青
我素手为桨,宣纸为舟,泛波于宋王朝的眼部哦浩渺之中,眼充斥的都是清新的靛青。
是雕栏绮窗前“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青涩。更是江南雨苍中那位撑着油纸伞伫立的清新。是月照轩窗,“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清苦,更是“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的清凉。
这段充满硝烟与屈辱的历史,总能看到你灰工种流露的点点淡青。
元·橙黄
铁蹄下的土地被铮铮的汉子踏得轰轰作响。于是历史的指南针开始旋转,一只铁骑上的民族她进了中原大地。元王朝开始了。
总觉得橙黄是元朝的象征。在强烈的黄色中中有不泛点滴点清凉,这边是粗犷与温柔的结合体。就在那一年代,粗犷豪迈的塞北便与温柔浩渺的江南融合了。
带着胡曲的豪放;加点宋词的婉约,在那个强盛的年代,那个文人没有出路的年代,元曲诞生了,于是又是一星升起,接着便又是灿烂了中国的文学卷轴。
三千年的历史都被我涂上了我心中的色彩。望着历史的天空,我笑了,我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