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包饺子】
今天放学,我一进家门就闻到了一阵香味。只听见妈妈喊道:“晚上我们全家吃饺子!”我高兴得手舞足蹈,连忙应声到:“太好啦!”
只见妈妈一手拿着饺子皮,一手用筷子挑了一点儿肉馅放在皮中间,然后把饺子皮对折,轻轻地捏一下,一个漂亮的“小胖子”就闪亮登场了。我看包饺子这么好玩儿,忙说:“妈妈,您教我包饺子吧。”妈妈笑了笑说:“好啊。”妈妈边包边说:“包饺子时,馅儿不能放得太多,不然会露馅儿的,还有要把饺子皮边上捏紧,不然煮的时候会开。”我听了得意洋洋地说:“原来包饺子这么简单呀,看我的!”说着,我拿起一块饺子皮,用筷子挑了一坨肉馅,把馅儿拍在饺子皮上,把饺子皮叠一下,再用力捏了捏,谁知左边的馅漏出来了,等我去捏左边的时候,右边的馅又漏出来了,真调皮!我只好又用一张饺子皮补了上去。现在我包的饺子已经不是饺子,而是一个“汤圆儿”了。妈妈看了哈哈大笑,说:“包饺子不能用蛮力,要用巧劲儿。”我脸红了,不敢再骄傲,跟着妈妈认认真真地学起包饺子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果然,我包的饺子也成型了,而且一个比一个包得好。晚上吃饺子时,我吃得特别香,因为这是劳动的滋味。
【篇二:蓬莱的小面】
南方人主食多以米,而北方人餐桌上却怎么也离不了面。我的家乡是蓬莱,一个典型的北方城市,有一道面食名吃,曰“蓬莱小面”。
虽是面食,但其奇妙之处并不在于面之筋道入口爽滑,而是卤汁鲜美回味无穷。本来金黄剔透的面条已经令人垂涎三尺,加上画龙点睛的卤汁更是妙不可言。但蓬莱小面的卤汁到底有什么道道?依我之见全靠一味“鲜”。
何谓“鲜”?那种滋味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谈的。蓬莱是个近海城市,鱼则多矣,这肯定少不了鲜,再加上薄如蝉翼的蛋花在热气滚滚的卤汁中翻滚着,令人顿时食欲大增,不饿也要来上一碗,配上好吃又免费的小菜真是快哉。然而这“美味”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做出的。
第一步,和面。做小面,和面是颇见功夫。面团在师傅的手里如变戏法一般,原来还是笨重的一块儿面,经过伸长拉抻,就有了成千上百根面条。这活不仅得力气足,还得有股子“巧劲儿”,否则拉出的面条粗的粗,细的细,“蓬莱小面”这招牌非得被砸了。别以为做完面就差不多了,面条的都这么讲究,卤子的学问更大着呢。如果把蓬莱小面比作人的身体,那么卤就是人的灵魂。
卤的原料要用上好的海蛎子,扇贝,肥厚的木耳,新鲜的葱姜等各种各样的原料,底汤也得是用棒骨加入鲫鱼熬制的高汤,慢火熬制成“汤如白玉流,开锅十里香”。蓬莱小面能流传至今不仅仅是一代又一代的技艺和秘方的传承,更是蓬莱人的智慧。
“曾经沧海难为水”,吃过蓬莱小面后便对其他地方的面很难看上眼了。像什么“山西刀削面”、“山西臊子面”、“四川担担面”虽负盛名,但蓬莱小面和它比起来还是有过之无不及的。一个是稀了吧唧的汤,一个是口感丰富的卤,那卤的滋味岂是汤可以比拟的呢?
蓬莱小面不仅仅是胶东饮食文化的一枝奇葩,更是蓬莱历史文化记忆的传承。当初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如今沧海桑田成为了一个繁华都市,唯有那蓬莱小面见证了蓬莱的荣辱辛酸。还乡的游子如今来上一碗地道的蓬莱小面,还是熟悉的家乡味,不由得眼眶一热,一切的一切都记起来了。
我喜欢我们家乡的美食——蓬莱小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