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四季雨】
嘀嗒嘀嗒,下雨拉。雨儿一滴一滴地溅满地面,为那干枯的地面涂上一层滋润霜。老一辈的人总说:“城市里真正懂得欣赏雨的人没几个呢!”
的确!真正懂得欣赏雨的人有几个呢?没几个!每当我看见城市里的雨不景气地落在地上,和黑黑的烟尘搅在一起,而那些站在上面的人们,一个个踮起皮鞋、提着长裙时,我便不由为那可怜的雨感到悲哀。城市里的人总不喜欢雨,总嫌它麻烦,又要撑伞,又怕弄湿衣饰……
但我例外。只要在下雨的时候,听听雨的足音,读读雨的韵味,想想雨的感觉,你会发现不同的季节里,有着不同的雨……
春季的雨——清。雨渐渐地大起来,但还是细细的雨。漫步在雨中,就像你的伙伴,在一旁淅淅簌簌地为你伴奏,带你穿过时光的隧道。那声音是清脆的、清晰的、清醒的,它为你陶冶情怀,塑造清如止水的性格。
夏季的雨——灵。雨哗啦哗啦地下着,下着,一会儿大起来,一会儿又小了。听,仔细地听,那雨的精灵在歌唱,在歌唱雨的旋律,一会儿高昂、激烈,一会儿低柔、温和。再仔细听,默默得听,随着精灵的歌声中的歌魂,溶入空气、溶入世界的灵气,实在灵极了。
秋季的雨——幽。雨淅沥淅沥地下着,润湿了大地,清洗了空气,消除了怨气。那幽深的雨给人宁静、舒适、幽雅。万物沉浸在雨中,森林显得更幽暗,城市显得更幽静,大山显得更幽深周围的环境显得更幽雅。这是秋季里的一场幽然的雨,它使秋天变得更幽了。
冬季的雨——雅。雨在冬季很少露面,大概是怕冷吧!但它每次出现,总给人惊喜,还给人雅致的好心情。它带着古色古香的雅气,这是白色的冬天,是幽雅的冬天的一场雅雨。
雨依然嘀嗒嘀嗒地下着,趁着雨未停,人未休,日未落时,仔细地用你的心去看看雨的清、听听雨的灵、闻闻雨的幽、想想雨的雅,从而感受雨的心曲。
【篇二:何妨吟啸且徐行】
有阳光的地方就有阴影。社会的阴影存在于陶渊明躬耕过的晋代,存在于欧阳修吟咏过的北宋,也存在于我们身边。生活就像个玩笑,于是王安石发出了“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感叹;生活也像个双面人,既让你获得美味的糖果,又令你遍尝苦涩。
如何对待社会中的黑暗?陶渊明种豆南山下,借饮酒赏菊忘却生活中的痛苦;欧阳修兼济天下,奖掖后进,让我们深刻领悟到“天空越是黑暗,星星就越发璀璨”的道理。我也许无法像欧阳修那般将生活酿成一壶美酒,但我会始终保持着苏子“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从容淡然。
托尔斯泰有言:“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诚如斯言,光暗兼程的人生旅途才走得出滋味,一成不变的成功最后只剩下寂寞。但有多少人能真正明白?或杞人忧天,或退避三舍,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成了一只“鸵鸟”?
反观七八十年代的人们,为了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即使误入“大跃进”的沼泽中,仍顽强拼搏,他们身上的那股拼劲和血性,难道在我们这代人身上荡然无存?
不!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多么出类拔萃,但他们保持着独有的一份恬静,笑对人生黑暗。他是《站在北大上》的甘相伟,从沉寂的北大保安变为一名莘莘学子;她是盲者歌魂张玉霞,用有声歌喉打破无边黑暗;他亦是昔日“飞人”刘翔,面对伤痛,淡然决择。他们正如康德所言:生得伟大者,笑对无常。不是生活选择了他们,而是他们掌握了生活;不因黑暗而退缩,不因炙手而焦燥。
遍观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影片晦明变化。中国共产党的星星之火燎遍大地,改革开放之明星熠熠闪光。先人用光明的火把驱散黑暗,现在我们手握这把光明,无愧于先人与来者,我们也应用自己的方式点亮黑暗:放眼于冬小麦,做心灵的独行者,乐于与黑暗为伍,让一簌簌流光溢满黑暗。坚信诗人西川之言:在一个晦暗的时代,你是唯一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