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糍粑相关作文

【篇一:糍粑】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已是一名中学生。每日,时光从床头边游过,从门缝中钻过,它就在你眼前,可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流逝。曾经的点点滴滴,都化为了往事。

在小学的假期时,我习惯于旅行,感受中华大地对我的召唤。去年暑假,我和同学小铭去了贵州,去感受苗族的民族文化。

我们来到了美丽的苗寨,导游告诉我们,苗族有一种很传统的食物——糍粑,于是,我们决定自己尝试制作糍粑。导游似乎早就看出来了我们的意图,笑盈盈地搬出了石臼和木锤,接着,又搬出来了一桶蒸熟的糯米饭,并倒进了石臼里,并教我们如何将糯米饭捶打成糍粑。看明白之后,我们开始着手尝试。

当我拿起那个沉重的木锤时,浓浓的民族气息扑面而来,同时也意识到打糍粑有多么辛苦。用了很大的劲,我们才将那个木锤,重重地打在了糯米饭上,可当我们想把木锤再次拿起的时候,却惊讶地发现,粘稠的糯米饭已经牢牢的粘住了木锤的底部,我们使足了劲,才把木锤从那粘稠的糯米中拔了出来。此时,我的脸上已布满了汗水。

为了尝到自己亲手制作的糍粑,我们使足了劲,又一锤子打了下去,紧接着,快速地将木锤拔了出来,这样我们便轻松了一些。找到了省力一些的方法,打起糍粑来,事半功倍。尽管我的衬衫已经被汗水濡湿,我的心却是欣喜的。

最终,打完上百锤后,糯米饭变成了糍粑,撒上花生碎、芝麻之后,我们终于尝到了糍粑的味道。刚入口,浓浓的米香味便充塞了口腔,仔细的咀嚼,甚至还有一股香甜的味道萦绕,真是美妙极了。

当我的双手抚摸着那一个沉重的木锤时,我仿佛看到了苗族的先民们用他们勤劳的双手拿着木锤奋力捶打糍粑的场景。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食物,让我知道了,我们炎黄子孙应当好好珍惜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这些国家的瑰宝传承、创新!

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我们应该珍惜当下,把握机遇,珍惜每一分钟,留下一个美好的记忆。

【篇二:秋意正浓】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我读着这首诗,心中不禁向往着大自然,向往着美丽的秋天。

老师带着我们走进一座楼,在上完台阶之后,一扇门出现在我眼前,推开门一看,啊!我被里面的景象深深地震撼了。许多排椅子摆在眼前,像是一列列整齐的队伍。想不到里面竟有如此大的空间。坐定之后,老师讲了许多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秋分时节,白天和晚上是一样长的,因此有“秋分秋分,昼夜平分”的农谚,并且这个时候,“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听到这里,我不禁想:古人发现这些规律该花了多长时间、多少精力啊!

离开竹楼,我来到了打糍粑的地点,只见一大群人已经开始忙活起来了。原来是爸爸们在打糍粑,他们每人拿着一根杵棒,围着一个石臼上卖力地打着糍粑。他们配合紧密,动作协调,还很有节奏。于是,我们大声感到:“嘿哟!加油!嘿哟!加油……”在一片喧闹声中,起初的白花花的糯米已经变化了许多,变得粘软又有弹性,再过一会儿,成了一团白乎乎,软绵绵的“肉”了!真神奇,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发出欢呼声。欢呼声没停,就开始做糍粑了,这可不是一般的火爆场面啊!老师撂起衣袖,扯来一大团“肉”,扔到桌子上,同学们一个个争先恐后,你拉我扯,我当然不能示弱,扯到了一团,只是它太不听话,我扭了扭,是想它变圆,可它就是不圆,我又学着大人们的样子拍打起来,可还是成了不方也不圆的“软土豆”。正当我不知所措时,看到有人在大口大口地吃着糍粑,对,吃呀!我猛咬一口,啊!香糯可口,妙不可言啊!

打糍粑结束后,又一个有趣的环节到了——摘橘子。我们走进桔园,桔树上几乎片片叶子上都挂着水珠,这应该是种桔人喷洒上去的,这些水珠就像五彩缤纷的宝石,光彩夺目,美得让人心醉。我们冲进桔园,很快完成了任务,便在桔园里厚厚的草地上玩耍起来。我突然发现,虽然这并不是春天,但哪个春天的桔园比这时候更让人欣喜和满足呢?

夕阳西下,秋色更迷人,告别浓情农庄,告别翠柏秋荷,我们踏上了回家的“征途”。我思索着:是什么让我们的古人创造出了如此丰富的民族文化?是智慧!想到这里,我为我是这个智慧的大家庭中的一员而感到骄傲。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