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读书的故事】
小时候,我常听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却不明白进步的方式比比皆是,为什么非要读书?
我带着这个疑问去接小贝。小贝微笑的指着她家的大书架:“好书不过三两本,你要的答案就在那本好书里!”
我谢过了小贝,却仍不懂“好书不过三两本”的玄机。欲再问时,小贝已不再答言。默默离开了房间。我打开大书架,一本本的翻看着书架中的每一本书。直至我翻遍了整个书架,也没有找到一本“好书”——要么就是情节老套的故事书,要么就是些味同嚼蜡的老书。我顿感索然无味,将这些我粗读过的书扔在了桌上,告别了小贝,无趣而归。
过了几天,我在门口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封信——是小贝写给我的。信中没有寒暄的话语,只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讲的是新婚的女子思念远征违规的新夫发出的感叹“纵我不往,子宁不来”的痛苦,悲凉。
不知不觉间,好的灵魂似乎附在了我的身上。我与女子一同思念者,悲叹着,哀怨着,惆怅的在凄冷的房中,等待远征未归的丈夫。在故事结尾的那一刻,我不觉潸然泪下。
意犹未尽的我急切地翻过纸页,慢慢的欣赏附着在纸后的那首名曰《子衿》的小诗。真奇怪,一贯看不懂的古诗词尽显的如此简单,迷人。如一块美丽的宝地,令人流连忘返。
后来,几乎每天我都可以收到小贝写的信。而每每读起小贝写的信,我都会享受其间,流连忘返。
我再次见到小贝时,已是对她充满了感激,急切地问她故事的来源。
小贝将书架打开,抽出了那本被她翻的破了边的《诗经》。
我一怔,原来这就是无趣的“老书”啊!原来这看似枯燥的文字背后,竟有这么多美秒的故事啊!
窗外雨打芭蕉,一片雨声,屋内却泛着书墨之香,十分温暖。多年后的我轻吟《子衿》,默默回味着……
【篇二:月下的黄土地】
月光似倾泻而下的流水,荡漾着清冷的光辉,给黄色的土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白色,那稻田里的稻草人似乎沐浴在天堂的圣光中,一切都鲜活起来。
夜,安静得像一个熟睡的婴儿,虫儿似乎也忘记了鸣叫,沉溺在这沁人心脾的宁谧中。
今夜是中秋,是属于思念者的夜晚,月亮出奇地亮,似乎回到了上帝创造光明的瞬间。
偷得浮生半日闲,我匆匆地赶回家,与家人一起共享这一年一度的盛宴。
回到家时,已经入夜,爷爷奶奶已张罗了一桌饭菜。岁月像座沉重的大山,压弯了他们的背,时间在他们脸上刻下一道道沟壑,一头黑发也被这年复一年的月光染成了白色。团圆宴似乎吃得很开心,可我还是在欢声笑语间感到了压抑,桌上那一排整齐的碗筷显得如此落寞。
晚宴早早地开始,匆匆地结束,余下的便是电话机前的守候。
都忙,都忙。奶奶低沉的话语使月光更加清冷。
村口有一棵柏树,枝叶指向所有梦想可及的地方,脚下的黄土地承载着变迁的岁月,愈发地深邃,那深沉的黄色像家人晶莹的眼瞳,浓郁而又充满希冀。
游子从村中走出,在黄土地上留下一双深深的脚印,遗下了牵挂。然而当朴实的布鞋换成了皮革,尘土也早已将脚印掩埋,随着那双布鞋一起隐匿在记忆里。清冷的月光下,黄色的土地依然深沉,像村民们黄中泛着黑的皮肤,浸满了家的味道。
出村的人越来越多,回村的人越来越少,月亮却还是一如既往的圆,圆的冰冷,圆的痛彻心扉。
风凉如水,像恋人冰凉的唇亲吻着枯黄的大地,月愈发地明亮,夜愈显得沉寂。
月像一位智者,用明亮的双眸,注视着世间的悲欢离合。中秋的月尤其明亮,却没有看到团圆,只留下了深深的叹息。都忙,都忙。
站在月下,仰望星空,我很想对外出的游子们唱一首歌——《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