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人工”智能】
信息时代已经来临,信息的更替以及数码产品的研发也有如“长江后浪推前浪”般迅速,人们的生活也逐渐离不开科技发展,离不开人工智能,这不禁会引起我们的反思。苹果总裁库克曾经在一个新品发布会上表明他担心人心最后会由于人工智能的普遍而变得像机器一样冰冷,担心人工智能的人性化正在加速促进着人类的机械化,最终人们会失去价值观和同情心……
我觉得库克的担心不无道理,我们首先要清楚,人工智能是什么?我认为人工智能是一种给机器定义公式,并由其实行以达到模拟或扩展人类智能高新的技术。人们马不停蹄地加速着科技的发展,以便它能作用于人工智能。同时也能看出,人工智能在科技界属于尖端的技术。在这门技术中,人类是定义者,而机器是实行者,所以人类总是超前于人工智能一小步。而这小小的一步,我认为会成为人类意识到对于人工智能的过于依赖时,及时回头的重要一步。
前段时间,多名全国围棋大师向阿尔法狗开战,可是都以失败告终。阿尔法狗是人工智能的产物,它的胜利也表示着人工智能在某些层面上的胜利。还比如说,著名科幻小说《三体》的作者刘慈欣曾在书中提到过一支被“思想钢印”的军队。他们的脑子里被印刻着“人类必胜”的观念。最终却因一个负号全盘皆崩,功亏一篑。
阿尔法狗的事例体现了人类在思维的缜密性和计算力上比不过人工智能。而在那支军队里,人类自己同时扮演着定义者和实行者的角色,这已超越了人工智能的范畴,却是在用着人工智能的技术,最后的结局体现了人工智能的不容错误性。
这些都是人工智能的特征,它们不应该出现在人类的思想中。一个人的思维如果极其缜密,那么他势必要浪费掉许许多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现实发生的情况只会是其中的一种,剩下的想法都显得多余且无用,有时甚至还会对选择造成反面的影响。另外,如果不允许一个人犯错也就是阻碍了一个人的进步。我们在一次次失败中成长,没有了失败,何谈成长?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这个平台、这种技术来达成我们想要的效果,而不是过度的依赖于它。这种优秀的工具应该被用来促进人类对自己的探索,而不是止步不前,停滞于此。
从结果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人们逐渐失去价值观和同情心的原因在于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人们过于依赖人工智能的高效与便利。同时也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需求的必然产物。即使没有了人工智能这样高效的工具,也势必会有另一种可以代替人工智能的工具出现。所以,我们既要感谢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也要意识到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危机;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和创新,秉持探索的精神,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让人工智能更好的为人所用。
【篇二:当我们变成人工智能】
头部胀痛的嗡声悬浮在耳畔旁,面前的黑暗欲渐消散,我疑惑地揉了揉双眼环视四周——一页页电子数据如科技电影般浮在眼前。“这是哪儿……?”我下意识自言自语地问道。
眼前忽地映放着一个女孩子惊恐的面容,她颤抖着薄凉的唇瓣懦懦地问道,“我的手机管家能自己说话了?”言罢,我恍惚间愣住了神色,脑中只存在一个想法:莫非我进入了这个女孩子的手机代替了她里面原有的系统?
我试着操纵了身侧浮现的电子数据,如我所想。
“正好!你快给我制定一套逃跑路线!”女孩周围一片硝烟狼藉,她此时灰头土脸地躲在大街上的一个小角落里。我见此情景有些诧异地询问她,“跑?为什么要跑?”
她的眼角微微下垂,低声说道,“因为机器人学会自己思考后发动了暴乱,大家都在逃。”
话音刚落,旁边的电子数据逐渐化为一条清晰的道路,我遵着上面情景描述着,“右转到垃圾桶方向有一个小巷,直径往那里跑。”她焦急的面容终于被喜悦所涵盖,立马朝那里跑去。
忽地停下了脚步,眼前一位腿受重伤的老人在崎岖不平的地面上艰难地挪动,我察觉女孩有想要上去帮忙的意向,心里却不知何时变得无情起来,“不要帮她!自己活命最重要!快点跑!”
“你跟它们一样残忍……”女孩拖着疲惫地长音无力地说道,我的意识伴随着她的话语再次逐渐模糊起来。
一觉醒来,睁眼,空洞地盯着天花板,所有往事不过大梦一场。
家喻户晓的电影《钢铁侠》中的人工智能管家仿佛成为新时代炙手可热的名词,所有人无不猜测着机器人将会自己思考甚至有感情。然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类过于规律的生活难道不像是一个机器人吗?
前两天微博上很火的网红猫“楼楼”因突发心脏病而死亡,在它主人痛彻心扉的时刻,“不就是死了一只猫而已”诸如此类的评论铺天盖地袭来。那些评论者仿佛以一副看透生死的冷漠去评价这些事,他们仿佛变成了人工智能,只会批判而失去了自身的感情色彩。
这让我不禁引发思考,究竟是机器人可怕还是人类更令人畏惧?“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
就像梦中的我,无意间变为机器人却连内心情感也跟着变化,失去了“人之初,性本善。”的意识,只会像机器人一样思考利弊,不顾及情感。
当我们变成人工智能,失去了本性的善良温柔,活得像一块没有感情的冰雕,这个世界会不会比机器人学会思考更让人有后患之忧呢?
【篇三:“人工”还是“智能”】
二十世纪,在欧洲大陆上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它的体型及构造之繁复,需由多人操作,才能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计算任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硬件设计一并崛起,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计算机的体积缩小了上万倍,它的处理速度堪称神速,操作人员也由多人缩减到了一人,甚至无人。自此,计算机似乎拥有了自我的“思考能力”,人类称其为人工智能。
而此“思考”非彼“思考”。就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情况而言,人工智能终究需要依据程序语言来实现,而计算机尚不可脱离人类的掌握,自行作为。人类按照程序语言的规则进行软件编程,以对计算机下达指令,使其执行,这就是计算机最基础的“思考方式”,俗称计算。为了让计算机拥有进一步的“思考能力”,人们对自己的思维路线进行探究,命令计算机如婴儿学习思考一般,分析曾重复执行过的指令或是固定步骤,并对此计算,再根据人类的思维惯性,在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情况时,运用概率和统计,推测出下一步的行为。
归根结底,计算机都只是简单记性和机械化计算的载体,以逻辑思维对事情进行是或非的判断。它看似拥有“思考能力”,却仅是对周遭不管不顾的,人工智能操纵下的牵线木偶。确实,它称得上是“人工”,却无法堪称“智能”。
与计算机不同,人类才算得上真正的“智能”。人类拥有自由行动的能力,对事物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他们依靠自己进行判断和思考。在人类的世界中,万物并不是仅凭对错就能分割的,评判标准不一则皆有异面,这是不同人价值观的体现。也正因如此,社会才有温情的存在和人类同情心的体现,不像计算机那般枯燥而冰冷。
然而,多年来社会上的各事各象却在时刻挑战着人类思维的死角,推动人类与计算机思维的同化。11年的“小悦悦事件”撼动人心,在人们对人情冷漠咂舌叹息的同时,道德感和法律风险的矛盾也不断刺激人们对传统价值观的思考。他们猜测现场的情况,事故发生的前因后果,担忧自己被诬陷为肇事司机,思考自己在法律地位上的优劣之势——他们用计算评判,估计自己的利益得失,用冷冰冰的概率数字决定自己的行为取向。这真的还是“人类”吗?失去了情感和道德感召,人类如同鲁迅所写《狂人日记》中吃人的生活一般,受生存本能的驱使,麻木僵硬。“人工”早已不复存在,有何以称为“智能”?
到那时,人类也不过是由碳、氢、氧等元素构成的有机体罢了。
【篇四:人工与智能的碰撞和世界秩序的重建】
在这个大数据的信息时代,每一天都有无数新的科技被研发出来,我们的世界被无形的信息网所覆盖。人工智能则是当下最有前景同时也最复杂多变的研究了,但随着现在科技发展已经达到“恐怖”的时候,我们不禁开始担忧之后的人工智能会不会超越人类,甚至替代人类?多少好莱坞大片早已预测了当人梦多创造的东西脱离人类的控制,这个世界的秩序将会有多么恐怖的翻盘。我们无法逃脱宇宙、世界的控制,是因为我们的造物者无比强大,但我们自己是否能够承担人工智能万千变化可能所带来的后果,没有一人能够保证。
目前引领世界的苹果公司总裁库克认为,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
想想我们现在,日复一日的生活像是程序一样进行着,一天过去,就运行完了整个程序,进入待机状态,当我们再次看到世态炎凉和人生百态的场景,心中还会引起多大的波澜,不久过后还能记得吗?是啊,为什么要记住呢,这本来就是与我无干的事啊,这部在我的程序中显示啊。这些小事在网络上屡见不鲜,但之于我只是程序中的一个小错误,但不会影响到我整个一天的运行,又何必去在乎它呢。失去同情心的我们和现在还未成熟的人工智能又有何差呢?我们像计算机一样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运行着,往往后会忘记我做着一些是为了什么呢,看来,我们自己的价值观也在不经意间逐渐被别的东西填满,逐渐泯灭。
我们不如试想这样一个场景:若干年后,家中的人工智能时刻能感知我们需要什么,并提前做好所有家务,但是它们已经懂得了思考,如果我们不好好定期保养,它们就自发地逆程序而行,对你施展抱负,将家中搞得无比混乱,是多么可惊又可笑,走在路上,没有被计算机荼毒的老人遇到麻烦,很多人工智能的机器人自发地上前帮忙,并分配好任务,而我们只是选择漠视,不过多数可能会拍张照片发个朋友圈:“人间自有真情啊,爱不分品种。[表情]”随后便忘却,只一味地知道自己要去做什么,永远不能停留。各个地方做义工的都是低级机器人,而我们所奔波忙碌的,都是高级机器人所工作,这是多么可怕和恐怖的局面。
人脱离了七情六欲,脱离所有应该具备的东西,我们是否该被重新定义,到那时,统领世界的将不再以我们为主,且逐渐消亡,他们借用了我们的称号,在世界上和平相处,并永远存在下去。那么这些“人”将会在历史中被永远去除吧。
世界秩序的重建或许意味着我们的黑暗即将来临,所以我们现在所有做的每一件事,每一样创造都要慎重在慎重。
【篇五:拒绝成为人工智能】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好似成为了与人类比肩而立的存在。更有胜者,让人工智能与九段棋手柯洁在智力上进行厮杀,结果是人工智能获胜了,那么人工智能就真的比人类高度发达的大脑更加完美吗?
答案当然是不。人工智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经由数以万计的科学家耗费了几十年来日以继夜奋斗的产物,它虽被科学家们赋予了丰富的知识与技能,但它存在最大的劣势便是缺乏其本身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尔也曾说过:“我思故我在”,这句话从哲学唯物主义角度来说,的的确确是荒谬的,与实际情况相悖。但若从文学的角度,其中也不乏一些发人深省的大道理,比如就思考不可或缺这一条来说就是货真价实的至理名言。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类某一程度上永远会比人工智能更加富有创造力,但人工智能却只会在原地踏步,一筹莫展。
借此,我们已经知道了人工智能无法像人类一样思考,更无法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但换个角度若人类像计算机一样去思考,那结果又会如何呢?是使头脑变得更加理智清明又或是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观与同情心,最终成为一个罔顾后果的人呢?
举个具体的例子吧,前几年网络上就“摔倒的老人究竟该不该扶”这一话题展开了。烈的讨论。有人说,这肯定是个骗局,若是扶了,落不了好不说,还有可能要承担谩骂;有人说,还是扶吧,这世上啊,一定还是好人多;更多的人是在这两种人中踟躇徘徊,不知究竟该怎么做才是最好的,在犹豫中最终选择了漠视。这些都是人们的真实举动,反映出了人们内心最确切的心理想法。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事情时有着不同的抉择,那么,如果换了是人工智能呢,它们又会怎么做呢?答案我想无疑是显而易见的,它们定会毫不犹豫离开,不泛起一点点情感的涟漪。这样的结果难道还不可怕吗?人类会像人工智能一样一味的选择最理智的道路去走,没有喜怒哀乐,更没有同情与怜悯,若人人皆是如此,一个家庭的温暖,一个社会的和谐,甚至一个国家的安定又由谁去守护?人工智能吗?那又怎么可能呢?
孟子一生都坚信“人性本善”,只是后天改变了他们的初心,扭曲了他们的行为,我也一直像这样告诉自己。人是拥有人性之美的,而人性之美,可以在困境中为我们照亮前方的路途,阔步前行;可以在荆棘丛中为我们荡平所有的艰难险阻,稳步上进;可以在无尽黑暗中为我们指明正确的方向,无愧于心。哪怕最后真的吃亏了,那又怎么样呢?在内心的深处,我们始终坚守了自己的初心,不是嘛?谁又敢说当代受人人歌颂的雷锋叔叔就没有吃过亏,上过当呢?而最珍贵的却是他在经受过人性最黑暗的一面之后,依然不改初心地去帮助别人。今时今日的我们,换位思考在面对那种情况下,是否也能做到如此。
坚守本心,让我们拒绝成为一个像计算机般的存在。人类正是拥有人性之美才能成为万物之主,在平淡安稳时代下的我们更应不改初心,无愧始终。温暖再小,世界再大,只要坚守初心,也定能照亮我们头顶的这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