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作文体裁 记叙文 感性与理性的共同体
感性与理性的共同体
发布时间: 2025-06-22 13:40
阅读:

【篇一:感性与理性的共同体】

在世界围棋高手柯洁输给人工智能时,人们开始担心人工智能的思考能力会否取代我们。可在我看来,就像人类与动物的区别:我们是柔性与坚硬并存的,我们的思考是建立在有温度的思想情感之上的。而非像冷冰冰的人工智能出了一点儿差错便全盘皆崩。在这个数字化的大时代下,我们所追求的是成为感性与理性的共同体,为“人”,而异于机器。

从感性角度谈,我们追求生活着,而非活着,拥有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众人熟知的苏东坡是大文豪,可却不知他爱瑜伽、炼丹。从《赤壁赋》中也可看出他对自然与生命的热爱和超脱世俗的人生价值观。自然、社会、世界的关系都是紧密联系的。像钟扬教授那样热爱自然生活,收集种子造福百年后的世界;像司马迁那样热爱编史,对社会制度、史实有自己的看法。始终记得要像他们一样感性地去热爱生活、体验生活的乐趣。曾看到一名女大学生在毕业后未就业,就去环游世界,在各种福利组织工作。我想这就是热爱生活也回馈社会的最好模样了吧。我们并不是机器,也不是脑中空空如也的行尸走肉。在众人只低头数着赖以温饱的六便士时,你不妨抬头看看那轮明月。每个人都活着,重要的是如何选择生活着。

从理性的角度来谈,笛卡尔曾说:“我思故我在”。可别曲解,这里的思考该是理性而不乏感性的。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辱母杀人案,我很开心地看到人们对于当事人的同情和理解,也对于其杀人事实的辩证看待,这很好地体现了人身上的感性与理性思考。而就拿我们自己来说,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们也是在不断地自我剖析和反省中实现突破超越的。贾平凹的《读书示小妹生日十八书》告诉小妹读书可使位低而人品不贱,读书可助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价值跃然纸上,其对于我们价值观的形成和情感的丰富也是极为重要的。理性的培养建立在更准确的思考之上,也是人类思维火花的完美体现。

孔子育人“博文约礼”,文化的丰富培养感性,礼教的约束培养理性。人之所以为人,应有其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和逻辑思考方式。莫要让今后的世界成为《北京折叠》中那般只有阶级严重分层,没有人情温暖,空剩一个冰冷没有温度的空壳。充分地发挥人身上的感性与理性力量,去追求更高的境界、更好的目标吧!人性的美与力量也正因这份感性与理性而存在,始终牢记我们是感性与理性的共同体,我们有“温度”。

【篇二:理性与感性】

理性与感性,往往是相对而言的。在我们每个人性格当中,都具有理性与感性,理性居多,那么他就可能是一个比较理智的人;感性居多,那么他就可能是一个过于看重情感的人。我并不评判究竟是理性好还是感性好,但是在生活中我们要合理的把握二者。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一些鲁莽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往往都会说“你太冲动了”,这就是理性暂失的表现,这个时候往往感性占据了高端,我们可能会凭借一些自己的情感去做出一些我们自以为是正确的事情。比如我们常常所说的“抵制日货”,尤其是在钓鱼岛事件之后,很多所谓的“爱国群众”走上街头,打砸日系汽车,甚至打伤车主。请问这种抵制对日本来讲有何危害?我们伤害的是我们自己的同胞,损害的是我们自己的财产,这种看似是爱国的行为其实就是一时的冲动。

阿伯拉德曾经说过:“火气甚大,容易引起愤怒的烦扰,是一种恶习而使心灵向着那不正当的事情,那是一时冲动而没有理性的行为。”所以说,我们在生活中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万万不可失去了理智。那么感性的认识是不是就没有用了呢?当然不是,感性使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第一认识,世界的美都需要我们去用心灵感知,如果没有感性,那我们的心灵便会变得枯燥乏味。

总而言之,把握好二者的关系,方能拥有一个美好的生活。

【篇三:“感性”重于“理性”】

从阿尔法狗战胜柯洁这一家喻户晓的新闻开始,“人工智能究竟有多大的潜能”这一问题开始逐渐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当中。如果说“终结者”系列电影虚构了计算机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那么在这个AI逐渐由“弱”进化至“强”的过程中,我们是否真的有必要担心计算机将人类取代?

这样一个看似有着无穷前景并需要无限假设的问题,我却想用感性的思维去解释:倘若“人机大战”的一天真的来临,人工智能不可能战胜人类——他们没有延续千年、无法割舍的文明,也没有同仇敌忾、一致对外的团结,更不会有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勇气。

在我看来,人类最有利的武器,便是积极的、正面的情感。“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苹果公司总裁库克如是说。

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人类的感情中也有负面的一类:自私、冷酷、贪婪也同样是感情。但这样的感情,多数是出于为自己考虑的理性思维,真正的感性便如上文中——价值观和同情心。在我看来,理性永远战胜不了感性。

举一个最生动的例子:“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抗争的历史。”这一句话想必无数人听过。从古,劳动人民受皇权欺压,进行如机械般苦不堪言、毫无意义的劳动,让百姓的生活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违背了人们对生活的自我的价值观,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到今。二战中反法西斯联盟的团结一心,到抗美援朝中我国伸出的高尚的援手,更是对弱小者的同情激发出的力量的见证——纵观历史,价值观和同情心代表的感性,面对以自私和冷酷所代表的理性时,总能取得来之不易的胜利。

又或许,放到当下的社会来看,冷酷无情的恶终究只是少数中的少数——人们自然会对那些出于理性为自我犯下的罪过致以谴责,但作为人,永远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利益永远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我想这两者并不矛盾,一个人自然可以竭尽所能地为自己谋求赢得的利益,但与此同时,我们会为一个张开双臂接住从天桥掉落的小女孩的行为点赞;会在内心给每一个幸运的人以祝福,不幸的人以安慰;甚至,仅仅为一只可爱的网红猫的去世而默哀一分钟…感性并不是一定要胜过理性,但它永远重于理性。

希腊神话中,宙斯为了惩罚人类,派使潘多拉下界。她所捧的盒子里,有灾祸、有疾病、有恶,而盒底的希望,在我看来就是那难能可贵的感性——也许世界永远是理性的世界,社会永远是理性的社会,但只要有感性的火种在,我们永远,心怀希望。

【篇四:感性与理性】

在暗黑的河床里摸索向前,理性像是两岸伫立的路标,而感性却像是照亮河床的一盏灯。因着这盏灯的存在,暗黑的河床便会有金子般的波光。

我们时常会想我们应该做什么,而忽略了我们想要做什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写下《归去来兮辞》,彰显了自身高尚清正的节操,不愿为功名利禄所累;苏格拉底宁愿饮下毒鸩,屈死狱中,也要坚持自身的真理;鲁迅于社会的动荡中,毅然弃医从文。

感性是人类情感不可或缺的要素。人之所以为人,是因着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感情,同情心,价值观,生命力诸如此类。正是如此,我们便是我们自己,不会成为人工智能亦或是其它生灵。《语言的魅力》中有一个乞丐,在木牌上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没有人愿意驻足停留。一位诗人路过,改写为“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人们便容易为之触动。“我什么也看不见”就如同一杯白开水,是理性的阐述。我们明白应该多喝开水,却会因为喝到一杯糖水而拥有一整天的甜蜜心情,这正源于语言中包含着真挚而又热切的情感,触动了人们心中感性的那一面,人们才会愿意留在萧瑟的冷风中,俯下身,用他们的温柔去温暖他人。

而正是因为感性,生命才会显得绚丽多姿。感性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可以将理性的不具生命力的生命赋予鲜活。张岱言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仿佛带我们走进静谧的林子下,看森林的月光,像残雪一样温柔,语言就这样鲜活起来;荒木经惟在东京日和里说“风吹过的时候,我看见你哭了,我只是想知道,你是不是真的快乐”,这是他写给逝去的妻子的一句话,在绿叶浮动的日本扳道上,在樱花飞舞的狭小视线中,这份温情让他的摄影也愈加鲜活;或者是牵牛班的春天里耐心而拥有爱的老师与孩子们,即使存在着残缺,可拥有了感性的伟大,音乐也变得鲜活,变得可以拯救。

人们说要收余恨,免痴嗔。我要问为什么。当我们像计算机一样思考时,我们便失去了为人的资格。人生需要路标,更不能失去那盏灯。那是一盏河床旁的灯,更是一盏心上的灯。就如同织田信长对阿江所说的话“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活下去”

感性和理性同蝴蝶的破蛹,我们以理性作茧,让自己自律地活在世上。而我们以感性破茧成蝶,给生命以色彩,给世界以绚丽。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