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距离产生美】
“尽管天空把大地新娘,抱在怀里,天空总是无限遥远。”
——题记
想起一则保护视力的公益广告,在广告的最后标注了“距离产生美”这个美学的著名命题,难道距离只在人与电视的距离中体现吗?
当然,答案是否定的。距离像一只鸟一样,处处落脚,但充满了警觉,不容易停留,所以一直在飞。
哲学家们总结: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的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特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
而我也在探索中。
我想:缘于彼此的些许距离,无故生起了一份不知名的朦胧感,激发了我们要去努力探索的好奇心,可当距离太近,则会引起排斥或是那种朦胧美霎时全无。
我国古代的著名诗人、词人善于运用一种名叫“留白”的写作手法,其作用就是赋予了读者想象的空间,任由读者在这份空白中获得心灵的涤荡。于是,美便悄悄涌现……
看书要与书保持距离。因为读得太深、嚼得太烂,反而失去了这本书原有的韵味。当然距离太远也不可采纳,只浅显的看了书的内容就体会不到书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或者书要表达的中心体会。著名文学家陶渊明曾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边是“距离产生美”的典范吧
人与人的交往也是这样。常常看到很多人在闹矛盾的时候痛恨的咬牙切齿,但在彼此冷静后,保持一段距离后,又会回忆起对方的种种优点,过一段时间后,又会和好如初了。或许有点好笑,但着确是人与人之间的典型事例。有时对一个人的不满。远一点,或许你会看到他的优点大于缺点,也许许多的不满都悄悄的走开了,美好的印象便在心中涌现了,彼此便能更好相处。正如年轻作家陈染所写“距离带来亲密。”
泰戈尔在诗中写道“尽管天空把大地新娘,抱在怀里,天空总是无限遥远”他们虽然没有感官的接触,却仍遥远的相爱着、相互吸引着,这便是“距离产生美”的诠释吧。
【篇二:只差一颗心的距离】
前不久,几张从衡水高中监控室的高清图片火了——图片的清晰度高到令人发指的地步,连学生试卷上的字都看得一清二楚。在人们感叹衡高的严苛的同时,我不禁思考起来“我们与人工智能,有什么区别?”
的确,衡高的本科上线率出奇的高,可在这种牢笼中创造出来的只会是一个个麻木无知的全能考试“机器人”罢了。苹果公司总裁认为我们不应该关心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而应该担心人类是否会变成计算机的“代替品”。确实如此。
坦而言之,人与机器间,只差一颗心的距离。
柯洁败给了阿尔法狗。大家都在害怕,不安,议论最多的话题便是“机器人将会代替人类”。但它们没有发现的是,柯洁在比赛的过程中,他几度紧张到落泪。他会害怕,会恐惧,会用心思考。而阿尔法狗只是用他那高端的科技设备计算,规划着该走哪一步罢了。会取代吗?不会的,因为少年心中有猛虎,有朝一日必成功。而计算机呢?与柯洁之间的距离便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你有心而我无“情”。
杨绛先生曾说过:“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呀,有些缺陷才更显得有人情味儿吧。”多美的词,人情味。拥有的两个世间最美好的词汇——“人”与“情”。我们可以在看尽人间繁华后吟出“浮云吹作雪,世味煮成茶”;可以在忙里偷闲中狂吟一句“又得浮生半日闲”;可以在闲适时道出一句:“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试问人工智能可做到吗?答案是否定的。那我们又为何要丢掉这颗“心”去强迫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学生,“完全”的人,“人工智能”的复刻品呢?想象一下,如果中国这个拥有着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最终变成了一群没有心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的寄居所,何其之悲。国家,需要的是有血有肉的灵魂,而并非罔顾结果的,没有灵魂与价值观的所谓的“国家支柱”。我们,无需为此“失心”。
人因情而美,情由人而生,此谓之“人情味”。
的确机器高效,精准,但它终究不能称之为“人”,因为它没有心,而心是支控着大脑作出决定的重要部分,它支撑着我们每一个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人们都崇拜当年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大闹天宫,腾云驾雾;踏碎凌霄,离经放纵。可倘若放到现在,大概在“大闹”之前还要考虑闹完之后对自己有什么不利因素,最终不了了之。而我们都忘了,每个人原本都是大圣,只不过在这尘世中丢了那一身披身,失了那一顶凤翅紫金冠,弃了那一根金箍棒,套上了所谓“完美”的金箍。何其哀也!这尘世最擅长的事,大抵就是磨平不羁者的傲骨,抹杀狂傲者的落拓,斩灭离经叛道者的孤傲。
找回它吧,找回那个有血有肉的自己,找回那一颗心的距离。然后在人生路上披荆斩棘,斩妖除魔。
我们与人工智能,只差这一颗心的距离。
【篇三:距离产生美】
不是所有的笑容都表达喜悦,就像不是所有的眼泪都表达悲痛;不是所有的喝彩都表达赞颂,就像不是所有的沉默都表达否定;不是所有的相聚都表达快乐,就像不是所有的距离都表达疏远。
距离产生美,美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穆斯林的葬礼》中,“月恋”这一章,当韩新月过生日时,她的恋人、老师楚燕潮远在上海,却千里迢迢发了一份电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从上海到北京,两个人远隔千里,可在这样的距离上,他们心却贴在了一起。如此的距离,如此的美,不得不让人为之赞叹。
距离产生美,美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丙辰中秋,苏轼欢饮达旦,作了《水调歌头》这篇流传千古的名词。在词的最后,苏轼感叹:纵使远隔千里,只要心中最想念的亲人平平安安,能够与自己共赏同一轮圆月,也便心满意足了。这种“虽在天涯海角,但你若安好,我便足矣”的距离之美,真是让人为之感动。
距离产生美,美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俞伯牙与钟子期一只眼善鼓琴,一个善听。“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当钟子期离世后,二人阴阳相隔,从此,俞伯牙不复鼓琴。心中的知己之位只留给了钟子期。虽说再也不能够见面,虽说
一个人间一个地下,有着不可逾越的距离,但在彼此的心中,知己只能是对方,永远不能变。这样的距离美难怪能永世流传,。
距离产生美,产生了人们意想不到的、神奇的美。这种美,带给了人们的是爱情、是亲情、是友情,这种美,经久不衰。
【篇四:距离,不一定产生美】
上述材料,让我想到时下有一句流行语,叫“距离产生美”。而我却不这么认为。两者之间因为距离的存在,相互的感知就会变得模糊,甚至产生错觉。这何来“美”之一说呢?因此,若要寻求真美,必得靠近审察,必得亲力亲为。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古人这句话实在精妙。它告诉我们只有近距离地亲身体验才能把握规律,只有零距离地亲身接触才能寻得真谛。是的,古往今来,大凡取得伟大成就的人,肯定脚踏实地,肯定实事求是,肯定因地制宜;而不是好高骛远,想入非非,华而不实,追求所谓梦幻般的“距离”!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年轻时就喜欢与昆虫等打交道。有时候为了观察蚂蚁,甚至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人们都说这个人疯了,同伴也不拿他当正常人看待。可是他后来却完成了旁人望其项背的生物名著《昆虫记》,弥补了生物学史上的空白。再说达尔文,为了完成《物种起源》一书,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全球考察。著书时遇到一个不明确的现象,他不是凭借记忆猜测,也不是捏造事实,而是再去亲自调查取证,从而写出了这部杰作。
法布尔,达尔文正是因为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因为这种科学严谨的态度,才取得了令人惊艳的成就,也为后世留下了永恒的美丽。
相反,因为“距离”给我们带来许多遗憾的实例却太多了。比如中外扬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只知道它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却很难准确地知道李冰父子在几千年前是如何完成这项伟大工程的,因为我们无法穿越时空的距离回到当时的情景,去了解当时的建设情况,更无法明晰地打听到当初建设时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时空拉开了我们与古人的距离,也阻隔了我们的认知视线。
所以,我们不必盲目追求距离,更重要的在于做好眼前的事。“感动中国”被称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诗史”,每年被评选出来的人物都有一个很大的共性:他们用行动诠释爱的真谛,用行动弘扬责任的价值,用行动衡量承诺的份量。“感动中国”之所以感动中国,我认为根本原因就在于立足本职岗位,用真情真义去传递一个正能量。也许正因为如此,如今社会上流行一种“接地气”的说法。接地气不就是要我们脚踏实地,缩小彼此之间的距离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只有迈开步子,把脚下的距离一步步地缩小,才能真正地发现美,也才能真正地创造美。因为人们处于遥远的地方,是看不见一棵在地平线上努力生长的小草的。
【篇五:距离产生美】
记得有一段时间,我热衷于钢笔,天天盼望着能得到那些陈列在柜台里的笔。在灯光的照耀下它们熠熠生辉,抹过油的外壳反射着金属的光泽,各式各样的造型吸引着我……
过后那几天,连做梦都梦见自己在使用它们。老妈知道这件事后,就让我在网上选,网上选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所谓的货比三家在这可真是令我头痛——一家比一家便宜,一家比另一家评分高。我就这样看了老半天,终于选了一个自己比较放心满意的,但又有一个想法在脑中闪过——便宜没好货!放下手机,在百般无奈之下,只好与老妈协商——去实体店!
来到文具用品市场,放在玻璃柜里的钢笔在灯光下散发出诱人的光芒,我当时差点垂涎四溢。接着,钱打开了笔与人的屏障,又缩短了人与笔的距离,我很高兴,但这情感,并不是出于言表,而是我手舞足蹈的动作,也许老妈会觉得——儿子已经喜欢得不正常了。
坐在车上,我想着那支即将与我0距离的钢笔,心中不由地泛起一点小激动。它静静地躺在盒子里,也许会给我惊喜,或者,给我失望。
感觉过了很久,家门终于出现在眼前,我拿钥匙用力拧开锁,飞快地转了两圈,接着连门也不关地冲进去坐下来,用尽全身的“洪荒之力”撕开漂亮的包装,接着拿起笔,慢慢地端详它每个角落,只不过,与放在柜台里面的时候有些不同,我尝试着把它放在阳光下,靠近去看,发现也没什么,吸点墨写写,与平常的钢笔也没有区别,写出来的字与普通的笔也没有什么不同,并没什么神奇,大同小异是对比最完整的形容。这时候,我的脑海里蹦出两个字——距离,店家就抓住了两点,第一是买家十分迫切的心情,第二就是这微妙距离,这个距离促使着买家欲望增大,但是等东西买到手,同一种物品的吸引力,也就迥乎不同了。
我想这最终证明了一个定理:价值定理——当你拥有某一项东西时,你会发现,这种东西并不像你原来所想的那样有价值。
【篇六:距离产生美】
“与朋友交,久而敬之”,以前不太理解这句话,随着时间的流逝才明白,距离产生美是真理。凡事都要有一定的限度,过犹不及。
我其实并不太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圈子,而圈子里你接触的人总是不同的,那么和什么样的人保持什么样的距离,这是一门学问。我以前一直是个优柔寡断的人,难以下定决心去拒绝别人,总觉得拒绝别人情面上过不去,挺不好意思的。其实在我看来这只是表面上的礼貌罢了,举手之劳的事情答应也无妨,不过或许给了别人一种温和如白莲花的假象。你不习惯去拒绝别人,别人也就习惯了向你索取。你不拘小节,答应得太爽快,别人或许会感动两秒然后觉得你是个很好说话的人,下次大事小事继续找你。所以学会拒绝,永远不要让别人把你对他的好当做理所应当。
我以前有个很“奇葩”的同桌,第一次让我帮忙接水,我礼貌一笑答应了,第二次“不择手段”让我答应了,第三次直接命令我去接水……不知道多少次,我忍无可忍拒绝了,她生气的说看白我了。我问她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为什么一定要麻烦别人,她回答说,能够让别人做到的事情为什么要麻烦自己?
是的,我们并不需要对所有人都溢满善意,对于不熟悉的人,我们是应该保持客气而又疏离的距离的。你可以言辞温和,可以安静腼腆,但一定要学会拒绝,学会保持距离,这样你才能真正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轻松洒脱。
对于熟悉的人我们也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梁实秋说:“友谊不可透支,总要保留几分。”就算是再要好的朋友,也不要太过形影不离。毕竟友情需要保鲜,无时无刻都腻在一起不见得会增进感情,反而会少了些话题甚至产生矛盾,可能我比较喜欢自由,觉得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我们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有时候我反而挺享受一个人的安静美好,不希望别人打扰。
“与朋友交,久而敬之”,敬也就是要保持距离,距离产生美,过犹不及。心灵的距离需要我们好好去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