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碎片化偷走了什么】
随着科技的发展,碎片化这个颇具影响力的词已经大刀阔斧地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无可避免碎片化的生活,然而学会辨别什么是有用的碎片化利用,什么是以碎片化的名义来浪费自己的事情,是我们值得深思的。
碎片化时间不等于节省时间。无论是我们学生还是上班族,当下似乎都很难再拥有完整的一整段时间。移动互联网全方位渗透入我们的生活中,看似可以利用碎片化“为自己争取一点时间”,实际上却并没有为我们争取到自由或是学习的空间,反而让我们患上微博微信依赖症和拖延症——-刷完这条微博再吃饭,看完这条微信再继续写作业……就这样,不知不觉中我们曾经的大块时间被硬生生地人为分割成小块时间。
碎片化时间也并非就是那么难以把握的,就拿我们学生来说:每节课上课前都会有两分钟的预备铃,设想在这两分钟背两个单词会怎样?那么一天便可以背18个单词,一周就可以背90个单词,一个月就到360个单词,一年便积累到4320个单词,不费吹灰之力地背完高考词汇。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碎片化阅读不等于真正的阅读。尤其是社交媒体提供的信息咨询,虽然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增加阅读的选择权。但它们大都是标题浮夸,用来吸引读者眼球,从而提高点击量的手段,并不能取代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微信,QQ上总会有些篇幅短小而内容有趣的文章来吸引我们的注意,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可这些文章内容肤浅,无法做到深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一会儿做正事儿,一会儿又看看手机,影响我们的效率;盲目自信,仿佛觉得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实际上碎片化阅读减少我们的深入思考,如果别人再深入的问下去,就可能一片茫然了。
碎片化社交也不等于社交。你总是不断地扩充你的好友列表,但真正知心的朋友又有几个?你总是在朋友圈里疯狂地发着表情包,难道这样就能填补你内心的寂寞?……
就这样,我们的思想与感情似乎因碎片化而离我们越来越远,而实则我们只需要有一双明是非的双眼,正确认识并合理利用碎片化,那么生活将处处皆是诗情画意。
【篇二:什么也是一种养料】
在生活中,你难免会受到有许许多多的伤害,虽然它们千奇百怪。
是啊,不仅仅是树,人也如此。以前一二年级时,我的一直是班上最好的,我还常常以此为傲。可不久后,我们班又冒出了一个尖子,我的劲敌——小孟。见他那么快便登上了这座“巅峰”,我有些不甘心,便更加努力地奋起直追,可我已经一落千丈了。正当我快要气馁时,古文这一方面为我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这条路上充满了未知与神奇。刚上路不久,“樱桃”和“桑果”这座位两块巨大的“绊脚石”也出现在我的.面前了。这次我并没有跨,而是轻轻地一跃—跳,因为我知道,如果跨,一定又会像上次那样被绊倒。
挫折,往往层出不穷,可它并不是所谓的“坏事”,而是可以对你产生帮助的事。
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农场里,一位农夫为了方便栓牛,在一棵榆树上箍了一个铁圈,铁圈长进了树里。有一年,那个地方的所有榆树都得病死了,只有它还活着。植物学家对它进行了研究,原来,这棵榆树通过那个腐蚀的铁圈,不断大量地吸收铁,便增加了对真菌的免疫力。
这是19世纪50年代,在一个农场里真实发生过的事情。现在,那棵老榆树还在那个农场里傲然挺立。对植物来说,挫折也是一种历练和养料。
挫折,让我们在生命的道路上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忍耐,学会了面对,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刚毅,更加富有生命力、活力和意义。
【篇三:什么也是一种养料】
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那么一两次痛苦的失败,也不要因此失落,而更应该感到庆幸......也许这些特殊的经历,正是你走向成功的基石。
期中考试后,落寞地看着卷子着令人心痛的分数,我不禁满眼忧郁,黯然神伤地趴在了桌子上。教室里显得格外安静,同学们都在表情严肃凝神盯着自己的卷子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却萦绕耳畔,慢慢向我们靠近,"李梓浩,到外面来一下。"是数学老师的叫声,原本就无比紧张的心顿时频率更快,无奈地从座位上站起,战战兢兢地走向教室外的走廊。
我心神不宁的拿着卷子,忐忑不安地来到老师面前,恐惧在心头蔓延......可意外的是,当我把卷子递到老师手中,却没看到老师脸上出现我预想的暴风骤雨,而是满眼关爱的目光:"一次失败并不意味这永远不能成功,努力做好每一天,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考好。"平静的话语使我慌乱的'心情慢慢平复,那一瞬间我竟然有了鼻子一酸的冲动,奋斗的力量浇灌全身,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冲破阻碍,奋勇向前。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每天早出晚归,疯狂地做卷子,及时向老师请教不懂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我终于迎来了见证自己的时刻。
果然,不出老师所料,我数学轻松拿到了满分。那一瞬间我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终于明白,有时批评也是一种养料......
【篇四:什么也是一种养料】
改变,看上去很美。但内心却是痛苦的。改变一下自己的弱点,你会发现自己的生活更丰富多彩。改变一下自己的想法,你会变得自信和坚强。
我以前是个粗心的人,一次作文课刚刚下课。我最好把刚发下来的作文本装进书包里。却发现我的书突然少了很多,于是我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最后回到家里后我将在书桌上发现了我不见的那堆书。后来我才想起原来那一堆书是在我上学时放的书桌上。于是我打算写作业的时候却发现我的作文本却不知道丢在了什么地方,最后想了半天才想起我的.本子原来在学校的座位里。我当时是又气愤又无奈。气愤我为什么那么的粗心?无奈我为何那么的粗心?
晚上吃饭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我在图书馆借的一本书要在今天还回去,我立刻丢下饭碗,便拿着书冲向了图书。半路上我突然想起,我的借书证没有拿,于是我加快步伐便又冲向家里。回到家时妈妈好奇的问我怎么又跑回来了,我没有回答她拿着借书证就走了。最后终于把书还了回去。
回到家后妈妈批评了我,说我总是粗心。于是我便打算把我这个粗心的毛病改一改,每天我都是十分认真地练字,只求一个平静。在生活中我也开始细心的做着一些小事。在我的努力下,我开始渐渐的发现我不再是以前的那个粗心大意的人了,
改变是一件小事,成功改变却是一个难事。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去实现。
【篇五:什么也是一种养料】
在人生道路上,难免会有挫折。挫折容易使人沮丧,但也能使我们获得经验,为成功打下基础,在挫折中成长。
俗话说得好“不经风雨见彩虹”如果当初马云考上大学,那也不一定会有现在的阿里巴巴,他也不会成为华人首富。马云的成功,有挫折相伴。我认为挫折也是一种养料,我们大可不必避而远之。
对此我深有体会:上学期的后半期,总认为自己有一定的基础,对待学习,就开始飘飘然了。上课不听讲,课后不认真完成作业,以至于期末考试成绩直线下降。看着那鲜红刺眼的分数,和以前相比,天壤之别。这学期一开始,我就下定决心,向失败挑战。试想一下,要是没有上学期的挫折,我会醒悟过来吗?所以说,挫折也是一种养料。我们遇到挫折要学会冷静处理。
就拿外公去世的那件事情那说吧!在那个周末,妈妈告诉我,外公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我的们去送他吧!起初,我相信了,但后来从妈妈的神情看出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果然,外公已经离开人世。想到这一切,我十分后悔没有见到外公最后一面,事后,我还责怪妈妈没有告诉我实情。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生命至上,开始变得重视亲情,珍爱生命。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个挫折,我会重新审视生命吗?
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那他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不要被挫折击倒,要学会化挫折为动力,让它成为人生路上的养料。
【篇六:碎片化生活带给我们什么?】
大家都觉得这个时代无比美好。科技发达,物质丰富,通讯方便。无所不在的互联网,宽带,光纤,手机,电脑,给人们带来资讯互通和生活的方便。
科技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把我们的时间和生活都变为碎片。碎片化的生活带给我们什么,是值得我们认真冷静思考的。
纵观人类历史,哪一个重大的科技、人文、文学、艺术、医学乃至军事的成就,不需要长期的、专注的、不屈不挠的努力才能够达成?
中国古代不缺乏这样的例子。春秋时代的左丘明编修国史,历时30余年,写出了一部18万余字的《春秋左氏传》。无独有偶,西汉司马迁历时13年创作了50万字的《史记》,记载了从上古黄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的中国历史。这两部巨著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再看看外国。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天才科学家、画家。他的老师从第一天起,让他每天画蛋,通过画蛋来提高观察能力,能发现每个蛋之间的微小的差别,就能锻炼手眼协调,做到得心应手。坚持3年以后,达芬奇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画什么就像什么。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例子也不少。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了。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毛主席开始夜以继日地潜心写作《论持久战》。他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眠,连棉鞋被火炉烤焦了都不知道。八九天后,5万多字的伟大军事著作《论持久战》诞生了。这部著作深刻分析了中日双方的情况,指出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客观依据,指导中国军民获得抗战最后胜利。
1964年中国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当时正是我国经济困难时期,科技人员都吃不饱饭,最困难的时期,就拿树叶草籽充饥。就是这些不怕困难、忍饥挨饿的人经过10年不屈不挠的专注科研,终于把原子弹搞出来,创造了奇迹。
上面的事例都说明了成功的秘诀=时间+专注+才能+精神(奉献、吃苦、牺牲)。
现代碎片化生活下,这些成功的要素都不复存在
时间:碎片化分割
专注:人心浮躁,精力分散
才能:没有长时专注,难以成就真正的学者和专家
精神:物质、金钱和享乐取代了奉献吃苦精神
如果左丘明、司马迁出生在今天这个时代,他们还能写出《左传》、《春秋》吗?
今天碎片化生活下的中国,还能够产生中国历史上璨如群星的众多杰出的人物吗?还能为国家和人类做出卓越的贡献吗?
人类怎样利用科学技术而不受其害,值得大家深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