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端午节】
篇一:端午节包粽子
我先看着妈妈包,只见粽叶、糯米、红枣在妈妈娴熟的手法下很快地完成了。妈妈叫我自己包一遍。我模仿妈妈的样子,拿起绿油油的粽叶,将粽叶的一边顺势卷过来,成为三角锥形,这里面就是糯米的家了。用勺子挖三大勺糯米放进来,压平,夹两个红枣点缀在雪白的糯米上,就像瓷娃娃脸上的红晕一样可爱。就在我陶醉的时候,粽叶像一个顽皮的爆竹爆裂开了,我大喊一声“不好!”一粒粒糯米擦滑梯似的掉落出来。我赶忙把地上的糯米收拾起来,重新开始包,妈妈鼓励我说:“第一次包粽子包不好是正常的,看我包的好也是因为我一大早起来练习了十几遍呢!”
于是,我通过不懈的努力,一遍遍地折粽叶,包米,把粽子的脾气收拾得服服帖帖的了,终于成功了,我欢呼跳跃着,别提多高兴了。妈妈高兴地夸我好样的。
篇二:端午节
“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大家能猜出诗中的传统节日吗?诗中说到粽子那肯定是端午节了。
早上,我和爸爸一起在门口挂上艾草,艾草散发出一股特别的清香,听说可以驱蚊防虫。每年的端午节奶奶都会准备食材自己包粽子,我也会跟着奶奶学习怎么包粽子。看着奶奶轻轻松松就包好的一个粽子,我也有模有样地拿起粽叶放好糯米,但是粽叶调皮地在我手里乱转,我这边刚折好,那边又开了,一点也不像奶奶手里的粽叶那么听话。奶奶拿着粽叶手把手地教我该怎么折粽叶,在奶奶的帮助下我的第一个粽子完成了。虽然看起来不好看,但是我觉得味道肯定会很香甜。
一边吃着自己包的香甜软糯的粽子,一边听着有关端午节的来历和各地的习俗。我喜欢端午节,更喜欢自己动手做的粽子。
篇三:端午节
一个白胖子,裹着绿叶子,脚扎细绳子,装着红米和枣子。这是什么?没错是粽子。那什么节日吃粽子呢?就是端午节了。
端午节是专门纪念古代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非常热爱他的国家,有一天他的国家灭亡了,屈原非常伤心,便跳江而死。村民们见屈原自杀非常伤心,怕大鱼吃掉屈原,于是他们把粽子扔到江中。这就是屈原的故事,你们知道粽子的来历了吗?
端午节这一天我和妈妈都会包粽子。第一步,拿两片泡好的粽叶围成漏斗的形状。第二步,把泡好的糯米倒进粽叶里。第三步,放入我最喜欢的红枣。第四步,拿绳子把它缠绕起来。这样一个三角形的粽子就包好了。妈妈边包边跟我说:“里面可以放很多馅儿,比如红枣、肉、红豆、花生等。”不一会儿,一大锅粽子就包好了,可以下锅煮了。粽子整整煮了三个小时,满屋都飘着香味。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粽子,真是又软又糯,香甜可口。
我喜欢端午节。
篇四:快乐端午节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纪念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我家过端午节,常常是包粽子,吃粽子,门上插艾蒿,带五彩绳。
到了端午节那天,早上起来妈妈先给我带上五彩绳。等到下雨天的时候就要把五彩绳摘下来扔掉,随雨水冲走的五彩绳,就会把烦恼和忧愁一起带走,会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
接下来就要包粽子啦。妈妈把泡好的糯米,还有洗好的粽叶和红枣一起放到桌子上,然后我们就开始包了。先把粽叶围成一个漏斗的形状,然后往里面放糯米和红枣,然后封上口,最后缠上线固定好就可以了。说起来很简单,可是我有的时候会口没有封好,把米露出来了。妈妈会鼓励我说:“下一个会包的更好的!”包完以后放到锅里煮好,打开锅盖儿,满屋都飘着粽子的清香,我迫不及待地剥开粽叶,津津有味地吃起来,真美味儿!
篇五:端午节
“端午临中夏,日清日复长”。春末夏初,和风暖暖地吹拂过大地,端午的脚步近了,我的心情也兴奋了,因为这样我就可以和家人一起包粽子和吃粽子了。那糯米的清香,一直在我的记忆里。
超市的粽子五花八门,有三角形的,有圆形的,有正方形的,还有长方形的……口味也是多种多样,有红枣的,有蛋黄的,有花生的……但是我们每年都不在超市里买粽子。你是不是想问,我们家怎么吃粽子呢?我来告诉你吧,我们家自己包粽子啊。
妈妈从超市买来新鲜的粽叶,雪白雪白的糯米和又大又甜的大枣。要把糯米在水里泡一天,第二天的时候把米从水里捞出来,才开始包粽子。先把新鲜的粽叶折成漏斗形,再往里面加糯米,加大枣,最后用粽叶把米和枣包起来,用绳子扎紧。看着妈妈干得这么快,我说:“这不是很简单嘛。”妈妈说:“你可别说大话啊!你来包一个试试。”我说:“包就包,有什么难的。”我拿起粽叶开始包粽子,我包了一次又一次,一直没有成功。我说:“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可不简单。”妈妈说:“这就是荆条编小篮,看着容易做着难。”
吃着甜甜的粽子,屋子里飘着糯米的清香,我心里美滋滋的,你们喜欢端午节吗?
【篇二:端午节的作文】
世界上还有几个节日要吃香喷喷的粽子呢?世界上还有几个节日要比热闹的龙舟赛呢?
没错,只有端午节,一个伟大的节日,一个神圣的节日。说起端午节,还得从屈原的故事说起。
传说,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荐能,富国强兵,力主联秦抗齐,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反对,使屈原被谗免去职位,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报国无望,便含恨投江自尽。屈原死之后,出国的百姓异常悲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有些渔夫则驾起船只,将事先准备好的粽子、鸡蛋扑通扑通地往江里丢,说是让鱼吃了,就不会咬屈原的尸身。流传至今,便有了吃粽子的习惯。所以过端午节的这天,满街都是卖粽子的小贩,我们每家每户都要包粽子。你知道粽子是怎样包的吗?哈,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先用一些新鲜的粽叶包住糯米,在里面放各种配料,接着用线捆扎好。包好的粽子放在锅上蒸,等满屋飘着粽子香时就可以吃了。吃粽子时,要先将线解开,剥开粽子叶,里面藏着红红的粽肉,升腾着热气,散发着一种特有的粽香,两个粽子用盘子装着,活像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照耀下晶莹剔透,散发着浓郁的糯米香。我不禁抓起一个粽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味道真是棒极了。
吃完粽子,便来到河堤上观看龙舟赛。在这一天,每个村子都会组织一支队伍,而后拉到涟水河进行比赛。只见碧波荡漾的河面上,五颜六色的龙舟整装待发,队员们个个摩拳擦掌,仿佛胜券在握。而站在岸边的观众比队员们还要紧张,个个屏息凝视着河面。裁判一声令下,一艘艘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飞一般地向前冲去。顿时,河面上鼓声震耳欲聋。一千米的水道上,队员们憋红了脸,咬紧了牙,拼命地划。太好了,我们村的龙舟领先了,因为我们村的队员配合默契,所以龙舟就特别听他们的指令,行动自如。龙舟的身后留下了一条条波纹,原来平静的水面,如布满硝烟一般。尾随在后的龙舟,不紧不慢地跟着,鼓手们也使出了吃奶的劲,使劲地敲,这锣声一声接着一声,清脆而有力。别的龙舟也不甘落后,一边划船,一边和着鼓声,“一二一二”地喊着口令往前冲,那口令里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河面上热闹极了,口令声、锣鼓声、划桨声,汇成了一首激昂雄浑的乐曲,乐曲里有着浓重的端午节的气氛。
故乡的端午节啊,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的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爱国精神的一种钦佩。吃着正宗的家乡粽子,看着精彩的家乡龙舟赛,心里别有一番滋味。
【篇三:我喜欢端午节】
端午节的前几天,到处洋溢着端午节的气息。
我和妈妈来到一位老奶奶的手推车旁买香苞,手推车架子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香苞、五色线等。我看中了一个小白兔香苞,于是,妈妈就给我买了那个小白兔香苞,还买了一个小老鼠香苞给我的小弟弟。买了香苞,我和妈妈又买了五色线。该去买艾叶了,卖艾叶的老爷爷的三轮车上满是大把大把的艾叶,我和妈妈挑了两把艾叶就回家了。
回到家,妈妈忽然想起来要买粽子。这时弟弟听见了,跑过来问:“妈妈,我也想去,可以吗?”
妈妈笑着回答:“当然可以。”
弟弟高兴极了,喊着妈妈:“那快点儿走吧!”
妈妈说:“好,现在就走。”
我们三个来到超市,这里的粽子形状可真多!长方形的,圆柱形的,三角形的……我们都看花眼了,不知道该挑啥样的。这时,妈妈问我们:“咱们自己包粽子,好不好?”我和弟弟都很赞成。我们买了粽叶,糯米和蜜枣,就回家包粽子了。
粽子包好、煮好了,妈妈就把粽子冻在冰箱里,等待着端午节的到来。
盼啊盼,端午节终于来了。
一大早,我就起床了,穿好衣服、戴上香苞和拴五彩线;又去给弟弟穿衣服、戴香苞和拴五彩线。然后,我们就跑出了房间。
这时,我们闻到了粽子和艾叶的香味。我们看见妈妈把艾叶放在门口,又把粽子从锅里拿了出来。妈妈看我们醒了,就给我们一人拿了一个粽子。剥开粽子,露出雪白的糯米和红红的蜜枣,咬一口,甜甜的、黏黏的,好吃极了!
我喜欢端午节!
【篇四:快乐的端午节】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看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端阳处处香”我轻轻唱起奶奶教的歌谣。
端午节在每年农历里五月初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一样的。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有一次端午节,妈妈包起了粽子。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拿出两片一大一小的粽叶,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点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块肥肥的猪肉,然后用糯米盖严实。我开始沾沾自喜,心想:简单的包粽子根本难不住我。可是当我想把粽叶盖好时,糯米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似的,不听我使唤,接二连三的跳出来。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幸好妈妈替我解了围——把糯米弄掉了一点。我才松了一口气,经历了这小挫折后,总算到了最后一个步骤——扎棕绳。粽子要包扎严实才好吃,所以我接过棕绳,把粽子捆了一圈又一圈,这才交给了妈妈。这时我才明白:包粽子是门手艺活,看起来简单,行动起来却很难。
在端午佳节,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纪念屈原。一代代传承下来,才逐渐形成了蕴含人们深情感、承载民族文化的传统风俗。因此,我们要保护它,传承它,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节日。
【篇五:端午节活动作文】
有一句俗话说得好:“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端午节。端午节的由来有很多种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要数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之说了。在这一天,全国各地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配香囊等。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据历史记载,在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秦军攻破楚国国都,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入汩罗江,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从那以后,人们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如今,每到端午那天,每家每户都会包粽子,粽子的类型有很多种,有鲜肉粽子、八宝粽子、红枣粽子、豆沙粽子、枣泥粽子、咸蛋黄粽子、腊肉粽子、雪菜肉粽子、鱼头肉粽子、宫保鸡丁粽子、鱼香肉丝粽子、鲍鱼粽子、榨菜粽子、五香肉粽子。这么多的粽子中,我最喜欢五香肉粽子。因为它吃起来软软糯糯、美味可口。
端午那天不光包粽子,还要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赛龙舟的赛手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年轻力壮的叔叔,有对赛龙舟很有兴趣的小孩,。比赛开始了,参赛的人都做在了龙舟上,只听见”嘭”的一声枪响,龙舟上的人都迅速划了起来。大家都拼命地往前划,惟恐落后。据说这也是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这天,除了吃粽子、赛龙舟,人们还要挂艾草,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我听妈妈说,端午节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可以避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於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之说。
端午节,一个传统古老的节日,一个喜气洋洋的节日。多么美好的端午节啊!
【篇六:端午节】
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在这个传统节日里,有许多习俗:赛龙舟、包粽子……
端午节的由来,是很久以前,有一位诗人——屈原。他很爱国,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人们把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来纪念屈原。
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都传来了粽子的飘香。在以前,人们用粽叶包粽子,投进江里,是怕鱼吃掉屈原的尸体,让鱼吃粽子,鱼吃饱后,就不会去吃屈原的尸体了。
粽子的总类繁多,有甜的也有咸的。有白粽子、肉粽子、蛋黄粽子、豆沙粽子……有小巧的“一口粽”,也有填满馅料的大粽子。
粽子是用粽叶包的,馅料主要是糯米,包好用绳子系紧,拿去蒸。熟了就是美味可口的粽子。
在端午节,人们用艾叶、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挂在门上。因为端午时节及其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湿热、温毒之气郁蒸,蚊蝇害虫及细菌活动频繁且繁殖生长迅速,疫病萌发,百病易从口鼻而入,所以用艾叶等做成香包,可以驱蚊、消毒。
赛龙舟是端午节很重要的一个习俗,在南方很流行。因为很久以前,楚国人很舍不得屈原,变坐船去营救。之后,每年的五月初五,都赛龙舟来驱赶鱼儿吃掉屈原的身体。赛龙舟体现出人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
在这个端午节,可不要忘了这位伟大色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