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因为创新,世界才流光溢彩】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题记
陶行知创造出这句话时,就已经感慨了大地,感叹了时光,感悟了人生。当我品味了这句话后,迫切地想与这位看尽尘世的老人坐下来从远古谈到今世,从现在谈到未来。于是,我看到袅袅轻烟中,一位年华素锦的少女与一位苍桑垂青的老人,踏着万帘清幽,略过江山万匹,看尽高楼万峻,谈尽古今。
盛夏如花·向阳不变
与陶行知行走在这万帘清幽的街道上,忽然看到街边有一幅横幅,上面大大地写着:“问渠那得清如许,有源头活水来。”我不禁感慨得连连拍手,而陶行知却在旁边放声大笑道:“这古人与现代人总是有许多不谋而合的想法,创造得先有思想才能有实践,这一真理即使在远古还是在现在都颇为信服。比如在赵翼眼中,创新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刘禹锡眼中,创新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郑板桥的眼中,创新是“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些诗句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不朽,就是因为一代代的人民都有如此想法。我连连点头,继续说:“创新不仅在古人眼中重要,在现代科学与社会发展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就是因为创新,整个世界才能越来越绚丽,越来越完整!”陶行知欣慰地摸着我的头,一遍又一遍地品味一句句经典的诗句,回味无穷。
与陶行知高淡阔论,我看到了创新使远古不再陌生。
一泻千里·汹涌澎湃
与陶行知走在豪壮雄伟的万匹江河之间,我感觉到陶行知激动的心情与他难以抑制的泪水,他缓慢地张开颤抖的双手,闭上了深邃的黑眸,眼睑微微颤动,嘴里喃喃道:“这山花草木,鸟兽虫鱼,万亩花海不就是创新得来的吗?这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民安乐不就是创新得来的吗?这生活富足,美丽富饶,绚丽多姿不就是创新得来的吗?创新的潜力不可估计,它就像沉睡的雄狮,将强势地占据我们的生活,出现在生活中,出现在科技中,出现在工业中。创新会使我们的生活一样汹涌澎湃,一样不可阻挡。只有创造才能发展国家,只有创造,才能改变现状!”他发出低沉的嘶吼,仿佛那奔腾滚滚的江河正向我们轰隆奔来。
与陶行知高谈阔论,我看到了创新使世界完整绚丽。
灿如春华·皎如秋月
与陶行知走在鳞次栉化的高楼万峻之间,我突然想起布莱克说的一句话,“独辟蹊径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业绩,在街道上挤来挤去不会有所作为。”我不紧不慢地说着,陶行知望向一座座高楼,对我说道:“这句话本无错,创新的确改变了世界,它带给我们的是像沐浴春风般的凉爽,也像欣赏盘月般的清静,我希望更多人能打破常规思想,另辟蹊径。创新在过去未曾断过,在将来也不会停止。每个人的一点创新就是一抹明亮的光点,在浩翰的宇宙中,这无数光点拼在一起。才能出现曼妙的星空。但创新仍需记住,矫言伪行,胡言乱语的不是创新;脱离实际,异想天开不是创新;哗众取宠,巧言令色的不是创新。创新是深思熟虑,经过验证的财富,创新是打破常规,苦心钻研的瑰宝,创新是敢于发现,锲而不舍的果实。这些高楼大厦就是这零星的星光拼凑而成的,而这璀璨是创新得来的啊!”我看着他的满头白发,明白了创新的含义,懂得了创新的意义。
与陶行知高谈阔论,我看到了创新使生活璀璨夺目。
创新是盛夏如花,向阳不变的向日葵,初心永照;创新是一泻千里,汹涌澎湃的瀑布,声如奔雪;创新是灿如春华,皎如秋月的江南,风情万种。
——后记
【篇二:“创新意识”随想】
从“诗言志”到”文载道”,从“古玩瓷器”到“四大发明”,国人依偎在旁,“自豪无比”,“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荑以通有无”足见国民思维的“持久力”。忽然记起鲁迅先生的名句:“不为最先,不为祸始,甚至不为福先。”
历史长河汩汩流淌,滔滔巨浪拍击着长期“巍巍然站立,纹丝不动”的国度。终于,再走近21世纪时,闸门打开,一股无法抗拒的“创新意识”之流蜂拥而入。
“创新意识”,对于封闭多年的中国人而言,起初犹如潘多拉魔盒中逃出的“怪物”,又如何能与“少有敢单身鏖战,少有韧性反抗,少有敢抚哭叛徒”的民族相融合呢?
抵制,旁观,跃跃欲试;参与接受,欢呼雀跃……过程复杂而艰难,终于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让我们再回望一下“创新意识”带给我们什么。梵高,正因为他狂放不羁的用色和汪洋恣肆的激情,结合着他古典绘画的功底,才作出了撼世流芳的《向日葵》;毕加索,正是凭着自己敏锐的感知,才步出传统油画的道路,而成为不朽的立体派大师;当音乐学府的老教授们面对电声乐器,大叹“世风日下”的时候,理查德·克莱德曼却大胆的把所学的巴赫和肖邦重新配器组合,才有了如此深邃宜人的《星空》。
工业大革命时,人们不局限于仅仅用手工劳作,才去发明了机器;人们不局限于仅仅在路上行走,才去研制了飞机;人们不局限于仅仅用煤炭作能源,才去探索电力的奥妙……如今,人类已可以遨游太空,而无数科学家却仍在努力地探索者,在研究、发展新的、更科学更普遍的规律,使人类不断前进。
“创新意识”最需要的是一种“恒力”。想起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老人竭尽一切努力,将一条大鱼拖回来,但只剩一副鱼骨。想到这一故事,没有人会嘲笑老人的行为,只会为他的伟大的人格力量所震撼,因此“创新意识”不要淹没在旁观者的蜚短流长中,不要夭折在无聊看客的谈资中。
鲁迅先生有言:“前面是坟,也要走过去。”江山代需有创新,才能“江山代有才人出”。
【篇三:学会创新】
有许多人,都喜欢将某种物品或者某些事情当做一种潮流,而一些不知道的人就会觉得这是一种潮流、是一种时尚,甚至放弃做最真实的自己,而去模仿某个明星或者网红。宁愿当别人的复制品,也不愿去做那个可能不完美但却很真实的自己。创新就是唯一能打破这种不良风气——跟风。用创新才能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不是一味的去跟风模仿,也不是去只能在外面看到的人或事都是一模一样,毫无新鲜感,让生活不再有原来的乐趣,变得无聊乏味。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被毛泽东主席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曾经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体现出了鲁迅坚韧的战斗精神,也让我懂得了要学会创新,开创新的生活。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成为别人的复制品,生活本是有许多的道路,通往成功是属于你自己的成功,但却因为世界上有一种跟风的不良风气,它便被人们把这种风气变成了一台复印机。每个人都像一颗金色的星星,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就会闪烁着光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魅力,没有必要去模仿别人的外貌动作,行为和语言,更没有必要去改变自己。世界上没有两片纹路一模一样的树叶,人也是一样,就算是双胞胎性格特点也不会一样,我们活在世上就要活的精彩、活的独特,让创新充满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我们都要在心中铭记一个道理:不能盲目的去追求时尚和潮流。我们每个人都散发着独特耀眼的光芒,我们厌倦了千篇一律的故事,厌烦了大同小异的电影,那么我们更不能去和别人一样。千篇一律的人或事,总会让人厌烦,让我们学会大胆勇敢创新。
【篇四:创新文化之我见】
各个国家都有自己国家的文化,但是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是各具特性的,它们都存在着差异,所以我们想要去改变一个国家和一个群体的文化,是不可能的,只能将自己的文化融合到其他文化中去,或者将其他文化吸纳到自己的文化中来,使不同的文化可以相互共存,彼此完善。所以我认为:文化共存是可以实现的。
可能很多人会说:“文化共存,这么高大上的词语,应该离我们很遥远吧?”其实,文化共存并不离我们很远,它就存在于我们现实生活当中。
放眼望去,现在满大街的人都穿耐克、阿迪达斯的鞋子、衣服;中国的饺子、北京烤鸭这些传统美食也流传到世界各地,中国的国粹——京剧被世界人民所熟知,中国功夫的武馆也开遍了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去旅游,而在中国的告状也随处可见很多外国人;街道上我们可以看到飞奔的汽车,可能发动机、轮胎、外壳都是分别采用不同国家的技术……这种种生活现象,都是不同文化的相互吸纳、相互完善的文化共存。目前全世界已经逐步走向多元化,不管什么文化,只有采取开放的姿态,接纳吸取其他先进文化,去除自己糟粕的文化,才能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但是当今世界上也曾存在许多文化冲突现象。就像古代欧洲的基督教和西亚异教徒因为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而对异教徒进行杀戮,最后导致两败俱伤。这是一场因宗教文化冲突而引发的战争。而中国却奇迹般地呈现道教、儒教、佛教、回教以及不同地域不同层面的各种神教的共存状态,这是中国文化对世界贡献的永恒价值。
其实,文化的冲突不必是一种文化消灭另一种文化,相反,两种文化可能吸取对方的优秀文化后,彼此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完善。如罗素所说言: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所以文化共存才是人类的出路,世界应该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世界上各种文化,只有共存,才能听取对方身上的精华,来填补自己身上的不足,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价值。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文化共存呢?
我想,如果每种文化都既有自己的特色,又有普遍存在的特性,才有可能如此。每种文化在流传到世界各地的时候,既要保留自己的本色,又去学习其他文化优秀的地方,完善自我,追求更高的理想,让全世界都认可这种文化,而不是像基督教与袋伊斯兰教一样用一种文化消灭另一种文化,那样只会在民众心里产生对异于自己文化根深蒂固的厌恶。这样多种文化才可以交融在一起,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才能创造出精彩纷呈的世界文化。
文化共存,是包容,是汲取,更是一中积极的创新。
【篇五:既要创新,又要怀旧】
时间是涓上的细流,积累了所有的黯淡和璀璨。
这一生的青山绿水,无论再怎样精心绘制,都只能渐次铺开,渐次收起。明日若已到来,今日再难重现。我们能做的也不过运用自己的能量,发挥自己的价值。而对于历史,对于已往的记忆,我想我们都应该做到:既要创新,又要怀旧。
听,那汨罗江边,楚大夫屈原纵身一跃,虽九死其尤未悔。世人为了记忆住他,为怕鱼虾侵扰他的身体,向河中投入食材。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我们一点都不陌生。而在如今飞速发展的时代,真正过这个传统节日的又有几人呢?当韩国成功的将端午节申遗成功时,民众愤怒了,不断表达对此事的不满。可若是我们自己的原因,我们又能怪谁呢?倘若我们自己珍惜那传承下的传统,又怎么会给别人以机会呢?既要创新,又要怀旧,珍惜传承的节日。
看,那琳琅满目的商品,在世博会的展台上,当别的国家展出的是点灯,大炮手枪时,中国展出的却仅仅是小巧的绣花鞋,这对比显示的差距太多明显。这就是为什么当八国联军、法西斯入侵之时,中国人会这般的无可抵挡。当你准备上刺刀与敌人拼命时,人家早已拿出更先进的武器来对抗。若不是当时清皇帝极力推崇“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那时也不会从中如此之落后。由此我们也能从中得出一些结论:怀旧虽好,创新也不能停。既要怀旧,又要创新,让科技社会更发达。
既要创新,又要怀旧。这看似相互矛盾不可两全的字眼,其实也可以两全。老北京人的四合院,古色古香,与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相差甚远,可也没有人想过拆掉它们。相比,四合院还让更多的人学会了怀旧,学会了创新。也更显得北京这座古城的魅力。相反的,那些传统的手艺例如皮影戏等,老传人们正在苦寻接班人。传统的文化正逐渐被科技所取代。忆苦思甜如今也日渐需要更多人去实践。越来越多的传统被飞速运转的生活所取代。而那些回忆却也日渐模糊。当你拿着泛黄的照片暗自神伤之时,请不要忘了怀旧。而同时,也要记得创新。携创新怀旧同行!
既要创新,又要怀旧,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