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徜徉经典】
轻啜一口香茗,低呷在口,任茶香萦绕齿舌之间,良久,任它顺喉而下,那种清香,久久不能消散。我意犹未尽地放下茶杯,又拿起了茶几上的书,好闻的墨香味蹿进鼻孔,我又忍不住深吸了一口墨香。抬眸望向窗外,阳光正好,茶香伴着墨香,我微微一笑,顿觉生活竟如此美好,我收回目光,又翻开了我手中的书。
文字予我一份平静安然
我自知不是一个聪明卓越的人,我也明白我是普通到扎堆到人群中找也找不到的平庸者。可我偏又是一个不安宁且躁动的人。我以为世上没有可以降住我的,可终有一日我被熏陶成了一份宁和,我败的心服口服,灵动的文字洗涤了我的心灵,那颗心也终于清透澄澈。我终于从文字中找寻到一片宁静,我的心也随之安和。任世态炎凉,悲欢离合,我总能在文字的照明下,拨开眼前的迷雾,忘却所有悲伤亦或是欢喜。文字是我的益友,它予我一份平静安然,教我淡然面对人生,沉稳走好脚下路。
人生难免起落,关键在于经历艰难苦困的态度,这就是文字让我懂得的深刻道理。我想最令我难忘的应该是中考心仪学校的落榜。我伤心焦躁,心底的阴翳挥散不去,那种抑郁的心情曾让我一度以为我的未来将会是灰色调的。可我终于遇见了它,文字。那段日子,我如饥似渴的读着一本又一本书,不外乎别的,只是想从文字中寻找到一份平静。我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绿山墙的安妮》、《名人传》、《鲁滨孙漂流记》,以及后来我试着看的《傅雷家书》。每一本书都给予我心灵的冲击,而我也渐渐明白,我现在所经历的苦难,其实是多么微小。我更是有了一股向前的动力,保尔的坚忍不屈,高尔基的乐观向上,安妮的豁达积极,贝多芬、托尔斯泰、米开朗琪罗不向命运与现实低头的斗争精神,鲁滨孙的顽强生命力以及傅雷的谆谆教诲,灰暗的世界开始透出一点光,而那点光亮已足以驱走我心底的阴霾,重升一份希望。
我从文字中看出了我人生的方向,而一部部经典文著中我可以学习的人生道理有太多太多。文字像一双手,安抚了我躁动的心,经典又似甘露,浇灌了枯涸的心田。我感恩文字,青睐经典,我愈发懂得,我与文字原来有着不解之缘。
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
我热烈且急切的寻求着一本又一本书,一个平静温和的下午,我可以什么都不做,独扎身于阅读的海洋。不管什么书,我都可以读得津津有味,枯燥平乏的生活正是由于经典的点缀,才显得活泼有乐趣。我总感觉书中的人物能够走出来,与我面对面进行心灵的对话。
其实相比较起来,我更加钟情于中国的经典名著。那种喜欢是无法用语言所描述的。总感觉那是文化的瑰宝,文字的精华,是我所向往渴求的。而经典中的角色更是值得我去细细琢磨品味的。经典堪称人类精神的食粮。书中一个个精彩绝伦的人物形象则是我们的圣贤之友。
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风流倜傥,才华横溢,他就似一朵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扎根于封建尘俗中。他思想先进,不被封建思想所禁锢。他痴情于林妹妹,奈何自己单薄的力量无法与社会现状所抗衡。可我依旧欣赏他,因为他面对世俗的逆流而上,万绿丛中一点红,他就是如此特别,吸引别人的眼球。宋江,施耐庵《水浒传》中写下的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他领导能力极强,他果敢、善良,珍贤爱才,他受部下的拥戴,更受到他们的信任。他们落草为寇,是朝廷口中的蛮横土匪,百姓眼中的活佛菩萨。他们劫富济贫,却于贫困百姓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而宋江,这些英雄们的领导者,更成了百姓口中的一段佳话。宋江什么都好,偏是心地过分善良。无论朝廷有多腐败,他依旧对朝廷抱有几分希望,他终于还是选择了招安,却落得个梁山好汉无一人生还的下场。我想他是矛盾的,无论他在江湖混得如何风生水起,他依旧心系朝廷。所以他临死没有挣扎。而我却为他们叹息悲哀。他们在我眼中是鲜活的,他们不仅仅只是局限于纸张的一个个人物,他们的悲喜我都能感受到。我更加钦佩仰慕这些经典文著的作者。透过他们笔下的人物描写,可以透射出作者的内心世界。
阳光微洒,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味,我倚在书架上,轻抚着书脊——《论语》,我安然翻开书页,而那个教育界的伟人——孔子,就好似出现在了我的眼前,阳光恍惚间看的不真切,但我愿意相信他是从书中走了出来。我原以为我始终孤独,却忘记了,与经典同行,圣贤皆与我为伴。
纷扰繁华的人世,我不想随波逐流,我只想留一片安然,徜徉于经典。
【篇二:我最喜欢的小动物作文经典】
我最喜欢的动物是小狗,名字叫可乐。
可乐的耳朵是耷拉着的.;眼睛是水汪汪的,圆圆的,像两颗小玻璃球;鼻子湿湿的,嘴巴有一点像人字形;它的四肢很短,可是很健壮,跑起来飞快;尾巴长长的,全身是毛,跟可乐汽水的颜色一样,所以我才叫它“可乐”。
有一次,可乐看见了菜谱里的红烧鸡翅,就扑上去把这一页咬了,妈妈生气地说:“刘兴阳,你没事儿居然把菜谱给撕了。”我说:“是可乐咬的。”妈妈听了,终于原谅了我。第二天,我买了一个大鸡腿故意来馋它,我说:“真香啊!不吃可就浪费了。”可乐听了,可怜巴巴的望着我,“汪、汪、汪”直叫唤,好像在说:“小主人,我以后再也不调皮了。”我听了就把门打开,它朝我一扑,我为了躲开它,不小心脚一滑,摔倒在了地上,肉飞了,可乐吃上了鸡腿,我气得一夜没睡着。
虽然可乐有点皮,可我还是很喜欢它。
【篇三:我与经典历史故事同行】
我,酷爱读书,特别是历史小说,比如《水浒传》、《三国演义》、《杨家将》、《精忠岳飞》等。
《水浒传》是我喜欢的书之一。书中的梁山泊108位好汉的名字我已背得滚瓜烂熟了。我还喜欢用收音机听历史故事,现在每天播放的《刘墉斗和珅》、《水浒后传》等等我都按时收听。我更喜欢吃完晚饭后将爷爷、奶奶、妈妈和我比作古代的历史人,遨游历史世界。晚饭后,我让大家坐在一起,开始我的历史遨游。我将我们一家人安排在北宋末年,将爷爷比作大奸臣高俅,将奶奶比作豹子头林冲,将妈妈比作小李广花荣,将自己比作大刀关胜,他们有着怎样的恩恩怨怨,有着怎样复杂的关系,我都娓娓道来,津津乐道。有时为了更好玩,我会将各个朝代的英雄人物鱼龙混杂,滔滔不绝地把故事按自己的意愿编下去。还有时,我和奶奶下象棋时,常常用马比作各路英雄,长驱直入,杀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
我喜欢英雄人物,我佩服英雄人物。我佩服的英雄人物有很多,如杨景杨延昭、岳鹏举岳飞、金刀杨老令公杨继业等。他们勇猛和精忠,但最后都被奸臣害得很惨。
读经典历史故事,让我了解到一些传奇人物如何绝处逢生,如何精忠报国,让我懂得了学习是需要勤学苦练的。
我爱读经典历史故事,一个个历史人物故事激励着我,让我更勇敢前进。
【篇四:走进国学经典伴我快乐成长】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千百年来的历史、汉字、四大发明等,无不体现出中华儿女的聪慧。而国学更是经典,融入了每一位古人毕生的智慧,直到今天对我们仍然深有启发。孔子作为万世至圣先师,他的语录伴随着我慢慢成长,也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正如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没错,每一个人生下来就不可能十全十美,而和我在一起的人中,必有别人懂得的知识可以弥补我的缺陷,同时可以用更多的知识,去培养我、教导我、启发我。这段经典语句,折射促一颗满怀谦虚好学的心,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可以互帮互助,用你的优点来弥补我的缺点,让我的不足渐渐减少。这么经典的道理,又早在数千年前,就被孔子所悟到。若此看来,孔子是多么的才华横溢啊!
不仅如此,他还教会了我许多道理。让我请教别人时要谦虚,即不失礼节,又可以“补拙”;让我在满怀兴奋中去迎接好友的远道而来;让我明白做事要换位思考,自己都不愿做的事不能强求别人去做;让我认识到做人就要有信誉,对自己的决定要负责任。
孔子门下弟子众多,很多弟子的品德才华都很出众。没错,“孔融让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清楚地告诉了我“做人要宽容、善良、为他人着想”。这些虽然经常说但又常被忽视的道理,一点一滴触动着我的灵魂,让我在国学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慢慢的影响着我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不仅仅是孔子的语录,还有很多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等,无不让我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我喜欢国学经典,它给了我想象的空间和快乐,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我会继续走进国学经典,因为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它将是我勇敢前行的无限动力。
【篇五:我喜欢的经典作品】
自从外公给我买了本《弟子规》后,妈妈总是让我背上面的内容,我很反感,每天都背那些枯燥无味的古文有什么意思呀?特别是《弟子规》里的“路遇长,急趋揖,长无言,退恭立。……过犹待,百步余。”为什么长辈没事时要立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开?为什么要等长辈离去约一百步之后,自己才可以走呢?我们为什么要学古文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妈妈告诉我:“《弟子规》是国学经典,是先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人的宝贵财富,背诵它是为了让你了解和学习古人的礼仪和良好的习惯,还能够启迪智慧,净化心灵,培养高尚的品格呢!”于是我不在反感背诵国学经典了。现在,我已经能够背诵《弟子规》的一大部分了。
记得有一次,陈岳叔叔来我们学校讲课,他对我们说:“《弟子规》是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应该好好地背下来。”之后我更加努力的背诵《弟子规》了,重要的是我从中学到了许多道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告诉我如何尊敬自己的父母;“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告诉我应该孝顺父母。“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告诉我要善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家人和睦相处,父母会很开心。这使我想到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一定也要学习孔融谦虚礼让的精神。“过犹待,百余步。”现在我知道这是对长辈应有的尊敬。“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是在告诉我们要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让我知道了借别人的东西要征得别人的同意,也要及时归还。这又使我想起了《宋濂借书》的故事,宋濂家里穷没钱买书,他就去别人家里借书,主人要求十天之内还书,可这本书十天之内根本无法看完,但是十天后,宋濂竟然冒着大雪把书还了。这让我十分感动,也让我懂得了做人要讲诚信,以诚为先。
想当初,我只是把《弟子规》当任务来背,而现在,我明白了《弟子规》不仅仅是一本书,它还是我的老师,我成长的好伙伴,我人生的导航仪!
【篇六:传承经典丰富自我】
在当代社会,流行的读物泛滥,信息过剩,人们的思想都很浮躁。我们青少年更是盲目地跟随潮流,很多读物都不适合我们的心智,读后不但没有益处,反而产生无法摆脱的困惑和焦虑,但是如果我们能够静心研究经典诵读就会滋养我们的心灵,打开我们的心智,优化我们的人格,修养我们的身心。
这个寒假,通过观看“山东省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我走进了国学的殿堂,那是博大精深、妙不可言的世界。我渴望诵读经典,与圣贤对话。那朗朗的声音,那抑扬的韵律,滋润着我的心灵,启迪着我的智慧。于是我打开一本国学经典《弟子规》进行诵读,它使我深受启发,就像一个无声的长者,教会我许多道理。
一、我认为自己做的比较好的是《弟子规》中的这句:“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这句话是这样理解的:在定某些计划时,不妨宽松一些,这样就会使我们没有太多太大的心里压力。但是功夫要用的紧。每天都要努力,不要偷懒。日积月累功夫深了,原先困顿疑惑之处,自然而然就都迎刃而解了。我在制定学习和读书计划时,都会适当的放宽五到十分钟,这样做并不是偷懒,而是为了在学习中认真仔细,静下心来思考某些问题。我的读书和学习并不是应付考试,而是平常就非常认真努力,今日事今日毕,不会到临考试前才用功,像这样,学习就会变得主动,效果也很好。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告诉我们:求学当中,心里有疑问,要马上把问题记录下来,一有机会就向良师益友请教,务必确实明白它的真意,一定要得到正确的答案才可通过。这是认真学习的态度。我每次学习完以后,都会拿出一个小字条,把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通过问同学,问老师或者自己查资料来寻求正确的答案。
二、我认为自己做的不足的是:“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
记得有一年冬天很冷,妈妈叮嘱我一定要带好手套,可是因为有一天太过匆忙,手套落在了学校里。妈妈就责备我说:“这么冷的天,怎么还忘带手套了呢,这么小的事儿还记不住啊!”我有点儿不耐烦了,因为我觉得这并不怪我,不就是手套吗,忘带了又能怎么样呢?所以我马上回了一句:“不就是忘了吗,老是唠叨,真烦。”妈妈只是楞了一下,并没有说什么,我也没在意,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这段时间读《弟子规》,我才发现我真的错了。
三、以后要怎样做
以前好的学习经验和习惯还要保持,而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伤心生气。
国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思想精华,文化精华和精神宝库,是我们世世代代的祖先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的经验总结和智慧之渊海。我慢慢地翻开那一页页带着书香的卷宗,仔细品味,深沉思考,我发现我找到了思想深处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