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话说兴趣班】
兴趣班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为我们增添一份兴趣,
但是一提到兴趣班,一些孩子脸上的表情是厌烦,而其他孩子脸上则是快乐,我就属于第二种孩子。
在课余生活中,爸妈基本上没给我报过什么兴趣班,除了一个作文班。但是我上的作文班也是与众不同的,我们是从网络上课,加入这个作文群的同学有来自汕头的,也有山东的,这样不仅让我感受到现代科技力量的强大,也让我结识了各地的朋友,同时也是我的语文成绩突飞猛进。
除了这个作文班,其实我还想加入另外一个兴趣班,架子鼓班,架子鼓属于打击乐器,或许是因为曾经学过舞蹈的原因吧,我的节奏感很强,而且看到别人打鼓时的那种霸气劲儿,带动人们的感官,是人亢奋,我就特别的羡慕。
或者是吉他班,因为我喜欢那种轻柔的音乐,认为吉他能带给我一种不一样的感觉。还有英语班,上了中学以后,我发现自己渐渐对英语产生兴趣,而且学习英语还能提升一些分数。
其实父母给我们报兴趣班也是为了我们好,哪个家长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还不是为了我们以后能够有出路嘛,报名补习班所需的费用不都是要父母承担的吗?辛苦了一年所用来的钱有一半都为我们报了补习班。还有老师们,那样辛苦其实也是为了我们的成绩有所提升,我们也要学着去感恩那些对我们好的人。
现在的我仅仅只是上了作文班,然而我喜欢写作,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你会遇到一个在街上自由漫步的姑娘,手里总是拎着一部手提电脑,在咖啡馆找到一个空位,坐下接着续写她的文章,她是一个很知名的作家,而那个人也许就是我。
所以。兴趣班成了我们课余生活的重要的一部分。
【篇二:话说中国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将至,我坐窗前静品《中国味》一书,总会有一阵细微的喜悦和浅浅的愁绪涌过心头。
这本书,用清新自然的笔调,携我们乘上文化的“冲锋舟”,去领略各式各样的中国节日传统习俗:春节,要扫尘,贴门神,吃饺子,守岁;元宵节,要猜灯谜,看花灯;中秋节,要赏月,品月饼……这些点点滴滴的节日风情,共同组成了我们中国颇具特色的传统文化。
今天,已是年二十八,按照我们家乡的年俗,这一天是要做“籺”吃的,一大早,我们家便会传出奶奶做“籺”发出的“当当……”声。“籺”是一种类似糯米糍的食品,做这“籺”并不简单。首先用精磨的糯米粉搓好皮,接着放入香味扑鼻的馅料,再放在木模具定型后,一番敲打使其脱落,贴上洗净的树叶,最后点上红印,一个个造型精美的“籺”便呈现眼前。煮好后,迫不急待地咬上一口,一阵香浓的虾仁味便久久回荡在嘴角。奶奶则在一旁笑吟吟地看着我,只言:“慢点吃,别烫着。”
在奶奶眼角的鱼尾纹里,在她那早已被岁月染白的银丝里,我仿佛看见了传统习俗那长长的脚印。这习俗,实际上是蕴藏着中国人对苦难往事的纪念,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就拿我们家年年都做的“籺”来说吧,单靠奶奶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在短时间里做好100个“籺”的。每到这天,我们家就来个家庭总动员,妈妈早早洗好树叶,我帮忙搓好面皮,爸爸洗刷好锅炉,爷爷准备好红纸水,最后只等奶奶大展身手。一整天里,空气中都弥漫着喜庆的气息。在浓浓的年味里,我领悟到了什么叫团结,什么叫和睦,什么叫爱!传统节日,拉近了亲人间的距离,安抚了思乡的愁绪,实现了团圆的企盼。年复一年,循环往复,爱的种子,便在此生根发芽。
合上书扉,脑海里还感受着中国习俗的多姿多彩,嘴边还回味着香浓的“籺”饼香,眼前摇曳着崭新的中国结,灵魂却已沉浸在那充满喜悦的年俗里……
【篇三:话说“读书”】
之前看过杨绛先生写的一篇文章《没有书不好过的日子》,行行过目,字字入心,很受触动。是啊,没有书不好过,没有书过不好。对于像杨绛先生这种纯粹的学问主义者,对书籍文章自是热爱的。可身处于当今时代,互联网高速发展,科技更迭迅速,有多少人还能够静下心来看书,写字,做学问。
中秋假期那几天,跑去找同学玩儿,赶巧大冰去了她的城市做新书签售会,计划之外的小惊喜总是会带给人更多的感动。于是兴致勃勃的跟着同学一块去了。签售会现场人山人海,里里外外被堵的水泄不通,不过现场还是很有秩序,排着队静静地等着大冰的签字图书。因为来的应该都算是大冰的粉丝,不管是单纯喜欢他的文字,还是被他的经历所吸引,亦或者是喜欢被岁月和经历打磨过后愈加有魅力的他,就像他的书里有一句粉丝写给他的:“你是我的亲生偶像,我是你的野生粉丝。”因为对大冰的热爱,所以喜欢他的文字,喜欢他的书,换句话说,因为喜欢他的书,所以喜欢了他这个人。
我还是很喜欢读书啊,就像小的时候,捧着一本《安徒生童话》亦或者漫画就能坐一下午,那时候就觉得文字似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带人去到另外一个世界,感受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于是我开始着迷,于是我开始习惯。后来每个周末我都会让我爸爸带我去到图书馆挑上几本书,品味几个故事,个中滋味,也只有自己能够体会。后来学习变得越来越紧张了,看课外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可我还是会经常在闲暇之余捧书而读,感受故事中的美好抑或是辛酸,情到深处,好像我也会被他们的情绪给带入进去,或喜,或悲。初中的时候开始喜欢上了散文,觉着那些纸页上的文字那么温暖而又美好。高中,几乎所有的例如《花火》《爱格》之类的青春杂志都一并收入囊中,到后来,比较偏爱的就是《青春美文》,即使到了高三快要高考的时候,我还是不忍心舍弃,只看数理化那些概念公式。因为觉得它就好像是我的一种精神食粮,在使我感到充实,培养兴趣的同时,它还给了我力量,让我能够在那段最艰苦难熬的日子里坦然无恙的度过。
当下,还是有很多人想去读书的,可总是推脱没有时间,没有空闲。其实,越是在这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在急于渴求物质满足的同时,更应该重视自己的精神文化建设。也该在嘈杂世俗之外,为自己的内心安守一片净土。
【篇四:英语兴趣班】
我就要去上英语兴趣班了。这是第一次上英语兴趣班。
妈妈带我找到教室,我走进去,看见很多同学都在玩。我找了个位置坐了下来。一位女老师走进教室,开始上课了。课本是好久前就开始教了。我以前没有上,音标也不会,因此有很多单词都不会,单词不会课文就更不会了。老师给我词典,可我家没有录音机,回家不能复习。我一直没有进步,老师很着急,给我出了一个主意,让我把U盘带了拷贝一下,这样就能回家复习。我拿着课本听录音,心里很开心。
但还是有些我不会的单词录音里没有。还有一些如“一般过去时”这种知识,我都不懂,怎么办呢?爸爸想起了姐姐。姐姐已经上高中了。在班级里,她的英语成绩很好,爸爸就让姐姐给我复习。可是姐姐去杭州旅游去了,等姐姐一回来,我就让姐姐教,姐姐把我不会的东西都给我教了一遍。我的记忆力差,记不住。姐姐很耐心的讲解,告诉我什么时候用什么,姐姐把我不会的题目都告诉我如何解题,还会让我在做一遍,让我记熟。
在老师和姐姐的帮助下,我的英语进步很大。我很感谢他们的帮助。
【篇五:我的寒假兴趣班】
今年寒假,妈妈给我报了益阳广播电视台少儿春晚的特别节目演出。寒假第一天,我就开始去上兴趣班了,上午在北京蓝话筒学主持,下午去中国娃艺术学校学中国舞。
主持是表演《满江红》,我们有十八个同学一起演出,有同学们一起朗诵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也有单独说的,我说的是“她变成了一只叫精卫的小鸟,日夜衔来木石,发誓要填平沧海。”在表演的时候,我们身着古装,眉头紧锁,悲伤而又愤怒。
舞蹈表演的是《花开盛世》,一共有三十九个人参加,我们分成了三组,有打鼓的,我就是其中之一,有拿花朵的,还有拿扇子的。先是拿扇子的姐姐们出场,再是年龄最小的我们打鼓的出场,最后是拿花朵的姐姐出场。三组同学各自穿着不同的服装,打鼓的红色喜庆,花朵的粉色魅力,上面还有亮片,扇子的黄色耀眼。在舞台上,我们个个充满自信,面带微笑,尽情地展现自我。
我们录制的节目是在2月14日(正月初十)益阳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21:00播出,大家可不要错过哟。(公众号:明日星网络文学社)
【篇六:谈“兴趣班”】
当今这个社会,正可谓是“活到老,学到老”,各种各样的课后补习班,兴趣培养班如雨后春笋般进入了人们的眼帘……兴趣班,顾名思义,就是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兴趣班能使我们学到新的内容,增长见识。接下来我就来讲讲我认为兴趣班的三大好处:
第一,上兴趣班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趣。童年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这时,我们对许多未知的东西都充满了兴趣。如果我们能将这种探究的渴望改为学习的动力,就会给自己的生活增添更多的乐趣。
第二,上兴趣班能培养我们坚持不懈的坚强意志。上兴趣班是很累人的一个过程,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都必须是风雨无阻,按时上课学习,这不仅是对家长的考验,更是对我们孩子的考验。如果能坚持学到底,不论学习成果如何,其实都算是成功,哪怕是阶段性的,对我们都会起以一种培养出“坚持不懈的坚强意志”的作用。而我每次上兴趣班也从不缺课,不管生病,我都能坚持去上课。
第三,上兴趣班可以避免我们浪费童年美好时光。与其在家玩游戏,看电视,不如报上几门感兴趣的课程,让我们的童年更充实,学到更多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我们在学习兴趣的道路上感悟生活的乐趣,感知生活的活力,在快乐、愉快、轻松的氛围中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