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与仁德比邻而居】
今年的雪还没有落下,整个大地却陷入了一片孤寂之中,冬天留给人们的似乎总是寂静无声的漫漫长夜。
惟一有些盼头的是墙角那株红梅,在不久后朱红的花就会缀满那孤独的枝。
风在肆虐着,吹走我身上最后一丝暖意,于是不由打了个寒颤,这个冬天的寒风似乎冷到了骨头里,冻住了我们心底仅剩的温暖。
街道旁有一个小孩在放声大哭,嘴里喊着“妈妈——”,无数路人侧目而视却始终没有人停下,恍惚间寒风又一次来袭,吹走了我眼角的湿润。
我面无表情的走进了一家商店买了一杯热饮,结账时收银员从嘴里冒出几个冰凉的数字,之后就再没有声响,只用冷冷的目光斜视着我,店里一片寂静,只剩下纸币摩擦的细微的响动。出了店门,有一个拾荒的老人从不远处蹒跚而来,我捏紧了手里的热饮,毫不犹豫的转过身,快步向家返回,本应滚烫的饮料却感受不到汹涌的热气,似乎那热气已经被冬天彻骨的寒气吞噬干净,于是我的指尖依旧是那样的冰冷。
返回途中,刚刚在哭泣的孩子已经不见了,大概他妈妈终于找回了他,我莫名松了一口气,身上终于恢复了些暖意。只是身边路过的人们神情依旧冷漠。
我突然开始好奇,冬天到底带走了什么,那缠绵的温暖还是眼底曾经拥有过的生机勃勃。
走近家门,隔壁家的阿婆就走上前打招呼,亲切地叫着我的小名,她的脸上绽开着笑颜,即使她脸上的皱纹已经一日日增多。
我应她一声,也回以一个微笑,手脚似乎渐渐恢复了暖意,此时恰好有人抱着小孩子来串门,阿婆的笑容愈发灿烂,拿出久藏不舍得吃的零食来招待这位特殊的小客人,似乎是她们的笑容感染了我,我竟觉得这个冬天不再像刚才那么冰冷了。
阿婆的儿子正巧归家,忙碌了一天的他看着阿婆,擦去了脸上的灰尘,展开一个笑容,将满身疲惫收敛干净,“妈,我一会儿要去前面人家帮忙,你先吃饭,我可能会晚一些回来。”
记忆中,阿婆的儿子因为会修理所以一直在帮助别人家修理东西却从未索取过,他的眼睛总是充满了明亮的光。
阿婆笑着答应,她儿子就马上前去别人家帮忙,但我知道,阿婆一定会等到她儿子回来才开饭。
天色渐晚,风也止了,我手里的热饮还有些暖气。
一抬头,我看见墙角的红梅开放了。
【篇二:比邻若天涯】
随着人类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智能手机开始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人们常在感叹它带来了无限便捷时,同样也带来了一个令人忧虎的问题,这就是“低头族”的兴起,他们看似就在你面前,触手可及,但他们的眼睛及心却远在天涯,可望而不可及。
无论走在大街上,看见公园长椅、亭子里,还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看见座位上,无不都是青年们面对手机,目不转睛的现象,我有时甚至在想象,这小小的方砖成为了人类新的大脑,而原始的人只能作为一个躯壳执行命令,没有思想,也失去了最原始的交流。这种情景是多么的可怕,在人类高智慧的社会中,却好似被一个人类发明的小物件操控了心智,而且这种操控作用于不知不觉之间。青年们是主要承受者,并且他们仍毫无体会。老年人成为了仅剩的清醒者,因为只有身处之外的他们看清了地铁上一片辉煌的景象。
当你离你一个好朋友家不足百米,你却更愿意以QQ或微信上的一句祝福语来表达你对他生日生祝福之情时,你已经一定程度上倾赖于这种虚拟中的生活方式了。某些儿女们过节回家看望爸妈时,却仍在饭桌上使用手机与相隔甚远的同学,好友进行交流时,这看望爸妈的孝举实质上仅剩了节日中的一种仪式。爸妈相对与你而坐,却在饭桌上未闻一家人其乐融融的谈笑,传来的仅是手机的嘀嘀声,或是一时你独自的笑声。双亲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我们应当主动拒绝这方砖的思想绑架,明白现实对于虚拟世界有着无法替代的需求性。在你的一个朋友深受挫折打击时,当面安慰他比网络世界中的文字安慰好上千倍万倍。网络聊天中的消息,无法带有万分之一,你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不仅是因为它能传播文字图像或声音,也因为它本质是虚拟的,你的一番语重心长之话语可能在另一端只当成繁忙中的应酬,不会引起他人深加体味,所以直面的交流有着如此众多的网络交流不可以拟的优越性。坐在爸妈面前,这样一个好的机会里,你有什么理由去拿起手机而错过这心与心相碰的时刻?再多远方声音里的寒暄也比不了直面的谈笑。
作为高智慧生物的我们发明了手机与网络,就应该主动利用和享受它们,而不是被它们所限制或为此背上一个任务,更不应该因为它们的出现而忽视本来的方式。它们应该永远作为生活的补给品而非生活中的替代品。我们掌控它们的使用才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重视交流,体验情感,享受生活,勿让比邻若天涯!
【篇三:比邻若天涯】
随着人类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智能手机开始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人们常在感叹它带来了无限便捷时,同样也带来了一个令人忧虎的问题,这就是“低头族”的兴起,他们看似就在你面前,触手可及,但他们的眼睛及心却远在天涯,可望而不可及。
无论走在大街上,看见公园长椅、亭子里,还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看见座位上,无不都是青年们面对手机,目不转睛的现象,我有时甚至在想象,这小小的方砖成为了人类新的大脑,而原始的人只能作为一个躯壳执行命令,没有思想,也失去了最原始的交流。这种情景是多么的可怕,在人类高智慧的社会中,却好似被一个人类发明的小物件操控了心智,而且这种操控作用于不知不觉之间。青年们是主要承受者,并且他们仍毫无体会。老年人成为了仅剩的清醒者,因为只有身处之外的他们看清了地铁上一片辉煌的景象。
当你离你一个好朋友家不足百米,你却更愿意以QQ或微信上的一句祝福语来表达你对他生日生祝福之情时,你已经一定程度上倾赖于这种虚拟中的生活方式了。某些儿女们过节回家看望爸妈时,却仍在饭桌上使用手机与相隔甚远的同学,好友进行交流时,这看望爸妈的孝举实质上仅剩了节日中的一种仪式。爸妈相对与你而坐,却在饭桌上未闻一家人其乐融融的谈笑,传来的仅是手机的嘀嘀声,或是一时你独自的笑声。双亲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我们应当主动拒绝这方砖的思想绑架,明白现实对于虚拟世界有着无法替代的需求性。在你的一个朋友深受挫折打击时,当面安慰他比网络世界中的文字安慰好上千倍万倍。网络聊天中的消息,无法带有万分之一,你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不仅是因为它能传播文字图像或声音,也因为它本质是虚拟的,你的一番语重心长之话语可能在另一端只当成繁忙中的应酬,不会引起他人深加体味,所以直面的交流有着如此众多的网络交流不可以拟的优越性。坐在爸妈面前,这样一个好的机会里,你有什么理由去拿起手机而错过这心与心相碰的时刻?再多远方声音里的寒暄也比不了直面的谈笑。
作为高智慧生物的我们发明了手机与网络,就应该主动利用和享受它们,而不是被它们所限制或为此背上一个任务,更不应该因为它们的出现而忽视本来的方式。它们应该永远作为生活的补给品而非生活中的替代品。我们掌控它们的使用才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重视交流,体验情感,享受生活,勿让比邻若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