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记一次研学】
星期四下午,放完学,我刚准备回家,老师却把我叫住了。她说:“王曦,星期六有一个活动,是和群英中学的学生一起外出研学,你参不参加?”什么?!这么好的事情,我当然要参加了。我当即爽快地答应了老师。回到家后我整整开心了一个晚上。时间因此变得飞快,星期五过去了,星期六来临了。
早上我们从老师家出发,经过了几十分钟的车程,来到了第一站——秋瑾故居,也就是我们和群英中学师生会合的地方。我还记得刚开始和群英中学学生见面时非常尴尬、害羞,现在想想真是太好笑了。我们在第一站并没有停留太久,只是在一位老师的介绍下简单了解了秋瑾,便赶往下一处。下一站是我一直很想去的地方——白玉堂,又称白杨坪。可惜我们去的时候不是春天,没有看到“白玉堂前菜花黄”的美景,但这并不能消散我的兴致,我就这样满心欢喜地和大家来到了白玉堂。
伫立在宅门前,我第一眼看到的是门匾上“芳迈群妍”这四个大字。字体铿锵有力,又有一些洒脱,分外好看。走进去,一块木质的写有“白玉堂”字样的牌匾高高悬挂在大门顶上,两侧便是一副对联:“居室以勤俭为本,力田与孝弟同科”,校长告诉我们这是曾国藩告诫子孙后代要耕读并重。停留了一会儿,我们便跟着导游继续往里走。我一边走一边欣赏里面的陈设布局,最令我喜爱的是那些精致的雕刻,仿佛散发出浓郁的书香气息,威严的八卦图让人觉得神秘。此外,还有许多关于曾氏家族的故事让人听来趣味盎然。在了解了曾国藩的“八宝”、“八本”家风家训思想后,我的敬佩之情更是油然而生。而“耕读天下,富厚日新”,更体现出一种脚踏实地的进取精神,这八个字仿佛有着无穷的力量,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之后,我们依次去了荷叶中学、光甲堂、树德堂,最后一站是“是吾家”,也就是唐群英的故居。群英中学的学生对这里熟悉极了,领着我们向前走去。他们把从唐群英婆家树德堂带过来的土铺洒在群英墓后的樱花树下,我们也一起在群英墓前三鞠躬以表对她的怀念和敬重。
在唐群英纪念馆里,我知道了她的故事,她的精神,也知道了她的家训:多积德为人之本;多读书为成才之本;多劳作为立业之本。离开时,我们有些恋恋不舍,她的爱国、奉献、创新、奋斗都深深地感染着我,激励着我,使我对未来又多了几分期待……
这一次小研学,让我满载而归,我为我是荷叶人而骄傲!以后,我也不会辜负这份家乡、先辈们带给我的骄傲!
【篇二:难忘的研学之旅】
今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茶文化的研学之旅的活动。
早晨,温暖的阳光把我们送到了天姆山茶文化展陈馆。进入馆内我们聆听了精神矍铄的陈爷爷对茶文化知识的介绍,还为我们表演了快板——《茶歌》,这朗朗上口的《茶歌》激起了我们对茶文化的热情。
据陈爷爷的介绍,茶的起源在中国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茶有六大类: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黑茶和黄茶。我们听得入迷了,只听见同学们高喊茶厂到了,我才如梦方醒。
来到茶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制茶机在工人的操作下,似一个乖巧的孩子把新鲜的嫩芽揉捻、翻炒、烘干,经过一系列的工序后,新鲜的茶叶制成了珠茶。清香的珠茶像天使一般飞往世界各地,是茶叶让中国走向世界。
接着,我们走进了万亩茶园。极目远眺,茶树错落有致,就像一层层绿色的波浪。当老师给我们讲完采茶要领后,我们像百米冲刺的运动员一般跑进茶树丛中,挥舞着双手,飞快地采了起来。没过多久,我们就采了满满一大篮的茶叶。
夜晚,望着皎洁的月光,回想起白天的活动,我激情澎湃地写下了“茶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茶山,低头品茶香”的诗。
【篇三:浩仁研学记】
星期三下午,我们学校五年级全体师生去浩仁研学。
路上有许多风景如诗如画,令人流连忘返!走进浩仁村,就闻到了花的清香,香味扑鼻。走着走着,我们便来到了文化礼堂。光从这里,我就了解了浩仁的不少知识,下面我就讲给你们听吧!听仔细了哦!
浩仁原先的名称为“皓滕”,1957年建造,已有700年历史,由628人建造。这里有三好:山好、水好、环境好。山有横塘山,思塘山,水库有大岩水库和金兰水库。浩仁村滕、郑两个性为主,能人也有很多,如:常委书记,大学教授,医生等等。成就也是少不了的,如:中国大数,污水处理,村庄美化以及道路硬化等。
接着,我们又经过了一个柳塘湖,它起始于明朝,历经也有500多年,面积达4500平方米。走在这座弯弯的桥上,望着那清澈的湖水,仿佛看见有一群鸭子正在水面上玩耍嬉戏。就这样,同学们便带着一肚子的知识回学校了。
这次去浩仁研学,不仅给我带来了无限的乐趣,还让我终身受益!
【篇四:寺口文化礼堂研学之旅】
寺口村坐落于金华安地镇,相邻外畈村,酒店边村,村名友好好客,村子里空气清新,每个村民后面都会有一段奇妙的故事,那么今天就看看寺口这两个字的背后优惠有一段怎样的故事。
在很久以前邵氏祖先在很多地方寻找居住的地方相传古人会观察风水:以自己为中心,把天地万物都当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练习,相互对立,相互转化这些要素来勘察一个地方是否适宜居住,终于有天邵氏祖先来到雅干村,在哪里生活了许多年,却因为后代的雅干村村长不愿意接受外姓人居住直接把邵氏祖先驱逐出去,最后邵氏祖先来到了一个寺庙前询问和尚:“主持,能否把这寺庙前的地让给我们居住。”主持一想:这块地早已荒废,就给他们住吧。边同意了这个请求,邵氏祖先就用茅草盖起了房子,一直居住了下来突然有一人发问了:“村长,当别人问起我的住处时我该怎么回答。”村里最聪明的遍说:“我们在这寺庙前居住,就叫寺口。”从此这个地方就名为寺口。
这次我看到了很多,也学了很多,懂了很多,这里空气清新,热情好客,多多过来玩哦!
【篇五:暑假研学旅行】
为了帮助我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安康市图书馆分别在兴安路、东大街、兴安门和龙舟文化园设立了24小时阅读吧,给我们提供了方便、舒适的阅读环境。“读书使人进步”阅读是一个人提升自我的最好的方式,这个暑假我在坚持着。
吃完下午饭,爸爸悄悄地对我说:“天儿,我带你去一个很有意义的地方”,我充满好奇的问:“到那去玩呀?”爸爸和颜悦色地说:“去了就知道了。”说着爸爸、妈妈收拾了一下东西,抱着弟弟,我们一起出门了。
这条路好熟悉,不就是西堤吗,我们穿越了一处又一处飘着火锅、烧烤味的河堤。终于来到了爸爸说的有意义的地方龙舟文化园的“安康阅读吧”。爸爸不知道咋弄的,玻璃门开了,我走了进去,猛然这里让我眼前一亮,馆内的灯光既柔和又明亮,我不由自主地放轻了脚步,好多人呀!大家都在静静地看书。再看看书架上玲琅满目的图书,我不知道先看哪一本好,我迅速地找到了儿童阅读区,我取了一本《没头脑和不高兴》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
在这个环境下,让我这不爱读书的人也专心了起来,爱上了和爸爸一起阅读,爱上了阅读吧的环境和氛围,爱上了阅读。这是一次很有意义和收获的短途旅行,因为阅读就在我身边。
【篇六:南京研学】
去年春天,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目的地是有着“金陵”之称的南京。一大早,我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踏上了旅行的大巴车。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此次研学旅行的第一站——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我和老师同学们刚进到馆门口,就被馆前的雕塑给震撼住了。那些衣衫褴褛的百姓,还有那被怀抱在怀里的孩子无不触痛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进入馆内,听着解说员的讲解,看到眼前那一层层堆积的白骨,我的思绪仿佛回到了1937年,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幕:在破旧的南京大街上,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老百姓们正被惨忍的日本侵略者追击地四处逃亡,南京城的各个巷口都能听到百姓失去亲人的哭嚎声,还有侵略者视生命如草芥,随意杀戮的丑恶嘴脸和猖獗笑声……当我把思绪从痛苦的回忆拉到现实中来时,我发现展馆内没有一个人窃窃私语,大家都是一脸严肃的表情,凝视着展馆内的每一件遗物,这些都仿佛在警示着我们不要忘记30万遇难者同胞的屈辱历史。
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我们离开了纪念馆,又马不停蹄地坐上车,向南京科技馆出发。不一会儿,一个巨大的仿佛碗状的建筑物便出现在我们面前,上面写着“科技馆”三个大字,同学们从刚刚沉闷的气氛中突然活跃起来,不约而同地发出赞叹的声音。一进入展厅,我便飞一般地直奔大厅,参观了“模拟的小型龙卷风”,让我感受到我们人类已经可以通过卫星观测天气,研究龙卷风是怎么形成的。可我最喜欢的还是机器人展厅。在这里,我看到了“机器人弹琴”,“机器人舞剑”。我最喜欢的当属“机器人舞剑”,只见那机器人熟练地挥舞着手中的宝剑,动作十分协调,仿佛真人在表演一样,每舞一次,都赢得了我们阵阵掌声和喝彩。接着,我戴上了3D眼镜,观看了海洋生物的电影,让我走进了神奇的海洋生物世界,知道了很多我闻所未闻的知识,真的令我大开眼界啊!
就在走出科技馆的那一刻,我被祖国的科技发展和进步给惊叹到了。我想,随着祖国变得越来越富强,我们中华民族被外国侵略者欺凌的日子将会一去不复返了。作为一名当代小学生,我们更应该抓住国家繁荣稳定的大好环境,好好学习,长大了成为一名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去创造祖国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