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共享意味着什么?】
“共享”这个词语与我们现在的生活密切相关,这个词语的意思是:将物品与他人分享,使用完后在归还到原先的地方。着或许意味着,人们不再自私,愿意慷慨地与他人分享:或许更意味着,人们彼此更信任……
有人说:“共享”这个想法不错,方便他人,方便自己,但实际上是否与想象的相同?
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共享单车被占为己用的事层出不穷。共享单车被锁上链条或停在在自己家里的事,甚至新闻也曾报道过。虽然大多数的人愿意遵守规则,但那些小部分人利用商对人群的信任,为自己谋利。而且,还有一些人将单车的坐垫拿下来,撞到自己的自行车上,在我看来,是最疯狂的行动莫过于此。
共享时代意味着什么?是否意味着为己谋利?
我记得曾经有一种共享雨伞。下雨时,为你却没有带伞,共享雨伞正好解决了人们的燃眉之急。也许因为带回家之后忘记归还:也许因为没有时间去归还点:有也许因为私心不愿归还……种种原因最后导致共享雨伞的数量越来越少,于是,几乎再2没有见到过这种服务了。所以,那些遵守规则的人,无奈地说道:“现在忘记带伞,只能淋雨回家了。”
遵守规则的热很无奈,偷雨伞的小人却很开心。但,请想一想,如果共享雨伞的事情发生得越来越多,小人得利,这是否意味着逼着一个遵守规则的人去违反规则,变成一个小人?
那共享时代又意味着什么?是否意味着应该顺应时代,变成坏人?
我曾经听到过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国外:
主人公想去等山,但刚走到山脚下,却忘记了带登山棒,他看见有一个石缝中插着许多登山棒,下山的人们很自然地将登山棒插到石缝中,以便他人使用。
故事发生在很多年前,那时人们还不懂什么是共享,但这何尝不是一种共享?
共享意味着信任他人:共享意味着1方便他人,不再自私:共享同时也意味着时代在进步。因为时代在进步,所以我相信,恶劣事件会越来越少。因为时代在进步,所以我相信,遵守规则的人不会因为时代而改变,而是他们在改变时代。所以,共享时代同时也意味着一个更美好,更文明的社会。
【篇二:什么也是一种养料】
在生活中,你难免会受到有许许多多的伤害,虽然它们千奇百怪。
是啊,不仅仅是树,人也如此。以前一二年级时,我的一直是班上最好的,我还常常以此为傲。可不久后,我们班又冒出了一个尖子,我的劲敌——小孟。见他那么快便登上了这座“巅峰”,我有些不甘心,便更加努力地奋起直追,可我已经一落千丈了。正当我快要气馁时,古文这一方面为我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这条路上充满了未知与神奇。刚上路不久,“樱桃”和“桑果”这座位两块巨大的“绊脚石”也出现在我的.面前了。这次我并没有跨,而是轻轻地一跃—跳,因为我知道,如果跨,一定又会像上次那样被绊倒。
挫折,往往层出不穷,可它并不是所谓的“坏事”,而是可以对你产生帮助的事。
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农场里,一位农夫为了方便栓牛,在一棵榆树上箍了一个铁圈,铁圈长进了树里。有一年,那个地方的所有榆树都得病死了,只有它还活着。植物学家对它进行了研究,原来,这棵榆树通过那个腐蚀的铁圈,不断大量地吸收铁,便增加了对真菌的免疫力。
这是19世纪50年代,在一个农场里真实发生过的事情。现在,那棵老榆树还在那个农场里傲然挺立。对植物来说,挫折也是一种历练和养料。
挫折,让我们在生命的道路上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忍耐,学会了面对,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刚毅,更加富有生命力、活力和意义。
【篇三:什么也是一种养料】
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那么一两次痛苦的失败,也不要因此失落,而更应该感到庆幸......也许这些特殊的经历,正是你走向成功的基石。
期中考试后,落寞地看着卷子着令人心痛的分数,我不禁满眼忧郁,黯然神伤地趴在了桌子上。教室里显得格外安静,同学们都在表情严肃凝神盯着自己的卷子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却萦绕耳畔,慢慢向我们靠近,"李梓浩,到外面来一下。"是数学老师的叫声,原本就无比紧张的心顿时频率更快,无奈地从座位上站起,战战兢兢地走向教室外的走廊。
我心神不宁的拿着卷子,忐忑不安地来到老师面前,恐惧在心头蔓延......可意外的是,当我把卷子递到老师手中,却没看到老师脸上出现我预想的暴风骤雨,而是满眼关爱的目光:"一次失败并不意味这永远不能成功,努力做好每一天,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考好。"平静的话语使我慌乱的'心情慢慢平复,那一瞬间我竟然有了鼻子一酸的冲动,奋斗的力量浇灌全身,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冲破阻碍,奋勇向前。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每天早出晚归,疯狂地做卷子,及时向老师请教不懂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我终于迎来了见证自己的时刻。
果然,不出老师所料,我数学轻松拿到了满分。那一瞬间我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终于明白,有时批评也是一种养料......
【篇四:共享物品究竟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当今社会,科技越来越发达,共享物品的数量也是越来越多,种类也是越来越丰富,如: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共享床铺…………可它们究竟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就拿共享单车来说吧!现在的上海街头随处可见或黄、或红、或橙、或蓝、或绿的共享单车。共享单车刚出现时,人们都认为它火不了几个月。可是,过了将近2年的时间,马路上依然到处都可以看到骑着共享单车的“上班族”、学生甚至一些老人,成了上海街头一道绚丽的风景线。共享单车甚至成了人们出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共享单车的最大优点还是方便。只要用手机下载App,注册账号并支付押金就可以了。当你想要骑车时,只需在街上找一辆共享单车,用手机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就可以骑行上路了。共享单车为我们带来了方便。
虽然每一辆共享单车上都张贴着“未满12岁严禁骑车”的告示,可还是有许多不满12岁的小学生甚至5、6岁的幼儿园小朋友肆无忌怠地在路上骑车。前段时间,“小学生骑共享单车被卷入卡车车轮”、“学生被共享单车车把插入脖子”等触目惊心的新闻一次又一次地登上头条。这不仅仅是因为法律没有明确规定12岁以下禁止骑共享单车上路,更是因为这些学生的家长们没有告诫自己的孩子不要擅自骑共享单车上路。因为这些原因,才导致了这些悲剧的发生。共享单车为我们带来了悲伤。
共享单车虽然深受人们的喜爱,可现在的社会上仍旧会有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出现。有的车少了轮子、坐垫;有的车被拆除了脚蹬、车把;还有的甚至被装上了私锁、停放在小区里被人占为己有………在大街上,共享单车也被随意乱停放,不但挡住了道路,妨碍了人们的出行,更有损市容!共享单车为我们带来了羞愧。
我认为,共享单车虽然有许多缺点,但它更多的是为我们带来了方便。有了共享单车,人们平时可以骑着它在外滩或者公园里享受空闲的时候,既欣赏到了美丽的风景,又强身健体,让人们不再为双休日去哪玩而烦恼;有了共享单车,人们平时可以骑着它去超市购物、看电影、逛街,不再为开车找停车位而烦恼;有了共享单车,以往如果有急事,却常常因为公交或地铁等待时间长、开车堵车而迟到的现象将大大减少,人们可以骑着自行车出行,不再为出行方式与时间而烦恼…………
共享单车的好处有许多许多,它使我们的生活节奏不再那么快,使我们减少了许多烦恼。共享单车,为我们带来了幸福、便捷与美好!
【篇五:共享时代,我们该共享什么?】
生活在随科技的发展愈发舒适,新的想法在生活中逐一为我们带来便利。好比新出现的一个词——共享。身处共享时代,或以为我们正分享着物质,增进人与人的交往,又得到了好处,而隐藏于这些优点之下的隐患也不断浮出水面。最终归结于二个字——人性。
网络世界的发达意味着你可以随时掌握各地的新闻消息,所以便不断地出现共享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当看到一则又一则共享单车被占为己有,或是被破坏,甚至于一个共享单车公司倒闭的新闻时,心里不觉难过而无奈。
偶然间,我经历过这样一件事。
初春的一个早晨,我同往常一样去上海市区补课,站在那繁忙路口的公交车站,我看到马路的那一边是一个共享单车站点,然而一辆辆单车倒在地上,有的则是被卸下了坐凳和踏板,一片狼藉,广告版上的“素质与文明”成了巨大的讽刺。来往行人脚步匆匆,不愿多看这里一眼,而这种场面对他们来说早已习以为常。
春天的阳光映在我身上,很暖,可一下子我却有种道不明的寒冷。缓缓地,从远处走来一个乞丐,跛着脚,一摇一晃地走着,头发杂乱,身着一件旧的灰色单衣,袖口破了,脚上的布鞋磨破了前端,看着令人有些不舒服,而分明地发现周围的行人在绕着他走。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走到那些单车旁边,一手扶着前端,一手拉着坐凳,将倒在地上的单车拉了起来,一使劲,于是又拉了一辆。他神色平静,双手将车子夹在身体两侧,然后又是跛着脚,缓慢地走向停放的地方,摆整齐再去排好下一辆。
眼前的景象着实让我震惊,我怎样也未想到会是这样一个人去整理这些单车。他脸上没有过多的表情,专注仔细地完成着并不属于他的工作,这一举动成了道德至高点上的一个壮举,这一来一回之间是他努力的见证。在这一刻,他的素养在所有人之上。我与他相隔着一条马路,却好似可以透过冷漠的人群感受到一种温度,在这初春的早晨,终是感到了温暖与希望,淡然而不至断绝。
共享时代,人们共享着物质,仅仅自私地顾着自身的利益,却忘了我们真正应该共享的是修养与文明的精神。人们创造了文明却没有彻底地做到文明,修养不在其表,更在于一个人的心。是那颗善良而滚烫的心让我领悟到,其实自己的利益无足轻重,真正重要的是拥有一颗奉献的、善良的心,拥有高的素养和文明的精神。
共享时代,我们真正该共享的,是精神。
【篇六:慈善意味着什么】
话说捐款箱,捐款箱,其实是一种很常见的的公益慈善设施,在超市里、餐厅或是银行都能看见这设施。但是放置在超市里的捐款箱不但没能起到本来的作用,适得其反,成了民众的废纸箱。想必大家都会看到此景:走到捐款箱旁边的人,大多数人投的是购物发票,优惠卷或是广告传单,少数人投的是一毛,两毛的小票子。在往里面一看,这些废纸大有占据了捐款箱的大半部分。
这种现象和自然的动作,不但反映了当今社会民众的道德底线的问题,更多的是民众对慈善公益事业的一种无声的排斥和批判。
可能做这种事的民众也有自己的理由,前几个月轰动国内社会的“郭美美事件”让红会在中国民众心中的形象一低再低,“卢美美事件”也使人们对于“慈善”这个词的真正意义产生了模糊。原本捐款箱带着“救济贫困,行善积德”的口号出现在人们面前,现在倒是被扣上了一个“世界这么乱,装纯给谁看”的帽子。但是这种现象并不是处处体现,在“7、23”事件发生的24小时内,社会上众多的“80后”,“90后”都开始筹资捐款,涌动出了大批爱心人士。可能你会问?为什么对于重大交通事故,捐献爱心的人这样多?对于捐款箱却是无动于衷?难道红十字会救济的人不需要帮助吗?其实面对一大串的问题,答案很简单:捐出的钱去项向明确用意也命确,相反,放置在超市里的捐款箱中的钱都干什么用了?在一个网络舆论能杀死人,说一句话就能一片海啸,假媒体事件频频发生的网络便捷时代,公众宁可相信一张张充满爱心的钞票变成赃款,也不愿相信这些钱救济了困难民众。或许,大多数人都会想:“这不关我事儿”或是“有人来负责”。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捐出去的钱用途不明,红十字会丑闻一再爆出,使公众对慈善机构失去信服感,普遍认为慈善机构带着一个伪慈善的面具,在欺骗百姓,欺骗公众,从而造成这种现象。或许,这种反映社会风气的行为,也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话题。(辅导老师:侯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