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作文体裁 记叙文 忠于内心的价值与温暖
忠于内心的价值与温暖
发布时间: 2025-07-21 23:09
阅读:

【篇一:忠于内心的价值与温暖】

如今许多科幻电影已然将库克的想象呈现在我们眼前,人类被植入芯片,开启机器式思维,自相残杀是这些人无法逃脱的宿命—当人类的思考失去价值观、同情心、好奇心等一系列人独有的特质的支撑,殆矣。

对于库克的观点,我个人极为认同,这其实是一场“天工”与“人匠”的博弈:造物者赋予人同情共理的能力,赋予人善于发问的灵魂;人则使人工智能遵循其编写的指令完成一切活动,这是“天工”远胜于“人匠”的地方,从根本上决定了机器和人的区别,同时也意味着人工智能将永远不能像人类一样思考。身陷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忧思,是杞人在自找不以要的烦恼。

真正惹人忧思的,是人类像机器一般思考,失去价值观和同情心。通过智者的启迪,我们能隐隐嗅到其中悲哀的味道。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描绘的是人们失去自己内心的价值判断的悲惨世界,所有人在“老大哥”既定的正误标准下麻木过完一生,孩子们甚至因为父母没有带他们去看思想自由者的批斗和处决而暴躁不堪;我们也能在动漫《东京喰种》中看到创造者对缺乏价值观和同情心的人的隐射—喰种面对任何物种,不论同类,抑或是异类,大凡是力不如己的人,格“食”勿论。一旦人类冲破内心价值准绳所筑起的堤岸,失去同情共理的能力,就再难杜绝咽下沾着人血的馒头,诸如此类残忍、冰冷、荒唐的行为。

当个体逐一失去价值观和同情心,一个一个堕落,这加起来即是社会和时代的陨落。没有一个人,能在温度骤降的情况下,自顾自地生存下去。没有互相之间的理解,你所信奉的正确被他人的动物性贱踏,当你用无助的眼神望向这个世界,回应你的只是“喰种”无情却充满欲望的爪牙。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在灾难发生之前,每个人都有责任去阻止一场雪崩的到来。在这个由技术支撑,信息垂手可得的时代,不让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的跑马场,维持一份“独与天地精神之往来”,保全自己的浪漫和温度是值得每一个人关注的事情。何不做一个小王子,毒蛇与狐狸也能成为朋友,而心头,有玫瑰盛开。

暑假去电影院走了一遭,挑了部冷门的电影看,名字叫《大护法》,讲的是花生人被统治了思想,不知自己,不知天地,不知众生,当许多花生人站成一排,千人一面,面无表情地望着镜头,我突然蒙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不禁打了个冷颤。

朋友,你可要忠于自己内心的价值与温度。

【篇二:听从内心的声音】

你是否会因为别人的只言片语而质疑自己的决定?你是否会因为迁就别人而放弃自己所爱?尔后,你是否又会有过因为盲目轻信他人意见的后悔?你当然会有。因为人生本就充满选择与机遇,随之而来的是踌躇不定,我们都会将求助的目光望向他人。但心不同,眼不同,看到的世界不同,最后去到的世界也不同。所以,走在自己的路上,尽管前途未卜,但最重要的东西是这条路本身。从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中,我窥见了这人生真谛。

十四五岁的我们相对于小学时的天真大胆,更多了一些依青涩与依赖,总喜欢和身边的好朋友黏在一起,不喜欢那“孤立无援”的感觉,不知不觉间失去了独挡一面的勇气,什么事情总是会拉帮结派,不想做那“离群之马”。但,通过新学期的选课,我又重新拾起那久违的勇气。

每学期的选课,我和死党总会挑一个都可以接受的课去上,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就好。但这学期的一门选课紧紧的抓住了我的心,虽然它很冷门,但它介绍的是我可望而不可及,想要全面了解的文化。我将期许的目光望向了死党,尽管我知道他不喜欢这门课,但还是希望他同我一起。果不其然,他拒绝了我,抛下几句冷嘲热讽,便强烈建议我去那最受欢迎的课。

我无法又无奈,一面是我期待的课程,一面是死党的不断说服加半开玩笑似的嘲讽。钟表滴滴答答的走过,五分钟,十分钟,二十分钟……我紧握着手机不停地登录那网站,看着我所喜欢的课程渐渐报满,我开始陷入漫长的思索。手心沁出的汗将手机浸湿,手机啪的落地声将我的思绪拽回。眉头紧蹙,双目黯淡,心中急躁,遂变得面红耳赤,更加心烦意乱。没办法迈出那不知是否正确的一步。

终于,当我再次进入网站时,我所喜欢的课程只剩下最后一名了,我下意识飞速的点击了确认,提交了。那不假思索之快让我愣神了十几秒钟,纠结了一个小时的选择,怎的就这么结束了?并且一片释然和欣喜荡漾在心中。那似有为抢到名额的窃喜,为自己勇敢的欣慰,即将与喜爱课程接触的期待。

我不仅没有后悔,并且随着课程的愈来愈近而更加兴奋。所以,在这个人云亦云的时代,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顶着别人嘲讽的眼光还能坚守内心做自己。

【篇三:内心的声音】

如花般万紫千红,人生亦有千种姿态,万种风骚。而在人生傲然屹立的天地中,我们所能做的便是听从内心的声音,坚守自我,使生命如花般绽放。

有人说:生命是一场放逐与流浪,只是大部分的人都将自己交给了俗世,用别人和社会既定的轨迹羁绊自己前行的脚步。其实,内心的声音——那些关乎灵魂、关乎真我的声音,时时在向我们召唤。生命是一场现场直播,请倾听内心的声音,坚定自我,让生命如花般绽放。

红尘万丈,回首追忆。在时光的深处我听到有一个深沉的声音在低低吟诵:“吾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好一个独爱!纵然是弱水三千,我亦只取一瓢饮。周敦颐对莲矢志不渝的深情,实际上是对自己独立人格的坚贞捍卫。在那个媚俗易浊的世界中,他始终坚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坚守自我,不与馋佞之人同流合污。他便如那一朵莲花,有着如莲花般“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品格。

美国电影《星梦奇缘》中有位科学家说:“生命是一个过程。可悲的是,它不可以重来。可喜的是,它无须重来。是啊,今生的我们做到听从内心的声音,坚守自我,那么人生也无须重来。孔子周游列国,为宣传自己的学说而四处奔走,对此很多人都不理解,认为他傻,虽屡遭挫败,他依然坚持。因为他正在倾听心灵深处的声音,坚持自己想做的事。正是因为他的坚守自我,才使我国出现几千年来灿烂的儒家文化。

反观现实,很多人被社会羁绊了自己的脚步。广东佛山“小悦悦”在马路上被多辆汽车多次碾压后,却无一位路人伸出援手。还有一位老人骑车摔倒,躺在地上动弹不得,却无一人搀扶。他们为什么不帮助小悦悦和那位老人?他们是害怕被受害者讹诈,害怕舆论的压力,害怕被诬陷,从而没有听从内心的声音,去坚守自己的信念,使得生命之花暗淡。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坚定则国坚定。青少年的我们要有一颗坚定的心,倾听内心的声音,坚守自我,勇敢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那么整个国家也会变得坚定。

一个真正的人,必须是根植土壤又坚守自我的人。他的心是强大的芦苇。浩渺田野中,汤汤河水畔,纵使风吹过,但见他随风飘扬,却不让昰风改变自己的脚步,动摇自己的根基。只因他倾听内心的声音,坚守自己。

【篇四:永远忠于内心的书籍】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变成了轻快而舒适的诗,好像新生活的钟声在我的生活中鸣响了。”读书,已融化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无论身在何处,身边有书的陪伴才不会感到无聊;无论梦在何时,枕边有书的陪伴才会睡的更加香甜。书籍给予我心灵的慰藉,做我生活的肩膀,永远忠实于内心的书籍。

在书籍中,是诗人聂鲁达告诉我:“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一切虚构美丽的外表下都是假象,唯有忠实内心的声音,从心灵出发,方可一瞥生命的清新、勇敢、坚强。

当我读到“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时,让我顿悟人生的意义。是保尔·柯察金的坚强和对生活的不屈不挠给予了我奋发的斗志。是他让我在懈怠时能重新鼓起勇气,为理想而奋斗。书让我顿悟到了人生的真谛,永远都会忠于内心的书籍。

饶雪漫在《沙漏》中说过:“人生没有那么多的假设,现实是一个一个真实的耳光,打在你的脸上喊疼毫无意义,唯有一往无前。”书是我奋进的动力,让我勇于接受现实生活的考验,因为生活中有了书的陪伴,才感到前行的路途中不会那么孤单,才会拥有心灵的交流。忠于内心的书籍,才会使自己跟更加的坚强、勇敢。

书籍,寻找的是一份智慧人生。跟随余秋雨,我也曾一路踏上那通往敦煌的风沙之路,看那几十年盛开的灿烂文化之花;跟随三毛,我也曾一起行走在荒芜人烟的撒哈拉,放不羁的风筝,乘上自由的翅膀;踩着沈从文的脚印,我看到那山腰上采茶苗女的身上有一种光彩叫民俗;撑上余光中的船,我远望南海一湾浅浅的海峡,荡漾着一种思念叫乡愁。是书籍,带我领略世间的山水风情,让我品味世态的酸甜苦辣。也是书籍,让我知晓故事背后的已意蕴,帮我打开求知的大门,忠于内心的书籍,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书,可以成为一生的朋友,它伴你走过春夏秋冬,陪你走过酷寒冷暖。读书,可以成为一辈子的工作,它使你拥有渊博的知识,丰厚的学识,优雅的文化气质。

永远忠于内心的书籍。

【篇五:忠于内心,潇洒过活】

斯宾诺莎曾言:“最高贵的心,有着最高贵的满足。”一位青年人,毅然放弃了生意红火的店铺,只为在追逐摄影梦中寻找人生的快乐。我想,他寻梦途中的快乐便是他内心中最高贵的满足。

因此,我认为,只有忠于自己的内心,方可潇洒生活。

林语堂曾这样给爱好定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力。我们或许难以用言语去描绘内心对某件事物的偏执,但不可否定的是,在追随内心的过程中,我们会感受到无法名状的快乐,而这快乐,终将会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情,进而展现出潇洒的气度。

小米公司的创始人雷军就为忠于内心做出很好的典范。他曾是金山公司的总裁兼CEO,却在经八年拼搏的金山公司上市两个月后选择离去。而这次的隐退,为的就是建立一个自己的企业的梦想。他本可以在金山发展的高峰上享受自己付出的硕果,但他却没有。那是他始终放不下心中建立属于自己企业的想法。他从零起步,四处招贤纳士,搞研发,搞设计,最终,以他为主创之一的小米公司令世界惊叹。倾听内心的声音,忠于内心让已40岁的雷军展露出令人艳羡的自信与潇洒。

追溯历史,先人也曾为我们做出典范。不愿被世俗羁绊的庄子纵使面对楚威王的聘请也毫不动摇,他抛出“宁为其死为留骨而贵”和“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的疑问,并坚定的选择了后者。即使生活困顿,他也不为权势屈膝,最终以“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的潇洒气度,在中华文化上洒下自己的光彩。

然而,反观当下,社会上仍有许多令人心寒的现象。为获取名利而不择手段的官员,受贿赂而置真相于度外的法官……他们不能坚守人格的底线,助长恶势力,也让自己每日担惊受怕,苟且偷生地渡日;没有忠于内心,让他们成为社会所不屑甚至是唾弃的对象。

诚然,忠于自己是自己拿主意,但并不是一意孤行,逃避责任,而是不随波逐流,遵循自己内心热爱的呼唤,快乐的追求,奋斗,做自己喜欢的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无论我们功成名就,抑或默默无闻,都应该忠于自己的内心。那不是一个时髦的口号,也不是冠冕堂皇逃避现实的借口,而是源自内心的信念。只有忠于内心的人,方能潇洒生活;只有忠于内心的一代人,才能成就民族的未来。这便是这个年轻人给我的启迪。

【篇六:忠于自己】

席慕蓉说:“生命,其实到最后总能成诗,在滂沱的雨后,我们的心灵将更为洁净。如果你肯等待,所有飘浮不定的云彩,到了最后,终于都会汇成河流。”生命中会有滂沱大雨,会有飘浮不定,但只要忠实于自己,就不会迷失,就会收获云彩般的如诗生命。

“人在地球上的唯一使命是忠实于自己。”我常以茨维培耶娃的话自勉。《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为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纯洁的爱情付出了生命。吟着:“志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于沟”。在哀怨缠绕中渐行渐远,若隐若现,哭泣着离开废墟,哭泣着去了欢城。她没有薛宝钗的圆滑,没有成为贾宝玉口中: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蠹之流的女子,依旧是一个清清白白的好女子。黛玉是幸福的,没落得宝钗那独守空房的田地,至少她曾有过情郞“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的来过,生命,已是足矣。

列夫拖尔斯泰一生忠实于自己,没有羡慕果实般尊贵,花般甜美的事业,而是像叶谦逊地垂着绿荫,专心于自己的事业,忠实于自己。即使是在死后,他也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因为儿时的他听过一个传说,亲手种树的地方会成为幸福的所在,所以晚年表示将来要埋于儿时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是伟大的,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尽管墓冢只是一个长方形土堆罢了,却是永远的庄严圣地。

纵观历史,有人忠实于自己,有人不忠实于自己。李时珍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十年如一日,行达一万多里,修订了《本草》;司马迁在经历了难堪的腐刑后,依然忠实于自己,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秦桧、汪精卫之流不忠实于自己,卖国投敌,落得个遗臭万年的下场。古往今来,一切英雄豪杰,人才巨匠,莫不是忠于自己才有所作为的。在历史风沙的剥蚀下,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嘲弄,恐怕只有那些忠实于自己的人罢了。

忠实于自己是智者的选择。如果说生命是一首歌,那么智者的生命将慷慨激仰;如果说生命是一条河,那么智者的生命将永不干涸;如果生命是一盏灯,那么智者的生命将永不熄灭;如果生命是一首诗,那么智者的生命将流光溢彩。青年一代的我们,要做一个智者,不困于心,不乱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忠于自己。

我们时时活在期待中,我们应该为自己活着,忠实于自己,如果未来你湮灭在光怪陆离,烟火世俗中,那是因为你不够忠实于自己。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