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走遍天下虫为侣】
漫漫人生,总有一趟自行之旅。你若独自步行环球旅行,登高山、赴原野,你选择何物为伴?狗?猫?鸟?呵呵,你若让我回答,我一定会说:“是虫!”
虫?是的,就是虫!如果我独自环游世界,虫子一定会带给我无穷的快乐,这种快乐是其他任何事物无法给予的。
你若不信,且听我细细讲与你听!
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绿油油的草地、蓝蓝的天,只有远处几头呆滞的牛羊。每当这时,你一定会觉得很无聊。但是,只要你轻轻扒开柔嫩的青草,便会闯进潮虫和西瓜虫的王国。一只只潮虫在土块上爬行,一群群西瓜虫在青草上来回奔跑。如果你幸运,还能看见一只屎壳郎在边滚粪蛋边唱着劳动的欢乐曲呢!在草原,我愿与虫为侣。
恐怖的原始森林不时会传来几声吼猴的尖叫。除了那些猛兽巨蟒带来的惊恐,似乎见不到丝毫柔情浪漫。但是,只要你定睛细看,便能发现:在飘洒的落叶中,一对对枯叶蝶在翩翩起舞着。到了晚上,闪亮的萤火虫会提着它的小灯笼向你问好,给你指引前进的方向。还有友好的鬼面蛛,正躺在网上冲你笑呢!有了它们,森林便不再恐怖。在原始森林,我愿与虫为侣。
在荒芜的沙漠,常常会有沙尘暴的突然袭击,也很可能会有中暑的危险。周遭好像毫无生机。可当你第二天早上醒来时,就会看见调皮好动的小蝎子在你的鞋子里玩耍,它们把自己当成了鞋子的主人。哦!哦!差点忘了,避日蛛们也个个都是打斗能手,打起来可凶了。这股狠劲,好像一定要把对手打得落花流水才肯罢休呢!嘻嘻,如果你觉得无聊,还可以去看一场“避日蛛打斗戏”呢!在沙漠,我愿与虫为侣。
高高的山坡有绿色的麦苗,有粗壮的大树,当然还有我最喜欢的虫儿。才刚到半山腰,就可以听见“吱吱吱”的虫鸣。看哪!一只独角仙和一只锹甲为吸食树里那芬芳的树汁正打得起劲呢。只见更显强壮的独角仙把它的胸角插到锹甲的腹下,再一抵,锹甲就“唰”的一下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随后跌落在草丛中了。“哗啦”,草丛动了一下。是蛇?哦,不是,是一排行军蚁走过。我不禁被它们齐刷刷的步姿所折服。它们是蚁群派来巡逻的,就像军人们在祖国的边界巡逻一样,步伐是那样齐整。还没等我回过神来,英姿飒爽的行军蚁们已走进另一片草丛……当你下山时,头顶盘旋着一群蜻蜓,它们像是在为你送行。在山坡,我愿与虫为侣。
走遍天下,我愿与虫为侣。
【篇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走遍天下书为侣》有感】
书,犹如自己的挚友和家发现人,无论你用什么方式读书,都会有不同的发现。
《走遍天下书为侣》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作者将书喻为朋友和家,朋友次次见,家日日回却都不会生厌,同时作者也表达了一个心声:书百读不厌!
书,就像一艘潜水艇,可以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书,又像一个伴侣,可以每时每刻陪伴在你身边;书,还像你的老师,可以无时无刻给你灌溉许多做人的道理。总之,书,就是一位可以与你倾心交谈的知己。
在生活中,人们不能没有书。书可以让你随心所欲,想读就读,书还可以把知识赠送与你,让你变得更加聪明,书更可以与你互倾真心,就像你的好伙伴,好朋友。其实,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书中的内容也可以让人念念不忘。书能让人提高写作能力,也能增强你的记忆力,还能锻炼你的理解能力。总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动员起来吧,宣传读书的好处,让更多人喜欢读书。
我爱读书!
【篇三:有“礼”走遍天下】
看到这个题目,大家都不禁脱口而出:有‘礼’当然走遍天下啦,只要你有礼物,有什么地方不能到的呢?俗话说:“有钱能是鬼推磨嘛!”但在这里我要郑重告诉大家这里的“礼”并不是礼物,也不是道理。这里的“礼”是指礼貌。礼仪有礼节,所以敬请大家不要误解题目的意思。
我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礼”是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据《尚书。舜典》记载,舜帝命:“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主要在教化民众,劝化贵族,使之“不争”,这是最早的“礼教”。我们还是看看以下文字:
“礼”的观念和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调整着人与人、人与天地宇宙的关系。与近现代教育兴起前的各封建国家教育相比,中国传统教育有独特的方面。首先,《礼》教的“恭、俭、庄、敬”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以“孝”、“友”观念为基础的道德教育,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家族、重社会整体观念的形成具有深刻影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维系和发展的基础。其次,《礼》教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对于激励和鞭策中国广大士人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礼”的渊源和重要了。当然,新“三礼”与旧“三礼”不同,旧“三礼”指的是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
“礼”应是我们人人所必有的。它犹如一弯明月,在漆黑的夜,时时为你照亮前进的方向:它犹如一道虹彩,在雨后的天,常常让你展现亮丽的色彩;它犹如一阵清风,在新绿的林中,让你无拘无束的穿行。不论你是谁,你如有“礼”你就是人们所喜欢的人。无论你在哪,你如有“礼”你就拥有特殊的畅通的通行证。
“礼”,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且要时时做到。你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知道它的重要性,它是我们生活中所必须的。“礼”,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我们最完美的品质。懂“礼”,讲“礼”,守“礼”,我们行走天下就无所不畅,那时你会发现,拥有的可贵,拥有的快乐。
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让我们行动起来吧!它不仅可以使众人对你刮目相看,它也代表着我们国家的形象,让“礼”走出国界,走遍天下。
【篇四:走遍天下书为侣】
如果你独自驾舟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你会选择哪一样?一副好玩的扑克牌,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本有趣的书,一个能发出动人的音乐的百音盒,一只能够吹万种乐曲的口琴,还是一台无所不能电脑……
这也许很难做出选择。但是,如果你问到我,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台电脑。”
当这句话一开口,就有人说:“一台电脑有什么好的,那么重,而且在船上没电了怎么办?”
对此,我回答道:“船上有机油,我可以使用水力发电。就算没有机油了,我也可以在电脑上向国际社会发消息,让他们使用直升飞机带着我需要的东西来进行空投,这样,既可以让船有能源,也可以让我拥有食物和衣服,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在电脑里,我比如有不知道名人,可以在电脑上一搜,便知道了他的身世。接着,我会看看他的文章,回过头来在他的文章里找到人生道理。最后我还会在脑子里想象那个人为什么要写这个道理。
因为电脑很有用,所以我愿意带着电脑去旅行。
【篇五:有“礼”走遍天下】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礼仪之邦”的美称,你敬别人一尺,别人才会敬你一丈。
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常常遇到这样的事:一人个不慎踩了另一个人的脚,这个人马上诚恳地向对方表示歉意:“对不起!”被踩的同志虽疼痛未消,却也表示了谅解:“没关系!”同类情况在一些青年乘客中有时却会出现另一种局面:踩人者无动于衷,被踩者骂骂咧咧,于是,便开始了一场舌战:“你瞎眼了!干什么踩人?”“你才瞎眼了,没看见车挤呀!怕人踩,坐小汽车去”。你来我往,吵得不可开交。
为什么同种情况却地发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局面呢?原因就在于礼貌,前者虽然踩了别人的脚,但及时道了歉,俗话说得好:“礼多人不怪”笑一笑也就过去了,但后者踩了别人的脚却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好像是天经地义一般,于是,便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大动干戈。由此可见,礼仪往往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品德和文化修养。
通常,不讲礼貌的人除了缺少习惯的培养处,往往在思想意识上有些毛病,或怎么陕隘,或者骄傲自大;而讲礼貌的人则多是关心集体,尊重他人的人,出于这种关心和尊重,讲礼貌不率真对方是强者或是弱者,好朋友或陌生人都会礼貌待人。在这方面,周总理就是一个好榜样,总理待人接物,总是谦虚恭敬,彬彬有礼。他去理发时,服务员考虑总理工作忙,请他先理发,总理总是坚守制度,按次序理发,理完发后,还不忘说声:“谢谢!”于细微处见精神。”总理身居高位不特殊,处处以礼待人,不正是他作为一个伟大的人的高尚品德的一个方面吗?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称呼、谈话、见面、辞别等方面都有文明与精野之分,因此,对每个人来说,应该事事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在日常生活的言语,动作上表现出自己的谦虚和对别人的尊敬,这样,才能逐步提高讲礼貌的自觉性,是终养成礼貌的好习惯。
我坚信,有“礼”走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