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冬至搓汤圆】
到冬至了,老师说我们来一起搓汤圆了!
3.2.1.0耶!搓汤圆开始啦!老师把揉好的面团放在大家面前,大家像看到宝石一样,都马上围观了上去。老师说,我们要来比一比谁是“创意之星”。我一看到面团心里就想,我是应该弄个变形金刚呢?还是弄手机呢?不然弄马桶吧?……各种物品在我脑子里浮起,我都差点弄大便了!哈哈。我想还是先弄叶子吧,用先白面团做出叶片,再用红面团弄上细细的叶脉。我做完叶子之后又开始脑洞大开,我用白面团弄了一个潜水艇,结果老师说“哇!你这是在做金鱼吧?”呜呜……我做的就那么不像潜水艇吗?
没关系,我要继续做。突然我的脑袋里响起了熊出没的音乐,弄一个熊掌吧。我先用白面团弄了一片圆片,再用红面团弄四个小圆片,最后弄了一个大圆片放在下方。耶,可爱的熊掌完成了。柏宏也做了一个,可是三个小圆片分得太开,大圆片放得太下面,让我觉得是个“四不像”。接着,我又做了一个路障,用红面团做的,非常有趣。这时老师做了一个“似奶瓶非奶瓶”的奶瓶,我看了一眼快速地把上面奶嘴拿掉,装上木棒和轮子,奶瓶马上变成大炮,老师夸我特别有创意。我又想到精灵宝贝,做了个普通球,又想到冰淇淋等等。我把每个想到的东西都做了出来,千奇百怪的,就是没有一个像汤圆。
终于可以下锅了,煮十分钟左右。我们吃到了自己搓的汤圆,虽然没有想象中那么甜那么Q,但是自己吃自己做的东西就是美味。最后不得不说的是:我摘下创意之星的“皇冠”。这真是一次有意义的冬至。
【篇二:特殊的汤圆】
早晨,我被一阵响亮的鞭炮声吵醒了,爸爸和妈妈都在厨房里包汤圆。
不久,一阵迷人的香味随着一碗碗汤圆飘了进来。妈妈放好碗筷之后,郑重地说:“这些汤圆中只有一个里面包了核桃,表示和和美美。谁能吃到,今年就会有好运气。”
妈妈说完之后,大家各自挑了自己想吃的一碗,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我想:我的运气应该不好吧,我肯定吃不到那个核桃馅的汤圆。哎……可是,出乎意料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当我失望地夹起最后汤圆放进嘴里时,发现这个汤圆的味道与众不同。它一点也不甜,有一股奇特的香味儿。我突然反应过来了,激动地大叫:“啊!是核桃!我吃到核桃汤圆了!耶!”妹妹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嘟起了小嘴,好像很不服气似的。我细细地品尝着这个汤圆,感受到了一丝温暖,一丝兴奋。想到今年就会有好运起了,我喜不自禁,心想:嘻嘻,没想到我的运气那么好!居然能在那么多个汤圆中吃到这唯一一个核桃馅的汤圆……
这个特殊的汤圆为我的新年增添了一份色彩,我也相信它一定会个我带来好运!
【篇三:做汤圆】
吃汤圆是南方人的习俗,“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民间更是有“吃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煮熟后,吃起来香糯可口。汤圆有很多种,水果汤圆、芝麻汤圆、肉汤圆等等,而今天我学会了怎么做豆沙汤圆。
今天,我刚到教室,就发现今日气氛与往日不同。教室的课桌分成了四张一组,课桌拼接,每张桌子上放着一个绿盆子,一个铁盘儿,还有几个小纸琬,咦,这是要干什么呀?当我正疑惑不解的时候,覃老师走了进来,为我们解开了疑惑:“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汤圆!”“好!”大家高兴地欢呼雀跃。
洗完手后,张老师帮我们倒糯米粉,覃老师帮我们倒水,准备工作就绪,开始揉糯米团了。一开始,我们都以为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认为“糯米宝宝们”会乖乖听话呢,可是没想到,糯米粉却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怎么也不肯乖乖就范,我到底该怎么办呢?我感到有些迷茫。这时覃老师出现在了我们身边,像点灯人似的解开了我们心中的疑惑。“大家试试每个人都来捏一会儿,面团很快就会形成的。”于是我们小组三个人便按照覃老师说的方法,你捏一会儿,我捏一会儿,终于这些散落的糯米粉开始汇聚,成为了一个大大的糯米团。“耶,我们终于成功了!”我们大家都开心地跳了起来。别说,那糯米团的手感真的不错,像棉花糖,像海绵,摸起来软绵绵的,舒服极了。
该包馅了,我小心翼翼地从大糯米团上揪下来一块白白嫩嫩的小糯米团,并往里面塞了一点儿豆沙馅儿,然后再给它搓圆。于是,那个被塞了馅儿的糯米团子比原来的更加饱满圆润,像一颗洁白的珍珠。看着这只自己做的糯米团子,我开心极了。接着,我又尝试了一个,可能是因为前一个的成功让我有点得意忘形,我一不小心失了手,馅放多了!于是,我可爱的小糯米团宝宝“露馅”了,它随着我双手的揉搓,从最初的洁白如玉,逐渐染上了豆沙的赤色,这赤色不断选软,我的糯米宝宝身上便有了一天天的花纹,别说,也还不错,如雨花石一般。吸取了这次露馅的教训,我便更加细心了。
一盘汤圆很快做好了,我看着盘子里的一颗颗汤圆发了呆,思绪飘回了去年春节我们一家人围着饭桌吃年夜饭的场景。那晚,一家人开心地聊着天,外婆在旁边包汤圆,她爬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此刻,看着自己手心白白嫩嫩的糯米团子,我是多么想念跟外婆在一起的时光啊。我想:就让爱和温暖融入这汤圆里吧!
【篇四:冬至搓汤圆】
爷爷曾经给我讲一个与汤圆有关的小故事:1912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后,做了大总统,他一心想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于是和其他统治者一样,他为了避讳,就把元宵改成了汤圆,因为元宵有“袁消”之嫌。
汤圆,一种在冬至时吃的小“球球”,我对它并不陌生,但从没做过。
今晚,我写完作业走进厨房时,看见家人正在忙碌着,于是挽起衣袖,加入了做汤圆的“队伍”。我按照妈妈的指示,把糯米粉和水放进盆子,然后用筷子搅拌,再用手揉成一个大团。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我不禁得意起来,以为可以得到妈妈的称赞,没想到妈妈却说:“你看你,这衣服上的面粉、地上的水,真是的。”妈妈说归说,可没嫌弃我,还手把手教我。
做好了粉团,我来到奶奶的身边,奶奶的火眼金睛可不是吹的,一眼就看出糯米粉团是我做的。“不用说,我就知道是你玩的把戏。看,汤圆要这样搓。”奶奶边说边示范着,我学着她的样子,抓了一小团放在手心上搓成一个小球。奶奶还告诉我汤圆搓圆是寓意一家人团团圆圆,所以要用心搓。我点点头,小心翼翼地把汤圆搓得圆圆的,弟弟搓着搓着竟做起了小动物来,几只小动物在一盘汤圆中显得特别可爱。
那边,爸爸在准备煮汤圆。我走过去,对爸爸说:“哟!爸爸,您老平时可碰不得这些活呀!”“丫头,今晚我可要露一手给你看,把你姐弟俩做的汤圆拿来。”
“吃汤圆了。”一直守在炉边的弟弟高兴地叫着。
爸爸把汤圆盛到碗里,我端一碗给奶奶,弟弟端一碗给爷爷,爷爷尝了一口说:“真甜,好吃!你们也赶紧吃吧。”
一家人吃着汤圆聊着天,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今晚,吃了自家制做的汤圆,别有一番味道。正如奶奶说的:做汤圆,揉团团搓圆圆,就是团团圆圆。
【篇五:汤圆】
吃汤圆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其盛行,民间有“吃汤圆大一年”之说。
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明州兴起吃一种新奇的食物,即用黑芝麻猪油作馅儿,加入少许白砂糖,外面用面粉搓成圆形,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这便是汤圆的最初形态。
汤圆的制作用料很少,一盆面,一些水,一块豆沙即可。
备好料后,我和小组同学撸起袖子加油干。顿时,六手齐下,原本以为我们手到擒来,也可以玩一场大厨的精妙手法,三下五除二,米粉可以乖乖成为一个白花花的米团。孰知,本应是一团的米粉一下子成了无数颗米疙瘩,散落在盆子里,任凭我们如何揉搓,竟不为所动,依然各自为政。我们思来想去,决定只让厉皓天一个人揉,只见他深吸一口气,运足内力,两只手上下翻动,左右开弓,好似两只翩翩起舞的彩蝶,可每一下都很有力气,不漂不浮。
终于,一个大米团在三双充满渴求的目光下形成了。我们饿狼争食般地抢了过去。掐下一小块白白的,软软的米团,人手一份,两手呈反方向肉戳,一个白花花的“胖小子”出现在掌中。再用大拇指一压,就出现了一个凹处,大家又一次把豆沙馅儿五马分尸,塞进米粉团,把周围的米粉一拎,以犄角之势包围了豆沙,再一搓,一个圆圆的汤圆就包好了。我细细一闻,啊!满教室弥漫着一股香香的米粉味儿,再一嗅,还有一股或浓或淡的豆沙味儿,勾起了我肚子里忍耐了半天的馋虫。
闻着这诱人的香味儿,我仿佛回到了儿时去外婆家,外婆精心熬制的小汤圆,当时的我只知道这汤圆好吃,却不知这小小的汤圆背后其实浓缩了外婆浓浓的爱。
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工业化,人们工作更忙了,每逢春节,爸爸妈妈更多时候是在超市冰柜中买上两袋现成的,回家放锅里一煮就可以了。虽然精致了许多,均匀了不少,可都是机器生产的,里面的亲情却没有了。
而外婆的汤圆,如今却再也没有吃过了……
【篇六:冬至吃汤圆】
冬至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冬至那天,天还没亮,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全家一起吃汤圆。所以冬至吃汤圆除了代表太阳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的意思。现代人喜欢把它当成圆满的象征。
在这个时候我会和爸爸妈妈一起包汤圆。首先是准备材料:豆沙、面粉,这两种材料;然后把面粉和起来;接着就把豆沙包在面粉里面搓成一个圆圆的;最后就把汤圆一个一个放下锅里去。煮好就可以吃了,全家人坐在一起吃,每个人都在,每个人都有。
吃着自己包的汤圆哪怕包的很糟糕也是会觉得很甜很甜,那种甜不是指味道很甜而是指甜到心里那种感觉,让人忍不住多吃几个,吃了一个又一个,吃了一碗又一碗,在不知不觉中锅里只剩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