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品唐诗】
一首诗,能够看透一个人,看透一段人生,看透那些时光。
——题记
不知道如此美妙的诗韵,最初是谁的纸墨记下的。或许,最初诗不过是段段民谣,人们口口相传罢了。唐朝的盛时让那段段民谣,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升华,变得飘逸。也许,不尽然是好的。但是,她的美是有目共睹的。
诗,盛在唐朝,也许这是因为,只有在那个强大的年代才有这样富有才情的诗人,只有在那个宏伟的年代才有这样的景给诗人们描绘。
唐诗就像是唐时的美人——杨贵妃,称得上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唐诗,很少谄媚,又是甚至是尖锐的,她有时是婉转的,但有时她又是高傲的。她的豪放,她的傲骨,都是透着一股盛世唐朝的风气,端庄稳重。这样的唐诗用“天生丽质难自弃”来形容都是不过的。
品读唐诗的味道,读出当年的悲喜。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将进酒》的诗句,这首诗让我认识了这个豪放不羁的诗人,被贺知章称之为“谪仙人”的李白,李太白。他潇洒,高傲。“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太白这样写道。杜甫就写过“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样的李白是骄傲的,他轻蔑权威,这样的李白让我们感觉真实。将进酒让我看透了李白,那个潇洒的酒仙,那个豪放的诗仙。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王昌龄写下的《出塞》,这是那个年代的悲壮,那时候的人们希冀着和平,希冀着没有战争的日子,镇守边关的战士们,用自己的生命守护者泱泱大国。多少年以后,抗日战争里的勇士们,不也是有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的承诺吗?保卫我们自己的国土,保卫着属于这个国家的尊严,即使,代价是我们的生命。愿意付出一切,换的你的尊严,更不愿如今的美好,被那些人破坏。出塞,让我看透了那个年代,那个沙尘纷扬的年代,那个期待和平的年代,跟让我看到了他们的坚持,和承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在他的诗中写到。在那个纷乱的时代里,家书比起金钱来说更是珍贵。安史之乱后,盛唐的风范开始慢慢落下,一代盛世就开始不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离别是那样的痛苦,感伤现在这个即将落幕的唐朝。那个盛唐,随着李隆基和杨贵妃一同远去了。留下无数的悲伤,给那些平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河在又如何,国家已经灭亡,那些山河沉默地望着,这已经不知道是多少次的离别,已经习惯了,看着这些寿命短暂的人们,用自己或许是微不足道的力量改变这个久远的国家。春望,让我看透了唐朝的悲哀,那些平民的悲哀。
【篇二:遇见唐诗遇见你】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题记
你,王维,生于唐,名于诗,字摩诘。
一直以来,我以为唐朝诗人,其一类是太白的承楚辞,接魏晋,浪漫风流;另一类,是子美的忧苍生,叹倾国,情深国事。
可是,除此之外,另有你,王维。
早年,你想必也有一腔热血,甚至是侠胆赤心。《使至塞上》中单车问边,一览河山。眼前是一地“碎金”,远处的昏黄之上有一道清烟,洞穿天地。尘埃之中,橘红色的太阳大得惊人,却不刺眼。更远,则是一片空阔。于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浑然天成。这般景象在你笔下以它最合适的方式被描述了出来。当这般遒劲有力的文字显现出来时,脑海中横生的不是赞叹,而是你用文字给我们呈现的一幅画。
雄浑壮阔。中岁的你好道。其号摩诘与维一起恰是一个名字:维摩诘。这是佛教中一尊在家居士,顾名思义,在家修行,清净,不沾染污秽。
好佛的你开始于辋川隐居,在岁月和时局的变化中愈发变得淡然,自如于山水之间。擅长绘画的你常融诗于画,有传言道看你之画可明目清心,消除眼疾。苏东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就这样,作为开元进士的你渐渐将身子隐没在了山川之间。但是,在山峦之外,你“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的文字却闪耀了起来,其蕴含禅意,化作了天光云彩,空灵自然。
众所周知,阮籍哭穷途,陆游叹“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是悲伤而退,一是转而进取。但是你,却似乎有中庸之道的意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无人之处,无路之地,你选择了“坐”。坐是等待,是平缓。而“看”是感知,是体会。你静心看着穷尽的水化为升腾的云,别无所求。水穷了,便看云罢。不求外物,他人。豁达于世间。此时,那股静极化动,动极归静的禅意便跃然于诗中了。其诗心,成了唐诗独有的味道。
本真,自然。其中栖居着禅意。在之前的现实之中,身处政治漩涡的你被打击,甚至遭泯灭。但最后不过是一句“今我身世两悠悠,去无所逐来无恋”罢了。
人生,或许豁达点好。摩诘,其诗,不可凑泊;其人,化于世界。
遇见唐诗,遇见你——歌中有画,画中有你,你中有禅意。
致你,我心中永远的维摩诘。
【篇三:品味唐诗】
桌底有本积满了灰尘的唐诗,那是我与大唐结缘的开始。今日再次翻开它,又铺开了那卷大唐的风华。
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只这一句,那泛黄画卷上的美人就灵动了起来。尤其是肤若凝脂的脸上,眉如远山含黛,目似秋水横波,顾盼生辉。这些美丽的女子所幸生在这个朝代,一支支浓墨淡青的笔,勾勒的是她们或略施粉黛或明眸皓齿的面容。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我见到天上的云就想起你华美的衣裳,见到花期正好的花就想到你漂亮的脸庞。这样风华绝代的样子,刻画的不仅是五官的精致,更在吟诵她的华服、神态。我初时总是担心这样如玉的美人会被时光带走容颜与青丝,但很快马嵬坡自缢,让她的美好永远停留在了“云想衣裳花想容。”这些古时美艳动人的女子总是从大唐字句的影子里走出来,令我魂牵梦绕。
滕王阁上唱伊州
“滕王阁上唱伊州,二十年前向此游。”一座座楼台,穿过了多少烟雨,承载着多少年少壮志,飘向我。这些楼台上,传承着多少游子登上它时的百感交集。所登之高,所见之广,是渺小的个人在雄丽的自然面前的感慨,他们纷纷执笔,题下此刻无尽的情怀。《岳阳楼记》、《滕王阁序》,它锁住的不仅是诗人片刻的心潮起伏,它更是留住了那个时代。让我与多少失意或愁绪不期而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颢用悲叹的的笔尖在黄鹤楼上叙写山川寂寥;”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曾几何时,王勃登上滕王阁长叹物是人非,斗转星移。‘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是老年的杜甫步上岳阳楼的辛酸。这样宏伟绮丽的楼台,终是带着久远的故事与时光的沧桑,映在苍茫的画卷上,烟雨渺茫。
何处相思明月楼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每当十五夜,天上又蓄满一轮圆月,游子总把一腔思念倾倒。古时车马很慢,一封家书总是多时的的等待,月亮就成了思念最好的寄托。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这是诗人在多少圆月夜里未能将相思同家人好好倾吐的遗憾。一朝出行,少年热血,满心为了自己的抱负与理想而走南闯北,经历的风光亦或风浪,总是在这个相思的夜晚无比清晰。到头来,也只能搁笔叹一句:遗憾。月光袭上陈旧的诗台,笔墨所落之处,藏着多少逝去的年华。它行过每一处,是“花灯市如昼"的喜,是"我本将心向明月"的忧。只有它,横亘千百年,温暖而亲切,一如初见。
这卷风华里的故事回味悠长,任凭时光浸染也依然温润,不似有人来过,大唐的梦境。
【篇四:品味唐诗】
五千个春秋,浮华与惨败,五千个岁月,梦醒与梦散。唐诗,像是那清茗中飘出来的幽香。那幽香从一千多年前的唐王朝中飘来。在那幽香中,我们体验着人间的苦乐,感受着诗人的心境,品味着诗一般的人生。
诗中,我们读出了诗人所独具有的昂扬向上的精神,“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说的是一种人生与努力的关系,“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说的是一种超凡的自信;“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说的是一种沙场男儿对祖国的赤诚之心……唐诗,让我们看到了无数诗人的抱负与志向。
诗中,我们读出了不同的人生哲理,不同的处世态度,“相看两不厌,只有进亭山”人生难免会有孤独,李白告诉我们,即使只有自己一个人,也要自娱自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告诉我们,世俗的权贵与享乐怎能影响我们的心情,我们需要提高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层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而王维则是在清幽淡雅的自然中悟出了禅理,不问世俗,尽情享受那少有的宁静与悟然,功名利禄在这一刻都与自己无关。
诗中,我们读出了中唐时期人民的疾苦。在这个时期,杜甫出生了,他仿佛就是为了百姓抱不平而生。他用他那沾满血与泪的笔,为人们记录下了那历史所承受不起的事实。“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无奈与痛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愤怒与不满,“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惋惜与不平。唐诗不仅记录了唐朝的兴盛,也记录了唐朝战争时的民不聊生……
诗中,我们还读出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和爱人的相思之苦。从“浮云游子意,落日故园情”到“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从“情人怨遥夜,意夕起相思”到“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为是长。”春似只有几个字的诗句,其中却包含了多少游子的想念,蕴涵了多少恋人的牵挂……
唐诗就像一杯茶,端起来细细品尝,感受那诗香从中溢出,畅游在那诗香中,你会发现不一样的自己,也会探求到不一样的人生。
【篇五:品唐诗宋词,悟中华文化】
学了唐诗宋词,我感觉到诗词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它们言简意赅,却动人心弦;它们精致小巧,却源远流长。它们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多彩。
唐诗,就犹如一位美丽女子的一生。初时,一派的灿烂张扬,就像那匹狂傲不羁的骏马——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用他的自信感染了无数人,将诗仙的绝世风采谱写得淋漓尽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纵使身处黑暗的官场,他仍保持着自己的清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中无不体现着李白的恣意张扬,让人荡气回肠。唐诗,又带有女子特有的温柔婉约,就像那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佛——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仿佛用那寥寥数语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美妙的画卷。画中有着他向往已久的悠然生活,自由,惬意。“行看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用这优美的句子告诉我们,身处绝境时不要绝望,因为那将是希望的开始。唐诗,即使到了繁华已逝的时候,仍有着最后的辉煌,因为有他——杜甫。他经历了唐朝由盛到衰的过程,与李白相比,他更多的是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百姓的同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面临着国将不存的情况,杜甫早已泣不成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将满腔深情全部给予了百姓。
宋词,就如同一块瑰丽的宝玉,她饱满的内涵足以和唐诗争奇。宋词大体上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词,潇洒热情,犹如战场上的英雄,苏轼更是其中的佼佼者。“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即便是在风雨中前行,苏轼仍有着笑傲人生的豪情。一句“老夫聊发少年狂”更是抒发了他渴望上战场杀敌报国的豪情。若说豪放派的词是勇猛的英雄,那婉约派的词就是一位多愁善感的江南女子了。而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那突破束缚的一代女词人李清照了。“云中谁寄锦书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她用婉约隽秀的语言,大胆地抒发对丈夫的思念,但命运并没有眷顾这个婉约少妇,国破人亡的现实让她日益憔悴。“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更是将她的愁苦表达得淋漓尽致,“怎一个愁字了得?”
在唐诗宋词中,我们可以与浪漫的李白同游天姥,和忧国忧民的杜甫一起品味晚唐风光。无论你喜欢“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壮志豪情,还是领悟“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凄凉无奈,只要细细品读,都能从中领略到不一样的文化。
【篇六:细品唐诗】
“宋词之美,美在清丽淡雅,婉约多情;唐诗之美,则美在潇洒奔放,端然大气。”——题记
我可以说是在老家长大的,因为整个童年的声与光、形与色都在那儿。在那个祁连山脚下的县城,冬日有白雪齐膝,春夏有油菜花开,虽然朴实,但却也有几分诗的韵味。
爷爷那时好像还没有退休,头发也还没全白,在县小学任副校长,教过语文。因为曾是教师,所以坚信一切学习都要从娃娃抓起。记得在我三岁时,话才刚说利索,爷爷便开始拿着一本唐诗小册子,一个字一个字教我读诗。
刚开始,爷爷怕我失了对唐诗的兴趣,便一首诗、一个故事方便我记忆。在读《咏鹅》时,爷爷就说:“从前一户人家,院子里有个绿绿的小池塘。后来他们买了只大白鹅,这只鹅就整天在池塘里游泳,一边游,一边昂着头对着蓝天唱歌。它雪白的羽毛将它托在碧绿的水面上,因为水很清澈,所以还能看到白鹅红红的脚掌在水里推水前进哩……”从此,我便牢牢记下了那只大白鹅,顺带也背会了《咏鹅》这首诗。
慢慢大了些,我对跟着爷爷读过的诗,也有了些自己的想法。在读《江雪》时,那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引起了我对诗中所描绘画面的无限遐想。那时虽不解诗中深意,更不知诗人内心的寂寥与孤独,但也却能想象出一片千山暮雪,万物寂灭,一尘不染的纯净天地。我也在思索,到底是怎样一场雪,可以覆满整个山河大地,令飞鸟绝迹,无一人踪影?就算整座祁连山上的雪都落下来,怕是也不能吧……
在读《寻隐者不遇》时,我又在想,千年前的贾岛究竟在寻哪位高人?童子在一颗千年老松下,轻摇蒲扇,煮一壶清茶。而他身后则万山绵延,被云涛雾霭所包裹,无边无际。究竟是哪儿有这样的好地方?……
跟着爷爷读唐诗,渐渐忽略了光阴的流逝。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大唐,感受到了那时的皓月与繁花,与竹林深下的文人、云山雾海中的隐士擦肩而过,也感受着一种醉生梦死的放诞,还有一段段凄美的情缘。
当终于停下脚步,回首望去,爷爷的头发早已花白,身影也变得孤独、瘦小。原来一切,早已在那些细品唐诗的日子里变成了“沧海桑田”。如今我只想向回跑去,拉起爷爷的手,最后请求一次:“爷爷,让我们再品一次大唐的风华,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