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发展现代中华文化】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文化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可是,中国在不断前进,中华文化却日益流失,这不由得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大打折扣。而传统的中华文化越来越不被人们接受的现象迫使我们要发展现代中华文化。
在中国,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过中国传统节日?还有多少人能够记起中华传统习俗?还有多少人会去听戏剧,剪纸,遍中国结?我们目前面临的情况是国人都淡化对中华文化的感情,认为中华文化已是过时的,迂腐的。在越来越多人去过圣诞节,复活节,吃西餐,看洋片的状况下,中华文化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地位。在我看来,中华文化的优良基因应融入新时代的元素,使中华文化更加现代化,才能保证中华文化不被社会前进的洪流冲走。
为何国人会如此迷恋西方文化,却忽视了我们所拥有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呢?其原因是在中国近代,封建社会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破坏。也正是因为这段屈辱的历史,使人们错误的认为传统中华文化都是糟粕,西方文化才是先进文化的代表。由于人们不想再回到那段悲痛的历史当中,于是许多人在心里十分抵制传统的中华文化。这就是为何我们要发展现代中华文化。我们要让更多人对中华文化有新的认识,纠正他们错误的观念。
发展现代中华文化是一件任重道远的工作,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站稳脚跟,多挖掘中华文化之精华并加以保护,不让其流失。端午节被韩国抢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警醒我们要保护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其次对于西方先进文化,我们要学会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美国大片每每登陆内地时,总能带走巨大的票房,我们也可以效仿其利用电影媒体手段来宣传文化,于是广电总局便实施“国产片保护月”,使中华文化以新的形式走向我们,这也是发展现代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
发展现代中华文化,需要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共同努力。试想一下,加入我们不在发展我们的优秀文化,那么充斥在我们周围的只会是西方文化,那么中国将凭什么屹立于其他文化大国之上呢?发展现代中华文化,应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篇二: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存与发展】
故宫就在眼前,可是总是有一种违和的感觉,让自己觉得眼前的不是古建筑,而是仿古建筑。为什么呢?因为游客对建筑的破坏,导致了国家对它们的保护,所以才会有随处可见的铁栅栏,而这充满金属质感的铁栅栏正与古风古色的故宫建筑群相冲,充满了不协调的违和感。
现在古建筑绝大多数成了旅游景点,人山人海,喧闹不已,没了那些宫殿的庄重与威严,留下的只有世俗与伤痕。它们如今在当代的尊严全无,沦落为人类观赏之物,被铁网所保护,俨如动物园的一只戏猴一般,只得苟延残喘。
我突然又想起几天前,在颐和园发生的种种。
当时,我走进园中的转角处,正被拥挤的人流所烦之时,看见一个孩子在随地大小便。对此,我只想说,这个孩子的父母大概并不懂尊重传统文化。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为人父母连最基本的社会道德都没有遵守。
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渐渐没落的气息。
但是!绝不可以!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自古以来的文化精髓,精神支柱,绝不可没落。即使是出现了这小小的危机,也要引以为重,不能积小成患。
所以文化在当代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让人们感染传统文化的气息,并受其影响,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了的事。这需要大量机构组织有效的活动,使人们真正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只不过要真正做到使传统文化在当代得到继承发展,更要全面的全民普及。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公民素质,它决定了古建筑的生存能力。近年来,我国公民的普遍素质都提升较快,但还是有缺陷。普遍素质提升得越快,就越能使传统文化保留得愈加完整美观。
其次,我们要让更多的外国友人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使国外对中华传统文化引起注意,并使世界也热爱上它,这样会使它更易生存与发展在如今的社会里。
最后,对于这次研学发表一些看法:虽然伙食较差,但我们一起吃的开心;虽然车程长,旅途累,但我们团结一致,毫无怨言;这一次研学我们收获到的并不只是知识,不只是传统文化的熏陶!更是思想的启迪。
【篇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从唐诗宋词到楚辞元曲,从文房四宝到四大发明,从太极长城到松竹民居,处处彰显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个人接触文化的内容不一样,自然对不同文化的情感深浅不一,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气质。
当今便捷的交通,方便的通讯使世界变的愈发渺小。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村”,接受着不同文化的熏陶。于是便出现了一些“新新人类”,有爱摆内八字的“哈日族”有爱叫“欧巴”的“哈韩族”,有绅士风范的“英伦格调”,可是国外的都是好的吗?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尚未细细钻研,就盲目模仿外国的文化,这样真的好吗?
在日本,“内八字”是妇女长期跪坐所形成的一种病态,而在中国这种病态却被少女们竞相追逐模仿。网络上所流行的“非主流”“杀玛特”更是迷倒了一众男女,这是我们向外国所学习的先进文化吗?恐怕未必。
英国的骑士精神,美国的钻研创新,日本的积极进取,这些精神文化我们又学习吸收了吗?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持着一种包容与批判的态度看待外来文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基因,有利于我们在世界文化背景下,吸收世界主流文化价值观与普世思想,实现“一国之学问”的现代化,同时我们也要有选择性学习吸收外国的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重塑中华文化,再创辉煌文明。
如今“洋节”之风盛行。我们有历史悠久的春节不过,却要过西方的“圣诞节”,有好好的七夕不过,却要庆祝西方的“情人节”,诸如此类的还有光棍节、愚人节、万圣节、感恩节……我们真的需要庆祝这些节日吗?现在的90后乐于过“洋节”,却逐渐忽略了重阳节,端午节这些我国传统的节日。当我们在为洋节而庆祝的时候是不是该想一想我们的传统节日呢?学习吸收外来文化不是盲目地追逐模仿。我们自己的文化正渐渐被遗忘,却还在盲目追赶世界文化,这必然会影响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我们需要在继承与发扬我国文化的前提下,积极吸取世界主流文化。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重塑中华文化,再创辉煌文明!
【篇四:《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课后感想】
华夏民族,这个古老的国度,五千年的文化灿若星河,绵延不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祖国迎难而上、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我们国家的魂,二者皆是强国健民的重要内涵和必要保证。作为华夏子孙,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有义务将其发扬光大。
五千年,多么漫长的一个历程,宛若一颗孤零的陨石漂浮于浩渺的宇宙之间,几个轮回?多少沧桑?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为什么我们的国家能经久不衰、愈挫愈勇?就是因为灿烂的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逆境而上、自强不息。以至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人生志趣;才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治国善道。回眸历史,野蛮已被抛弃于历史的隧道里,而精神和文化却随着滚动的历史车轮来到了现在,我们的国家因此得以延续至今。
诚然,在历史的进程中,也有些文化是丑陋的,我们要将其改正或舍弃,但也必须明白的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是贯穿于整个社会发展之中永远的不竭动力,不管任何时代,都必须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因而我们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因为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不仅仅是注重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国际地位的高低,民族文化繁荣与否,亦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强大和发展潜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孔子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华民族,在这个大家园里,五十六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融合中以其绚丽多彩的文化共同组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现今,我们国家各民族的团结是史无前例的,各民族的文化因此得以很好的交流与融合,这也是我们国家日趋强大的一个内在因素。我确信,只要一直坚持民族团结、平等,共同传承中华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华夏民族定会屡创辉煌,连篇佳话,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综上所述,概言之:若欲国强、国富,须以文化、精神建设为先,然后而强国、富国也。
【篇五:汉字——让中华文化永烁光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必说物质上的四大发明,也不必说思想上的百宗争鸣舞动的符号——汉字,就让中华文化永烁光辉。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纽带。有了它,中华的文化才得已延续。从仓颉造字到商代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箓书、隶书、楷书……,汉字在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不断也演变,同时也记录着历史上的点点滴滴,让我们知道了华夏族的祖先是炎黄二帝;让我们知道了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让我们知道了繁荣一时的隋朝。就有了它,我们才了解了祖先的生活,探索中华文化的发展。了解古人的思想汲取先人的精华。
在汉字不断演变的同时,它传递的早已不是普通的信息,而是人类种种美妙的感情。于是,形象鲜活的汉字带着人类的情感跳出人们的脑海,像一个个乐符,组成了一篇篇美文。一卷卷古书,一本本著作。于是,《史记》、《诗经》这些美妙的乐章便纷纷出现。看这一首首流芳百世的古诗,一句句,一行行,读读来朗朗上口,读起来意味深长,读起来获益匪浅,读起来荡气回肠。
汉字是最优秀的艺术文字,唯有它能发展成为一门书法艺术,在各位书法家的笔下,神奇的汉字更是魅力四射:看这一个个字,抑扬顿挫,龙飞凤舞。容不得羁绊,容不得束缚。骤去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炎黄子孙对汉字的感情是无法形容的,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亲切,一种由衷的热爱。
在当今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更应该热爱自己的文字,传承自己的文化,让汉字这个中华文化的瑰宝永烁光辉!
【篇六:文化和而不同,世界多元发展】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文化也是如此,中直通正是美,旁出斜逸也是美。我们要尊重个文化的差异,使其共同进步,如此,我们的世界才能多元发展。也就是说,文化和而不同方为大道。
那究竟为什么要和而不同呢?木心的一句话说得很好,“文化像风,风没有界限,也不需要中心,一旦有中心就成了旋风,文化的风,有如道家的自然,如儒家的仁和,也如法家的肃然……他们不同,却并不对立,更无界限,可以相互接触,碰撞,融合,达到一种境界。可它一旦有了中心,也就是“同”,更有甚者,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了旋风的文化,不仅不会滋养灵魂,反而会毁灭人的思想。
文化多元,要求我们要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别,求同存异。就拿中国的南北之差来做例吧,咸甜之争,争论不休,却不妨我们享受大江南北的各色美食;京剧越剧,南腔北调,却无碍我们在咿咿呀呀的的曲词中陶醉神往,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差异不仅不是我们欣赏的阻碍,反而给了我们更丰富多彩的享受。我们应品味文化各自特立独行的美,求同存异,方谓和而不同也。
在文化多元的语境下,我们要有吸收外来文化的胸襟,又要保留自身特色的智慧。我们可以看到,有人举交流共进之期,崇洋媚外,做假洋人;有人借文化自信之名,固步自封,成卫道士,何也?惑矣!在自信中否定别人不是文化多元,在融合中否定自己也不是文化多元。文化多元是要凡精华者,细大不捐,是我非我,兼容并蓄。正如梁漱溟曾说过“今后将渐渐有所谓世界文化出现,但是世界文化内,何处自仍有其情调风格之不同”,斯言不谬!
诚然,文化需要多元化,却决不是一股脑的全部保留,一通乱煮,一锅杂烩。“男尊女卑”,“侵略主义”,是不是思想?是!能不能保留?不能!文化大花园不能一枝独秀,也不要毒草荆棘。各文化要在保留差异的同时扬长避短,共谋进步。文化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共建的价值,文化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文化又如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既然文化各有其美,那就让它各美其美,如此美美与共,便会自然而然,可谓天下大同。
文化和而不同,世界才能多元发展,尊重文化差异,坐拥多元之美,共创大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