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社会的温度】
不同于机器冷冰冰的电子元件,人类社会是有温度的。这温度是理想的温度,是情感的温度,是人与人之间的相濡以沫,彼此相容相济的温度。
但苹果公司总裁库克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正在失去社会的温度。
古人有云,君子乎,怀大志于心;之抱负,人皆可有之。于千百年之前,中国哲人就有先见之明地对理想的自由表达了尊重和肯定。这样的价值观流传在前人的思想中,他给人以选择理想的权力,也就赋予了每个人类社会中的个体无限的可能性。因此,破寺庙里那个叫朱重八的小和尚才当上了皇帝,穷鞋匠那个叫林肯的儿子才成为了美国的英雄,那个犹太的小书记员爱因斯坦才有机会奠定现代物理学的基石并被传颂下去。这些叫人热血沸腾的传奇辐射出的正是社会的温度。可如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谁能说、还有谁敢说这是他的理想?很多人已经丧失了想象力,只能像计算机一样按部就班的为自己规划生活。没有理想的人无异于机器,他们组成的社会是冰冷的。
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的温暖,在于其内部人与人之间流淌着的情感。一位父亲,因急于照顾住院孩子而违规停车被开罚单后,在车上留下字条说明缘由便匆匆离去。回来后,看到字条上多了一行暖心的回复:“照顾孩子辛苦了,下次停车务必注意。——皇姑大队宣”远胜于冷冰冰的机器呆板、单一的行径,这样的弹性执法,正体现出人与人之间彼此体谅、彼此理解的温暖,更体现出灵活、变通的处事手段,这样的感动常于在我们身边。
而当这样对他人的包容在社会上普及开来,人类便真正连成一片温暖的整体,人类和人工智能最大的区别也就明显起来——人类对不同个体的包容和对其他个体的同情心。我们的社会从不放弃任何一个个体。科学家、作家、歌手、网红、创客,不论个人能力高低、作用大小,社会为它的每一个成员都创造了合适的生活方式和发挥价值的平台。但与之相对的机器的衡量标准,却是单调而唯一的,总以成败论英雄,更只以成败论英雄。当iPhone5上市后,多少iPhone4永远的关闭了电源?而当iPhone6发布后,又有多少iPhone5遭遇了同样的命运?
库克想强调的,正是人类社会多元而丰富的价值衡量标准,以此,我们怀揣着自由的理想,从不同的方面发现他人的闪光点,让情感把丰富、独特的个体联结起来形成一个有温度的人类社会。
【篇二:碎片的温度】
如今信息时代的洪流不断压缩着我们的时间与空间。细细研读一本书已是少有之事。碎片化阅读在此兴起,评价褒贬不一。我认为,碎片化阅读是利大于弊,它是有温度的。
武史学家博士廖峰说:“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这一警示已成为现实。在高速发展的世界里,碎片化阅读是快速了解文章的方法,是社会发展的必需,是适应快生活的必备。正因如此,我们才成为了碎片信息化的奴隶。
碎片化地阅读是快建了解文章的方法。一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使我不用看完整篇《将进洒》也能快速了解李白的乐观;一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使我们快速了解鲁迅先生内心情感;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使我们立即感受到慈母恩情……正如我们日常引用名人名言一般,虽是众多言语中的一块碎片,但其温度是炽热的,使我们顿时感受到其中无穷的情感
碎片化阅读是社会发展的必需。现“快餐”,“5G快通信”等词使用频繁,顺之应和的是当今的快生活。首先,人们所拥有的空闲时间减少,碎片化阅读能帮助人们快速抓住重点免去长篇叙述,达到减时而不减质的效果,使我们更适应当今快节奏的社会。其次,当前社会发展迅速,人们更需要抓重点、更便捷的阅
读方式。而碎片阅读正符合人们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发展,更充分利用时间。也正是一枚有温度的碎片,正在温和地影响着我们。
碎片阅读是扩大阅读面的好方法。中国人均阅读量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仅仅因为字太多,抑或看不懂而不愿读书是十分可悲的。反观微博等网站小段式文章却十分受欢迎。不难得出,碎片式阅读可以帮助读者理清思路,使读者快速读懂一篇文章,用更少的时间扩大更大的阅读面!碎片化阅读可能被认为不够深入文章。诚然,碎片阅读只是浅层面的阅读,但是碎片阅读可以帮读者理清思路,是激发读者细细研读文章的关趣。碎片阅读虽只是阅读方法中的小块碎片,但它是一块有温度的碎片,待人细细感受。
从一片落叶里回味盛夏,从一件唐三彩中感受盛世王朝。从每一段文字碎片里感受精神的温度,不再拘束于整本通读,运用碎片阅读,感受碎片的温度。
【篇三:温度心情】
温度变化带动环境变化,环境变化带动心情的变化,我也随着温度一同变化。
0℃是月光
早晨,我起得很早,想看看冬日的早晨(实际还不到早晨)的神秘。冒着寒风仰望天空。天是黑的,月亮还没有到下班时间就钻进蓝墨般的云被里无忧无虑的睡大觉呢!只留下半个脑袋――它也要呼吸呀!
借着残余的月光发现了窗台上的几根冰柱儿,在北风的怒吼下微微颤动,但丝毫不失它阴冷的本色。在惨淡的月光照射下,反射出一道隐匿的寒光,越发显得深,樨利。仿佛要刺进我收缩的心。
36℃是体温
在前行的道路上,我坚持着,走过一个又一个站口,穿过一条又一条鸿沟。我感到有些寒冷,想找个地方避风,是父母还朋友?他们都是我的避风港湾。但是,父母对的无微不至的照顾,生活中每件事都为我着想,还有亲朋好友对我的期望,有时也让我感到压抑。
我感到我的体温在上升,但是我知道,我只能保持360℃的体温。
750℃来杯咖啡
在书海中潜游的我,不敢停歇,直到两眼看不清。以至于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此时已经犹如幻灯片一般,只是放映速度太快了。看着窗外树木的灰色,我想到咖啡,75℃是咖啡最理想的温度。端着冒热气的咖啡,待那浓郁的飘香弥漫周围,那是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品一口咖啡是如此惬意。仿佛进入梦境中的世外桃源。在那里,一切是美好的迷人的。
但是,它太过轻盈,如片片浮云千变万化,随时都有消散。忽然,手指触到的杯底开如降温。我明白,在美丽过后,总的面对。于是,操起“战笔”开始奋笔疾书。
95℃是回顾
当我回顾自己走过的痕迹,的确很感动。在那里有快乐的笑声,有美好的故事,也有苦涩的泪水。此时一涌而出,奔泻千里,如黄河之水奔流到海永不复回。我也思考过在这条类似战争的路上,我收获了多少,学到多少。在此之后,我告诉我自己,一定要为这一切画上一个美丽的句号。
此时闹钟响起,敲动我心中的船只,我会撑一支长筒去寻觅另一段踪迹,水波会为我荡漾,柳枝也会为我摇曳身姿,是谁的高歌摇动我的心波,震撼我的心房?是中考。
我相信100℃是沸腾。
【篇四:初夏的温度】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又是一年的夏天。
不知是自然天气的缘故,还是心灵的触感,总觉得今年的夏天,多了些微凉。
悄然翻回脑海中的记忆,去年的这个时节里的每一幕又再次呈现在眼前。
那真是个炎热的夏天,杜鹃花还没零落,蝉早已爬上树梢不停地聒噪;常青藤也悄悄蔓延上了篱墙;大片大片刺眼的阳光从林间泻下来,给大地带来了无法阻挡的热量。那间狭小的教室里,电风扇在呼啦呼啦地嚎叫,可我们还在全神贯注地听课,时不时埋头做些笔记,遇到精彩处,饶有兴致地点点头。自习课时,争分夺秒地复习着,直到暮色四合,夕阳的余晖都渐渐散了开去,我们才整理书包,三五成群地回家去。
那是初三中考前的一段时光。虽然很累,但还是很充实、很快乐。当看到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了小小的硕果时,喜悦便在心中萦绕;当别的同学用羡慕的语调夸奖自己时,总会有那么一些得意在心里滋长,但是仍是虚心为上。无论是学校的老师、还是家长,都以自己为豪。而结果,也是很让人欣喜的。于是那个夏天,自己就像置身于长满了饱满颗粒的金黄的麦田一样,头顶是干净透明的蔚蓝色天空,温暖而湿润的风摇着麦浪从耳旁穿过,对自己轻轻地呢喃。没有任何忧伤,只有明媚的夏天。
当自己穿上军绿色迷彩服,自信满满地走进高一年级教室,我依旧认为,自己还会那么优秀,还能够一马平川,奋勇向前。骄阳似火的天气下,看见自己的汗滴在尘土飞扬的沙地上,心里有说不出的自豪。
可能未曾预见,高中的学习生活又是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曾经拥有的一切荣誉、光环都逐渐地从身上褪去,猛然间才发现自己身上一直隐匿起来的缺点,它们被慢慢地放大,让我置身于一个偌大而空洞的世界里,不知道是向左还是向右,向前还是向后,甚至迷失了方向。
短短一年的时间,我开始体味到屡败屡战的滋味。现在我终于懂得是时候学会永不言败了,是时候去认真地反省自己了。什么是真正的优秀,什么是真正的王者,通向梦想的道路是如何坎坷而曲折的,它远不是我原本一直认为的,只要简单地努力就一定能到达。有志者事竟成绝非有志就行的,在这句简短的名言背后,要经历多大的风雨,要跨过多少的艰难险阻,要有多大的决心和勇气。因为自己从来都是平凡者,在这个人才济济的地方,此刻能做的不是羡慕,毕竟别人再优秀都是身外之事,一心一意地奋斗才是自己该做的一切。
无论这一年中自己遭受了多少失败,也不管自己在这一年中有多大进步,或是压根没有起色,但或多或少,我从这匆匆而伤痕累累的一年里终于悟出了点什么。深也好,浅也罢,都是触动自己心扉的道理吧。
这个夏天,不知道会怎样收尾。
不管怎样,自己一直都在努力,我想这就够了。
初夏,等待属于自己的丰收。
【篇五:不要让这个社会没有温度】
老奶奶跌倒了扶还是不扶,扶了她会不会说是我把她推倒的?嗯,那就不扶了吧!流浪的小狗好可怜呀,我要不要去帮他建个窝,给它一点温暖?哎,说不定它会咬我一口,一点都不领情,我还要去医院打针。嗯,那就别管它了。到底,是从何时开始,我们人类已经开始像计算机一样思考了?和计算机相同的是,计算机每次计算,编程,都要最大程度的减小计算量,来方便自己散热又快速;而人现在则是“路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了。人已渐渐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这是极为可怕的事。在这个人人都呼喊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社会中,我真的希望,人们不要让这个社会没有温度。
人和计算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计算机只会做事,要它干什么,它就干什么,以完成任务为目标,不管这任务是坏事还是好事,没有判断力,无温度可言。而人不一样,人是有心的,有血有肉的,那血是热的,心是滚烫的,连泪水都是有温度的,是暖的,是热的。
可现在,却是完完全全倒过来了。人工智能已经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了,也就是说,计算机已经慢慢开始有温度了,而人类,则是在不断地“失温”,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人类的“失温”呢?
我想,首先导致人类“失温”的,应该就是生活工作的压力。不管是学生还是成年人,每天两点一线,学校、单位,家中。回家后,大人要照顾孩子,孩子要顾及学业,每天晚上,在灯光下看到的都是行人匆匆走过,没有谈话,没有语言,那自然就没有温度了。毕竟,人与人之间的温度,就是要靠语言和联系,从而建立起来的。
其次,我认为是这个社会的一些个别现象导致了“失温”。前几年,出现了老太太假装跌倒,好心人去扶,反被老太太诬陷要赔钱的新闻。这新闻一出,全名公愤,大家全都在唾骂这位老太太,还有人说同情心这东西会招来灾祸,还是没有的好。在我看来,那些利用人类同情心的恶人的确可恶,但是我却不赞同人类不要有同情心。若是人类没有了同情心,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变成一个冷漠,没有温度的社会了。到那个时候,我们的这个社会就是个人人以利字当头,像计算机一样价值观崩塌的社会。
伙伴们,让这个社会热起来吧!像我们的血和肉一样热起来吧!不要等到人工智能都像人类一样思考有了同情心和价值观后,我们人类却已经变成了“冷漠的计算机”。请不要让这个社会没有温度,没有生机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