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
席慕容曾经说过:“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而我们都是那个渡河的人。”在河的左岸是忘记,在河的右岸是铭记,我们都乘着各自独有的船在河的左岸和右岸来回穿梭。
忽看窗外,花开花落,叶生叶败,云卷云舒,风停风起,世间万物有着其独特的发展规律,但他们没有退却,而是选择了勇敢地面对,我们徜徉于生命之河中也要明智地作出选择。
从高一不入高二意味着我们少了份纯真而多了份责任,少了些快乐而多了些烦恼,少了些懵懂而多了份勇敢,这一切的一切充分证实了我们应该勇敢地忘却过去,怀揣着自己的梦想去面对未来无限的美好。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忘却并不意味着与过去作出某种决断,更是对自己生活作出合理性的调整。
古代的文人贤士大多如此,苏东坡披发仰天长啸:大江东去,将无限的烦恼与滔滔江水一起付诸东流,随之消失,面对这些烦恼,苏东坡选择忘记,从而变得更为豁达。面对官场的险恶与世俗的纷争,陶潜选择了忘记,诗意般的田园生活成了他的全部。而李清照面对生活的艰辛,家园的破失,她选择在三杯两盏淡酒中忘记所有的愁绪,将缕缕的相思化星星点点的文字。
然而,也有一些人面对生活选择与之截然相反的态度,他们面对苦难与忧愁毅然地选择铭记,同样生活得很好。海伦凯勒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没有意志消沉,他在努力期盼着在生命中的三天光明,用尽一生诠释了她生命中光明之旅。
其实,我们每天穿梭在时间的隧道之中,面对人生的种种境遇无论选择忘记还是铭记,但是有一点不变,生活还是生活,面对生活我们依然要前行。生活中的我们亦或平庸,亦或平凡,亦或伟大,忘记该忘记的丝丝缕缕,铭记该铭记的点点滴滴,让人生更加精彩。
人生是一幅长盛不衰的画卷,让我们正值青春年少之时搏击一回吧!时间的脚步会让我们慢慢老去,回首当年,我们至少不会喟然长叹,而是笑对人生,无悔人生。
【篇二:这一天让我铭记】
大海因为有平有伏让人铭记,树木因为有绿有黄让人铭记,小溪因为有清有浊让人铭记,花朵因为有开有谢让人铭记,人生因为有苦有甜让人铭记,这一天因为有爱有痛让我铭记。
这一天,我深刻的记着,那是一个刚下完雨的早晨,因为下了雨,显得格外宁静,空气格外清新忽然,只给听砰的一声,一个小女孩被撞出去十几米,而那司机则飞快的逃离了现场,而那女孩正是我邻居家的女儿,比我小3岁,我趴在窗户上见证了这令人心痛的事,心里一阵发慌。只见远处有一个女人就疯狂地向这边跑来,嘴里含不停地哭喊着,虽然我听不清楚,但也能猜出个大概,只见她猛地冲进人群里,顾着自己的形象,抱着小女孩跑进了医院,我的眼泪不禁流下了,生命就是这么脆弱,一不经意便会消失,而且那么突然,不给人一丝的准备。
我苦闷极了,就准备出去溜达溜达边前行不行出现早晨的悲惨的一幕,就是,前面正巧来了一辆车我吓坏了,有点不知所措,这时,一个大哥哥跑过来拉了我一把,一起摔在了马路边,我吓坏了,只是呆愣的僵在那里。弄了半天我才发现,他哥哥的脚受伤了,我说,哥哥,你没事吧,要不要去医院,之间那个,温柔的大哥哥笑了笑对我说,没事儿以后过马路小心点儿,便消失在我的视线中了。
以后每次我过马路时,便会想起最温暖的大哥哥,想起那句话,在我不知道他叫什么。但,我总能感觉他就在我身边时刻鼓励着我。
这一天的痛和爱让我铭记,生活有苦有甜,那才真的有滋有味,永远安逸幸福的生活是乏味的,没错吧。
【篇三:两岸交流,前景无限——《潮平两岸阔》观后感】
台湾是什么样的?台湾和大陆的语言文字是什么情况?原来,台湾与大陆的语言文字是相通的,又是有差异的,交流的前景是无限的,这是我观看了两岸文化专题片《潮平两岸阔》的感受。
2016年8月14日,老师在微信上发了让我们今晚9点30分观看《潮平两岸阔》,看完后写出自己的感受,可当天我在北京旅游,爸爸在家把内容录在电脑里,回来后我进行了认真观看。
这部专题片让我了解到许多新知识。台湾人的祖先都是从大陆过海而去的,所以海峡两岸自古以来,同宗同源,血浓于水,同用汉字,同说汉语,汉字文化源远流长。甲午战争之后,台湾割让给了日本,日本统治者推行日语,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回归中国,汉语迅速普及。但是,1956年大陆实行汉字简化,后来又使用了拉丁字母的汉语拼音,而台湾还在使用繁体字,拼音和大陆的也不一样,就形成了同一种语言的差异,一语两字,一文两体。使得大陆和台湾沟通出现了障碍。但是,随着两岸关系的迅速发展,语言文化交流越来越多。
看了这部专题片,我的感受很深。我觉得,大陆和台湾的语言文字交流前景会更好。
我感到,两岸的语言文化交流是建立在和平统一基础上的。1987年,央视春晚,台湾歌手费翔演唱《故乡的云》。1987年台湾开放赴大陆探亲,加大了沟通交流。2010年九月,首届两岸汉字艺术节在北京开幕。2011年六月,100名小学生绘画百米长卷“海峡,我的家园”。2016年1月,汉字创意大会作品展。语言是交流思想和传播文化的重要工具,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以后,如果大陆有报名去参加与台湾同胞沟通的机会,我也愿意去同台湾小朋友交流,为两岸文化交流做出贡献。这些都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硕果。
我认为,随着两岸经贸的发展,语言文化交流也会更多。两岸人民,同种同源,骨肉情深,互相思念,一定会加大经济、政治的交流。这种交流一定会促进语言文字的统一。
我想,我作为一名少年,要积极参加两岸的文化交流。将来要是有机会,我一定积极报名参加相关的活动,和台湾小朋友手拉手,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专题片《潮平两岸阔》让我学到了知识,让我增进了对台湾同胞的了解,让我加深了对台湾同胞的感情。我相信,两岸的语言文字交流一定会结出新的硕果。
【篇四:水乡两岸的国庆节】
今年的金秋,特别有意思。先是“山竹”的到来让我们好好放了一个假,接着是中秋,国庆尾随其后。疲惫的人们,总会在假日摆脱工作的束缚,或拖儿带女出去旅游,或扶老携幼回到家乡。这时,街道上不觉间总会多几分热闹和匆忙。
国庆那天,母亲早早就张罗起来,收拾行李,带我们穿梭于茫茫“车”海之中,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抵达了逢简水乡。随着蜿蜒曲折的小径深入,我们渐渐告别了车马的喧嚣,两旁的老屋也仿佛浸在了古色古香之中。远远望去,一座双层小木阁楼上一枝独秀。天台上的葡萄藤紧紧缠绕在一起,枝叶繁茂,铺满整个葡萄架,在它下面乘凉,无比惬意。高悬在门前的牌匾使它看起来更像古代的客栈,不知哪位英雄豪杰曾在里头煮酒。
渐渐深入,就可以听到人流声了。那场面用“人声鼎沸”形容毫不夸张——小贩们的吆喝声与小河流水声夹杂在一起,更增加了几分小镇节日的喧闹,令人隔着墙也能想到那边热闹的场景,我不禁加快了脚步。
只见河水把道路一分为二,两座古老的石拱桥便成了两岸来往的唯一通道。
岸上的人流熙熙攘攘,路旁的商贩吆喝着,摆弄着自己的商品,行人走走停停。欢乐地挑选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像是赶集一样。要是亲眼见到这种景象,你就会更加吃惊的,因为它如同把你置身于古代之中,立刻渲染了一种厚重的年代感。木锤响亮的声音使人听了就馋——卖麦芽糖儿的来了。这些心灵手巧的“艺术家”,把一大块金黄而又粘牙的糖挑上来,只用几根木棒,便能把它做成各种形状,如“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无论是口感还是制作工艺,麦芽糖都深深吸引着我。
我拉着父亲挑了一块最大的麦芽糖,又喊着母亲去看李公祠。我以前一直想知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中提及的祠堂是什么样的,现在我终于可以大饱眼福了。我冲进去,却差点摔了一跤——我没有注意到那门槛,吃了个闷头亏。那门槛约有我的膝盖那么高。我听父亲说,这门槛是很重要的。
在古时,门槛象征门神,它能把一切不吉利的事物都拦在门外——祥林嫂捐门槛也是为了祈福,洗脱“厄运”。
房子是四合院式的,由几根粗大的木头支撑着横梁,两边的厢房供人观赏。而中间的客厅便成了祠堂,一大块空地上堆满了鞭炮屑,一口香炉冒出紫烟,仿佛在向游客讲述主人昔日的辉煌。
走出祠堂,路边的各式各样的玩意儿又吸引了我的目光。有帆船的模型,滚铁环,竹蜻蜓等,特别是那航模,那是我一心想要的。
除了这玩意,这里的小吃也是非常著名的,以出现时间最早的麦芽糖为代表,接着是姜撞奶,老婆饼,双皮奶,以及常见的早餐肠粉,都是这里的名小吃。
水乡两岸的人群中,涌动着一种欢快而又热闹的气息。假日间,与其穿梭在拥挤的城市中,不如行走于乡间,感受乡村另一番淳朴与热情。
【篇五:海峡两岸亲情作文】
在爷爷的房间里,挂着张中国地图。小的时候,他常常坐在摇椅上,紧紧地盯着地图东南方向的一座岛屿。我知道爷爷又在想念姑婆了。
姑婆是爷爷的长姐,从小最疼爱爷爷。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难得的好吃好喝的物件都要留给爷爷。60年前姑婆一家奔赴台中港,两天两夜,行程悲壮。而今,姑婆80多岁了,行动不便。去年暑假,为了宽慰姑婆的思乡之情,我们一家搭乘飞机,来到台湾探望老人家。80多岁的姑婆,满头银发。他俩一见面,便是紧紧地握住双手,老泪纵横。姑婆用生硬的家乡话说着:“阿弟,六十年了,六十年了,终于有老家的亲人来看我了……”一路上,爷爷奶奶关心地问起了姑婆这些年在台湾的生活。听着他们的对话,我的眼角有种进沙的感觉。
接下来半个月,姑婆家的小叔带我们游历了充满人文气息的台北市,风光秀美的阿里山和藏着动人传说的日月潭。每一处的风景都令人流连忘返,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姑婆家所居住的小镇——“鹿港”。
小叔叔说这个小镇是当年泉州居民迁徙来台的最早落脚点,号称“小泉州”。是啊,红墙燕尾的古厝,熟悉的闽南话,卖着香火的小杂货店,香烟缭绕的妈祖庙还有香案前虔诚叩拜的老妇人……这一切都给了我一种“家乡”的感觉。姑婆还告诉我,台湾人也过春节、端午节、元宵节等,不论是春节舞龙舞狮,还是端午节吃粽子,都洋溢着浓浓的中国味。
虽然来的第一天就做好分别的心理准备,但那一刹还是泪眼婆娑。
“阿姐,好好照顾自己!”
“阿弟,有机会还要来看阿姐!”
姑婆长长的交待我已记不清了,但我记得的是,我们生活同宗,血脉相连,文化同根,我永远思念着在海峡对岸的姑婆。
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中浪花朵朵,就像爷爷和姑婆之间的浓浓思念一样连绵不绝。浪花终究会拥抱海岸,台湾何时回到大陆的怀抱呢?我们期待着真正的团圆。
【篇六:两岸一家亲】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
在我的家乡--平潭的对面,有一座美丽的宝岛,他们有着和我们一样的官方语言--普通话;他们有着和我们同样的历史和文化;他们和我们有着共同的祖先,它---就是风景优美的台湾。
听妈妈说,台湾有日月潭、阿里山等美景,还有高山族原住民,这些风土人情深深地吸引了我。当我们在海边遥望对岸的时候,常常会想,彼岸的亲人,你们好吗?
曾几何时,两岸人民融洽相处,自由往来,但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到现在台湾一直与祖国大陆分离。可是血脉相连的两岸同胞是任何力量也分割不了的一家人。
语文书中《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
还有1999年的9。21台湾大地震,受灾严重,牵动了全世界华人特别是大陆人民的心,人们纷纷捐钱捐物。而当5。12汶川地震发生时,台湾同胞也不遗余力地伸出救援之手。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68海里的海峡,它不过是一道门槛,一堵隔心墙。历史虽已远去,但那种根植于骨子里的深厚感情仍将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只要任何危急时刻,两岸同胞无不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两岸一家亲,中华心连心,两岸兄弟亲,十指连着心。”随着祖国的日渐昌盛,两岸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多,让我们共同祝愿,中国梦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