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胜似亲人——小木屋的温暖】
家里的电视里放着一部电视剧《知青家庭》。我问奶奶,“什么是知青呀?”奶奶说:“我当年就是一名知青……”
1975年的一个春天,在贵州的一个苗家小村子里,阿红(我奶奶)和其他女知青住在一间简陋的小木屋里面。她们的“邻居”是一位古怪的苗族老婆婆。明明快入夏了,却还用各种黑色头巾、粗布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一整天除了早上柱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出来晒一会儿太阳,其他时间都躲在她那间小木屋里。她没有亲人朋友,反倒是村里人都怕她几分。
阿红在知青里,年纪最小,体质也最弱,经常吃不饱饭。每当肚子饿得咕咕叫的时候,就特别想家,想吃到妈妈做的热腾腾饭菜。
这天,粮食又吃完了。大家又得饥一顿饱一顿挨饿了。这不能怪上面小气,因为那个时代,实在是太艰苦了。
夜里,阿红饿得睡不着,她悄悄溜出了小木屋,看到了旁边老婆婆家。
——完全没有经过大脑。阿红一步一步,缓缓地——尽管她知道这样是不对的。但不知怎么,她的双脚,带着她,进了老婆婆家。
阿红蹑手蹑脚地走进屋里,没有人,老婆婆应该是在里屋睡觉。阿红点亮煤油灯,看到屋里乱糟糟的,摆设都很陈旧,窗框上糊着一张旧年画,看落款时间还是几十年前的了。一堆没有洗的衣服摊在地上。
阿红打开橱柜,看见里面有一袋大米。她掏出随身带的瓢子,舀了一勺装进小布袋里,拎起刚想走——
她看见了那一堆衣服,看得真切——她的脚步越来越慢,最后停住,又走了回去,拿起盆,从水缸里舀了些水,洗起衣服来。
——她搓得多么仔细多么用力呀!不一会儿,汗珠从头上冒出来。她擦了把汗,继续使劲搓着。
洗呀洗呀,也不知过了多久,阿红一抬头,看到了一个身影——
呀!正是那位脾气古怪的老婆婆!阿红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心嘭嘭直跳……
老婆婆看看四周,目光在那袋大米上停了一会儿,又看了看阿红身边鼓鼓的小布袋,再看看那些衣服(有一件已经被挂在了晾衣架上),仿佛立刻就明白了什么——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一个和蔼的笑容。她温柔地搂住阿红的肩膀,说:“谢谢了,小姑娘。”
阿红没有回答,脸红了。用不安的眼光瞥着地上那袋大米。
“哦!孩子,饿坏了吧!这袋米送给你,以后饿了记得跟我说哦!”老婆婆说。
“谢谢,我……我知道了。”阿红的回答有些不自然。
启明星慢慢亮起来了,遥远的天边已经露出了鱼肚白,在一个地方,太阳正缓缓升起。哦!新的一天又要来了!阿红辞别了那位“性格古怪”的老婆婆,回自己的木屋去了。
天上的红霞,映衬着地上的小木屋,形成了一个朴素而又华丽的情景……
从那以后,阿红隔三差五来帮助老婆婆,老婆婆也对待自已的孙女一样,给阿红爱和温暖。直到阿红回城时,老婆婆还去相送。
现在再看电视上,总觉得有一个人,就是年轻时的奶奶。
“谢谢了,小姑娘。”仿佛,从电视机里传来了一个亲切的声音……
【篇二:胜似亲人】
在云南的一座大山里,有一个苗族村寨。那里绿树成荫,房子错落有致,风景美不胜收。
在苗族村寨里,有一个移民过来的汉族小姑娘,名叫小红,她的邻居是一位留守老人。这位老奶奶家里很穷,屋内的地板上都破了一个大洞,衣服、床单上布满了一块块补丁。
有一天,小红下午放学后来到老奶奶家,看见老奶奶正在睡觉,她的旁边堆了一大堆脏衣服。小红回家把书包一放,准备帮老奶奶洗衣服。为了不吵醒老奶奶,小红踮着脚悄悄地把洗衣锤、衣服放入木盆中,来到了河边。
石头上长着苔藓,很滑,小红险些摔倒。小红先用洗衣锤把衣服捶干净,再将衣服冲洗一遍,又把衣服拧了拧,放进木盆。当小红站起来时,突然摔倒了,她的衣服都湿透了。小红赶紧爬起来,端着木盆艰难地走了回去。
回到老奶奶家,小红吃力地把装有湿衣服的木盆放在地上。老奶奶被木盆的声音惊醒了,她起了床,戴好头巾走出了房间。看见小红后,老奶奶走上去搂住小红,摸着她的脸蛋说:“好孩子,谢谢你!”小红说:“没事,这是我应该做的。”
大山里,除了秀丽的风光,还有这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人间真情!
【篇三:胜似亲人】
有一位小姑娘叫晶莹。她住在苗族的村里,她是汉族人。村里大多数是苗族,其中有一位老奶奶,她的儿女都出去打工了,每年很少回家。
年迈的老奶奶,虽然手巧,不过干起粗活来并不方便。于是,晶莹每天放学回来都帮老奶奶干活。
以前晶莹还小,只能帮老奶奶洗洗碗,擦桌子。现在她会的可多了,说也说不尽。这不,她今天刚刚背着背篓,拿着木棍,走到河边洗衣服了。她先把衣服搓了搓,再把脏地方搓了搓,发出了“唰唰唰”的声音。又把衣服放在搓衣板上,开始洗床单。那个床单很脏,所以晶莹洗了好大一会儿才洗完。搓洗后又把它们浸泡在水里,又洗了一次。这一次比上次干净。小姑娘边洗边想:洗衣服真累呀!老奶奶年纪这么大了,肯定更累。可我年纪小呀,有的是力气。只见细细的汗珠渗满了她的额头,河水溅湿了晶莹的布鞋。
到了老奶奶家,晶莹把衣服都晾起来了。这时老奶奶来了,看着晾起来的衣服,眼睛也湿润了。于是她抬起手,用袖口擦了擦眼角,心想:多好的一个姑娘啊!老奶奶满是皱纹的脸紧紧贴着小姑娘的脸说:“孩子,总是让你忙着,我心里真过意不去,谢谢你!”小姑娘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抿着嘴巴,双手不自在地绞着围裙。
这真是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时时暖人心!
【篇四:胜似亲人】
从前有一座小村庄,住着汉族人和苗族人,村子里有一位八十多岁高龄的老奶奶,她的儿女都出城工作去了,老奶奶很孤独,生活也很艰苦。小琪一家是老奶奶的邻居,他们是汉族人,小琪的妈妈,经常帮助老奶奶做一些事情,小琪也想像妈妈一样可以帮助老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周末,小琪写完作业了就去帮助老奶奶。小琪去到老奶奶家,发现家里没有人,只看见一堆脏衣服在地上,小琪想:“帮助老奶奶的机会来了。”小琪拿起洗衣盆,把脏衣服放进了盆里,接着用水浸湿衣服,然后把洗衣粉放进去,用手使劲地揉,用棒槌不停地捶打衣服,洗呀洗,洗呀洗,洗得水里全是泡泡,看着这些五颜六色的泡泡,小琪里开心极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衣服终于洗完了。
小琪把衣服晾好,正要走回家的时候,突然老奶奶回来了,她看到小琪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老奶奶感动地抱住了小琪,说:“小姑娘,你帮我把衣服都洗干净了,我都不知道怎么来谢谢你。”小琪微笑着说:“老奶奶,帮助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是我应该的,您不用谢。”晚上,小琪还陪老奶奶聊天,让她不再感到孤独。
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时时暖人心,小琪帮助老奶奶的故事就是特别温暖人心的,她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篇五:胜似亲人作文】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每当我唱起这首歌,就会想起了一件事。
一个汉族小妹妹的家住在一个小村子里,那村庄大多数都是苗族人。村里有一个年过八旬的老奶奶,她的老伴已经去世了,只有一个女儿长期在外地工作,一年才回来几次。老奶奶生活很不方面,小妹妹就经常去她家帮助她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小妹妹放学回到家里,妈妈对她说:“女儿,你没事的时候,就去对面老奶奶家去,看看她有没有要帮忙做的事。”小女孩急忙发下书包就往老奶奶家里跑去。到了老奶奶家,可是她家的`门关着,老奶奶不知哪里去了。小妹妹推开门,发现有一个大盆子里面都是没洗的衣服,还有一床单。小妹妹二话没说,拿起一个空盆子到小河边打了一盆水,在把水倒进没洗的衣服盆子里,接着就拿起搓衣板、肥皂涂抹在衣服、床单上,然后把衣服放到搓衣板上来回搓,最后用清水冲洗了几遍,才再拧干水,晾晒在竹竿上。细细的汗珠渗满了她的额头,水花溅湿了她的布鞋。洗衣服真累啊!要是老奶奶自己洗这么多衣服的话,会更累!
老奶奶回来了,看到小妹妹帮自己洗完了衣服,还晾晒得这么整齐,真是感动极了。她一把把小妹妹搂在怀里,用手抚摸着小妹妹的脸蛋。小妹妹害羞地绞着身上的围裙。
看到这幅画面,让我感受到了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处处暖人心啊!
【篇六: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过年前几天,我和爸爸妈妈开车出去玩。遇到了一件事,让我至今难忘。
车外天气寒冷,车里开着空调,温暖如春。我们开车上了高架,忽然我发现前面应急车道停着一辆车,还有两位老人,一会儿车里一会儿车外地忙碌着,估计是一家人遇到了紧急情况,“我们停一下,看看他们是否需要帮助。”爸爸边说边打起双跳灯,把车慢慢靠边停下。
我们来到那辆车旁,发现一位男子仰面瘫坐在驾驶座上,苍白的脸上布满了虚汗,一位老妇人,帮他解开衣领,用左手轻轻托起他的头,右手拿着矿泉水瓶放在他的唇边,让他慢慢饮下,还用餐巾纸擦去他脸上的虚汗。“急救电话打了吗?”爸爸问满脸焦急的站在一旁的老先生。“电话已经打过了。”老先生话音未落,就从远处传来救护车的铃声。转眼间,车已来到眼前,医生急忙跳下车,向男子奔去为他诊断。这时,男子已经慢慢清醒过来了,医生为他诊断后确认只是过度疲劳,没什么太大问题。正当我们为这一家人的有惊无险松了一口气时,只见这对老夫妇安慰了男子几句,走向不远处停着的一辆车,驾车离开了。大家都感到十分诧异,不约而同地问:“你们不是一家人吗?”“我长时间开车,想尽早赶回老家,过度疲劳,突然感到很不舒服,幸亏这对老夫妇及时救助了我,他们姓什么叫什么我都不知道呢!”男子感激地说。周围的人也都被这意外的回答而深深地感动了。
在寒冷的冬天,却发生了这样一件温暖人心的事,这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这对老夫妇乐于助人的品质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