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家宴】
食前方丈,家宴至美。
天边还泛着一抹红,窗边却已腾起一片轻烟,袅袅之中,满是团聚的幸福。
外婆站在大灶前,一只炒锅盈握在手,一翻一炒,那菜肴便乖乖被抛起,又精准落入锅中,火苗向上蹭蹭窜着,映出外婆专注的神情,尽显“厨神”之姿。
在外婆的吩咐之下,我的工作是切菜,虽是件不算太难的任务,与外婆相比却依旧弗如远矣。静下心来,我小心翼翼的握住刀柄,对准冬笋的纹路,“咯嚓”一声,冬笋一分为二,刚想为自己小小的成功沾沾自喜,不料被外婆一把夺去了刀具:“这样切太慢啦,来,我教你。”说罢便握住我的手,让刀尖对准其中一条纹路,突然,手腕一发力,手起刀落,眼前便只剩下笋片翻飞了,像那快刀斩乱麻般,一只完整的竹笋,眨眼间成了一片片轻薄透亮的竹笋片了。惊诧之时,外婆早已把它们倒进锅里,和着热油烫过的肉片翻炒起来,不久,一道嗤嗤冒油的竹笋炒肉片便端上了桌。
窗外只剩下一片漆黑,家家户户亮起星星点点的灯,称着若隐若现的月光,撩人心弦。外婆常说,做宴席讲究五个字:质,色,香,味,器,缺一不可。“器”是外婆搬出的一口大砂锅,置于灶上。“质”是她命我提来的那只她特地从乡下带来的老母鸡,拔毛,破肚,切去头尾,再一碗清水配着枸杞,黄芪,当归等食材一齐倒入锅中,小火慢煮。“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做一方宴”我们家祖传的正是这竹笋土鸡汤。
火舌从灶口冒出来,外婆的影子贴上后墙,忽大忽小,斑驳摇曳。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屋里的温度重新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外婆撮起嘴,吹去锅盖上的蒸汽。揭开锅盖,如同揭开一个谜底。鸡汤怎么样了?锅里是那黄橙橙的还在不断上下翻涌的浓汤。用勺子捞去上层的鸡油,外婆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锅盖合上再合上时,她用毛巾环绕住锅与盖的缝隙,让蒸汽闷在锅里,但仍挡不住渗出异香。
窗外鞭炮声响起之时,鸡汤隆重上桌了,异香氤氲,嫩香腆润,这是浓浓的亲情,是家的味道!
看着一家人围着饭桌大快朵颐,外婆终于长舒一口气,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脸上的皱纹又深了一点,这是岁月磨出来的痕迹。
许多年后的家宴外婆是否还能做出美味的鸡汤?将来的日子里外婆的刀功是否还是这样雷厉?若是以前,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了”但现在看着外婆劳累的背影,我犹豫了。
鸡汤是祖传的,刀功也是祖传的,他们应当有人继承。要知道不论是批切削斩,还是煎炒烹炸,全靠代代传承,耳濡目染,才能制作出地方风味的菜肴啊!
【篇二:幸福的家宴】
“开饭了!开饭了!”这是妈妈在叫我吃饭的声音。
我赶紧跑到厨房,坐在我的位置上。
哇!好香呀!奶奶还在锅里盛菜,爷爷已经把饭端到饭桌上了。
一切准备好,我们开始吃饭了。
饭桌上,爷爷奶奶边吃饭边聊天,他们好像在聊今天发生的事。
我发现他们只吃蔬菜,却不吃鱼、虾之类的。
而我呢,特别喜欢吃虾,一个接着一个地剥,慢慢地整盘虾就到了我的肚子里去了。
可我的饭呢?还剩下一大碗。
妈妈在一旁唠叨着说:“你赶紧把饭吃完,不要老吃虾,要吃点蔬菜的。”
我“哦”了一声,低下头,大口大口地往嘴里塞饭。
我家吃饭最文静的就是妈妈了。
只见她轻轻地拿起碗筷,夹起一个菜放在嘴里,细嚼慢咽,我看她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
我也赶紧把剩下的饭吃完,省的妈妈一会儿又唠叨我。
一家人一起吃饭真幸福啊!
【篇三:家宴】
学习就象一根绳索,把我牢牢的锁住。语文补习班,数学补习班,英语补习班。补习班作业,学校作业,让我忙得不可开交,哪有时间放松啊!不过每个星期天的中午饭,那时既没有补习班,也没有作业,终于能幸福地吃上一顿了。
平时吃饭都是匆忙的,因为吃饭就要跑去学习,所以简单的吃几口,肚子不饿就好了。
但是星期日的中午饭可就不一样了,妈妈早早地来到厨房,为我们精心制作出午饭。过了一会儿,我闻到了我最爱的乳香扣猪蹄散发出来的香味,于是我跑到厨房一看,哇,乳香扣猪蹄的颜色可亮了。选用等级的五化肉油炸过,加入独家酱料腌制,丰富胶质使猪蹄口感Q嫩有嚼劲,咸中带甜,让人难以抗拒。看着口水就要流出来,我恨不得拿筷子吃上一口。
过了一会儿,菜上桌了我一看妈妈又做了松板猪排,豆瓣酱手撕排骨……其中石锅烤肉还滋滋响呢。我们全家开始吃饭了,我们一边吃一边聊,聊上学的趣事一场足球赛……我们轻轻地、美美地感受放松的时光。
啊,真好吃,那是爱的味道,妈妈的味道,放松的味道。
【篇四:家宴】
忙忙碌碌的一年转眼间就过去了,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按照我们的传统习俗,过年了,我们应该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一顿家宴迎接即将来临的新的一年。
在我眼里的家宴不必是山珍海味,满汉全席这种名贵的菜肴,即使是一道最平凡的菜,只要是外婆做的,也一定是一道好菜。
随着年夜饭的即将开席,负责掌厨的外婆烧的菜也快接近尾声了。只见外婆左手稳住锅子,右手拿着炒菜铲将锅里的青椒肉片上下翻动,不一会儿香喷喷的青椒肉片就烧好了。高压锅里的排骨冬笋汤热气腾腾,香气扑鼻。
最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条件变好了。一些原本饭馆里的特色菜也来到了我们的家宴上,比如这道“樱桃肉”就是其中之一,它是一块块红色的半肥半瘦的肉,一口咬上去,肥而不腻,使人忍不住想再咬一口,而且据说它对眼睛还有帮助呢!我忍不住去看外婆是如何烧这道佳肴的,只见外婆将买来的五花肉倒进冷水中下锅,捞出后用刀迅速切成许多均匀的小肉块,又将肉块随着八角,桂皮,老姜等去腥提味的调料下锅煸炒,接着小心翼翼的舀出许多油,加入料酒,冰糖,清水,甘蔗,等把它用糖色大火煮开后,转至小火再烧一个小时左右使他色泽红亮,肉质软糯最后大火收汁后起锅装盘。就这样一道美味完美收工了。
天渐渐地黑了下来,“备宴”也已经收尾了,随着最后一道樱桃肉摆上桌子,全家人都围在大圆桌旁,一边聊着家常,一边品尝着这一整桌子的佳肴。而我呢,更是夹、捞、舀全部用上,恨不得多生几只手。
新年马上来临,我希望天天都能和我的家人围坐一起,天天能吃到外婆烧的这么一大桌情浓意切的家宴。
【篇五:描写家宴的作文】
空气中似乎有“年味儿”:熏肉味,白菜味,带鱼味,葱花炝锅的味,蒸年糕味,刚写好的春联未干的墨汁味……种种味道弥漫在小区里,似乎刚下过一场雪,踩上去有咯吱咯吱的声音,过年的味道就从路边的薄薄的积雪里冒出来。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一顿家宴,煮饺子,做鱼,炖红烧肉,也少不了年糕,而鱼一定是有头有尾。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顿年夜饭,上海要吃蛋饺,广州要吃盆菜,湖南要吃腊味,北方是饺子,南方是汤圆,不同地方总有自己过年的方式,不同人家也会有自己的传统。年夜饭其实是团圆饭,一家人围坐,其乐融融,吃什么反而是次要的事,重要的是准备这顿饭的时光,对这顿饭的期待。一顿饭传承着中国人对于年的认识。年夜饭的准备工作需慢功细琢。早在一两周之前,家里人就开始构想菜谱,采购食材,分别包好给亲戚孩子的压岁钱。
鱼可以说是年夜饭的戏眼。
虽说四世同堂,但爷爷奶奶必一同出动,到菜场边看边议,直到两人同时相中买就。过年做鱼,不图味道就图个吉利,为了吉利,买的多是大的桂鱼,鲳鱼。爷爷腿脚不好,但为了买到最好的鱼,依旧乐此不疲。刮鳞、剖膛、清洗、刺口、下锅蒸,全由一个人完成。上菜之前切一小把青葱,抬手一洒,顿时更为鲜嫩饱满的鱼肉更添一份清香。家人端着新鲜出炉的清蒸桂鱼从外厅走到里厅,还未上桌,满屋已经弥漫着了自家独有的诱人鱼香。鱼已上桌,桌上的长辈伸出筷子夹出第一块鱼肉递给太奶奶,接着没过多久,鱼就马上被我们瓜分完毕了。
大张旗鼓地蒸炒烹炸做年夜饭,锅碗瓢盆“叮叮咣咣”的响声,与满屋的热气香气交融,过年的情境与滋味倍儿足。和着浓郁的的年味儿,孩子们穿着新衣,屋里屋外快活地吵吵闹闹,吃喝蹦跳,孩子们将冬天的气息,过年的气息,推向了高潮。大人们兴奋地说说笑笑,讨论着春节联欢晚会中的表演和过去一年的工作。到了点儿,耳边就会准时响起春节联欢晚会的主持声,我能开始记忆起春晚的年龄,比起家中的老人,我和春晚的相识实在是太短了,春节联欢晚会俨然也是我们家家宴的一部分,每年到了这个时间段,终会有一个频道怀旧着历年来的春节联欢晚会。比不上今天舞台的绚丽,也有很多我叫不上名字的老一辈艺术家,道具很简单,一张桌子一只话筒,他们一样带给观众爽朗的笑声,他们一样给我带来了震撼。爷爷奶奶满脸放光,笑容可掬,屋里屋外忙得更起劲了,腿脚比平常灵活轻巧多了。
四世同堂,人多,干活也快。
一阵忙活,两个圆桌上摆满了丰盛的佳肴。所有的牵挂和辛劳,在这一刻化为和暖的春水,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里。年过的就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平安和美啊。
【篇六:家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节是要下雨的,不是大雨,是毛细毛细的小雨,像蚕丝,随着风,一层一层飘下来。少年不识愁滋味,小孩子的我们哪晓得什么欲断魂,反而是欢天喜地的往山顶上爬,向竹林里钻,寻“雨后春笋”。
在老家,竹笋有“大年”和“小年”之分,大年时候,满山都是笋,大的,小的,细长的,矮胖的,嫩绿的,棕紫的,什么品种的都一齐冒了出来,小年时候,笋就少了,常要到竹林深处才能找到一两棵。大年,小年,一年隔一年,大年吃鲜笋,小年吃笋干,都各有风味。
清明是特殊的节日,饭前要祭祖,那是很要讲究的,先是宴席,这要讲究五个字:质、色、香、味、器,食材必需是当地传统的,“糯米子”“笋豆腐”都必不可少,祭祖的菜要是新鲜的,笋干是不可以出现的。酒,要有香,菜要有味,装盘的器具要印有吉祥的图案。
祭祖开始,一张方桌,一条边摆上两支蜡烛和三杯酒,三碗热饭,全家人站在桌边,先由长辈,就是爷爷,说一些请祖先保佑家人的话,再按辈份依次对祖先说出自已的愿望,奶奶这个时候会把一口没柄的铁锅放在地上,用打火机点燃一扎一扎的纸钱,火烧起来,纸钱由黄变红,再燃为灰色,风一吹,便飞向山野。
祭祖仪式结束后,我们就可以吃饭了,一大锅的笋豆腐,滋滋的腾着烟,一块块蒸肉,滴出点点油水……。,大家都迫不及待的落箸夹菜,爷爷和爸爸拿瓷壶热出两碗橙红的自酿酒,津津有味的讲着一年中的趣事,我和表姐嘴巴搀,要吃上好几块甜糯糯的糯米子,妈妈不让吃,太甜要蛀牙,我们便趁着锅里的冒出的白色热气,快速抓上一块,忙塞到嘴里……。
清明节过后,我们又要回上海了,下次吃到祭祖宴只能等到明年了,祭祖宴的滋味忘不掉,那么美,是浓浓亲情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