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孝道穿古今】
“孝”这一话题可谓在《论语》中占据了一席之位。孔子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
《论语》为政第二中提及的“无违”,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规定“无违”就是不要违背礼仪,时刻依照礼的规定来孝顺父母,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该如此。因为热爱自己的父母,死后还要常常祭祀纪念。这都是人之常情,不能违背。
时代不同了,但孝顺父母始终是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孝敬父母这条标准是永远不会过时的。需要我们思考的是,究竟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孝顺呢?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在这里强调了孝必须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敬重,是一种自觉的伦理意识和道德感情,而不仅仅在供养上,否则就是”华而不实“的孝。当下,许多自以为孝的人,实际上却把孝道完全形式化、浅薄化了。每个月寄点零花钱,就算完成任务了。只把孝当作受控于潜意识中的义务奉养而不被社会唾骂所产生的行为。当然,我们不仅为了履行义务,但也不是光做给别人看的,而是从内心发出的情感使然。有些人不仅不把父母放在心上,甚至把他们当做一种负担,却对自己的宠物呵护备至,常常挂在心上。这种行为,实际上早已背离了孝道,几乎与狗、马无异了。
做到了有发自内心的孝敬父母之后,其次便是主张情感和意志上的顺从了。我们要孝敬父母,也应该继承古人的优良传统,做到“不违”,不仅仅满足于让父母穿好吃好,还应该不违父母的意愿,在情感上尊重父母,跟父母交心。如果对父母而言,满足他们的心愿远比让他们吃饱穿暖更让他们开心,那么就尽量去实现他们的心愿吧,这也是孝,而且是真正的孝!这种在情感上的孝可能是今天最缺少的了。有些真正孝顺的人确实给了父母衣食无忧的生活,却给了父母另一种意义上的空巢感,即感情上的空虚。有时子女在外,忙于工作,对于父母也仅仅于下班时的嘘寒道暖。父母真正希望的是生活上的陪伴,生活中的点滴共鸣。一个笑脸、一声问候并不难,可我们的父母却常常求之若渴而不得!所以当代社会一个让父母体会到这样淳实的孝:有了儿女,他们便不再孤单;有了父母的牵挂,做儿女的会永远感到幸福!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便是圣人所说的孝子心情吧!
【篇二:行孝道,从身边小事做起】
中国有一句老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是各种美好品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孝顺,连老弱都不关爱,很难想象他也会热爱自己的祖国。学传统,行孝道,知感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目,但这些美好风尚正在慢慢远离。家家都有老,人人都会老,今日你不敬老,不行孝道,不知感恩,老了,谁来敬你、爱你?
一次在公车上,人很多,没有位子,我只好站着。我身边的座位上坐着一个大概十七八岁的男孩子。有一位老奶奶扶着那个座位,一路上车子走走停停,摇摇晃晃,老奶奶有些站不稳。突然,司机一个急刹车,老奶奶年迈,扶不稳,摔在男孩的身上。她有些吃力地爬起来,勉强站住了身子,气喘吁吁地说:“小伙子,对不起啊。”老奶奶满脸歉意。“哼,这么老一个人儿了,站不稳还来跟人家挤什么公交车!”男孩子小声嘀咕着,鄙夷地白了老奶奶一眼。
下了车,我深思,老奶奶明明就站不稳,给她让个座,有什么难的?很难想象,这个少年在家中能孝敬长辈。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如今这个美德跑哪儿去了。人,难道只为了自己享受,而不顾他人,大言不惭地将这一美德抛弃吗?老人们,为年青一代付出了多少,难道年青一代不应知感恩,敬老人吗?我心里五味杂陈……
天色很晚了,我满怀思绪回到家中,不经意看见了爸爸蹲在地上,头低垂,原来他在给年近古稀的爷爷洗脚。爷爷坐在椅子上,满脸洋溢着幸福。天气炎热,风扇在不停地转动着,爸爸却满头大汗,但他仍洗得那么认真。忽然我觉得,自己也应该做点什么。
我拿来毛巾给爸爸擦汗,爸爸微笑着夸我懂事了,爷爷笑呵呵的。这一点小小的举动,也能让长辈喜悦,那么,每天就这么小小的一件事,又会有多少人做过呢?我想,行孝道,应该从小事做起,这并不难。
学传统,行孝道,知感恩,从现在行动!
【篇三:读历史文化,品古今风韵——读《论语》有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一个个子曰当中串起来的是孔子儒家的经典学说,是流芳百世的为人处事之道。
自秦始皇时期,百家争鸣,到汉武帝推崇儒家学派,这期间的光阴岁月将儒家学说冲洗得愈发光彩照人。春秋时期,孔子开坛讲座,将儒学推入鼎盛,《论语》便在这无数次的锤炼之中如同蚌壳里的珍珠一般诞生。
《论语》全书一共二十篇,字字珠玑,围绕着一个“仁”字展开论述。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等方面,无一不渗透着“仁”在其中的深刻内涵。我想,这便是儒家吸引众多学子,拥有众多拥戴者的原因吧。
那么何为“仁”呢?孔子认为,“仁”是自身的一种品质,是君子不可缺的精神,而要称得上是仁德的人,更是在各个方面都要谨言慎行,匡正自己。像“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不器”等等,诸如此类的观点,只不过是千万品质中的九牛一毛。
现实生活中,我认为称得上君子的人几乎没有,因为君子已经相当于一个完美的存在,而人都是有瑕疵的,就像玉一样,没有人能说这块玉是绝品,只能说为精品,所以我们所谓的君子就像是反比例函数一样,只能无限靠近x,y轴,却永远也不会重合。但是难道永远不重合就干脆连靠都不靠了吗?显然不是的。开口向上和向下的二次函数代表了两个不一样的人生。开口向上明明知道永远延伸到不了尽头,但是却拼命的努力上进着,这应该就是我们的人生,开口向下的,却一味地堕落,所以最后连起点也够不到。
除去仁之外,孔子也尤为重视孝道。对父母。“父在”要“观其志”,“父没”要“观其行”,并且“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样就算是孝道了。全书中关于孝道从不同方面做了很多论述,在我看来,“孝”这个字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不简单。一个“子”上面加个“老”的上部分,构成“孝”,如果你认为“孝”就是每个月甩给父母几千块钱,美其名曰是报答父母,还不如说是在还债。而早在几万年前的孔子都知道,“事父母”要“能竭其力”也就是要用心,竭尽自己的力量。这正是我们千千万万的子女们缺少的。
《论语》是千年精华的荟萃,它就像天上的太阳,在很久以前就指引照亮着人们,千百年后依然光辉闪耀,不曾被岁月所尘封。
【篇四:孝道来不及等待】
“孝”字当头,长辈在上,子女在下,支撑着老一辈人。小时侯,父母保护着我们,将我们视为珍宝;长大后,我们是父母的臂膀和依靠,不可分离。我们已不是懵懵懂懂的孩子,自然明白“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
或许,有人会认为尽孝很简单,无非就是帮父母做些家务,或是陪父母说说心里话,或是外出工作或学习的孩子能够常回家看看。确实如此,很小的一件事,就可以尽孝,就可以让父母开心一整天,或是一辈子。
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十几年的养育,其中的辛苦又有谁能够体会呢?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父母就被注定要为子女操劳一生,他们的爱,溢于言表。于我们,父母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唯恐自己的孩子受到丁点伤害。曾有多少次,他们因想让子女过得更好而累得腰酸背痛,咬紧牙关往死里扛;曾有多少次,他们干完活回家,灰头土脸,最想见到的不是一盆温热的洗澡水,而是孩子们充满欢乐的笑脸。面对父母亲们那憔悴的面容以及头上的些许白发,我们有没有自责过?有没有扪心自问过?
曾几何时,无知的我们是否与父母吵过架?是否曾因为父母的几句唠叨话而不耐烦?是否对于父母的叮嘱,总是一个耳朵里进,一个耳朵出?
如今,父母已将我们养大成人,知识的增多让我们知晓了父母的艰辛。我们明白,只有用现在拼搏的汗水才能灌溉出以后的幸福家园。不过,我们又何曾想过,等我们长大后,把所有的事都安排的妥妥当当时,我们的父母也在慢慢变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我们还可以有几十年的时间用来奋斗,可是父母是否还有几十年的时光来享受呢?等到一切都来不及时,即便是我们有再多的孝心,又有何用呢?
我们的父母,很平凡,但平凡中有大爱。他们的谆谆教诲,是子女最珍贵的财富。他们或许没有丰富的知识,也没有非凡的成就,但他们拥有一颗最爱我们的心。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父母之恩,我们却无以为报,因为这爱,太过沉重。
或许,父母从未想要从我们这索取些什么,但我们就这样让他们多年的汗水付诸东流吗?当然不能。不管我们做错了什么,父母都会原谅我们,可孝悌之心是不可丢的。我们要珍惜和父母生活的每一天,在他们的有生之年给他们最美好的回忆。
【篇五:孝道】
今天老师让我们看了一幅图画。这图画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图画上一年过花甲的农民,坐在一个竹椅上,他的面前是一个年轻人光着膀子给他洗脚,看得出那个年轻人就是他的儿子。他的儿子身上出了很多汗,那个老人拿着扇子给年他儿子扇扇子。年轻人的后面有一个小孩子在拿着毛巾给年轻人擦汗,这个小孩子应该就是年轻人的儿子。这是明显的祖孙三代互相关爱的真实情景,表现出了小孝老、老爱小的一个场面。
老师给我们讲,这个图画的题目是《中国梦,孝先行》,中国人都知道孝是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俗讲就是晚辈对长辈的关爱和帮助。这幅图画表现出的也可以说成是孝道的传递。
我看着这幅图画一家人很和气,感觉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很温暖。从这幅图画我明白了中国传统的孝道要代代传下去,孝道是不能丢的。
我认为孝道就是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的一个方面。
【篇六:孝道在我家】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的事例比比皆是,或是父母干完活回家送上的一杯热茶;或是父母累的时候我们一句安慰的话;或是父母晚上回家后我们端上的洗脚水。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长大,为了我们无怨无悔地付出,对我们却没有任何的奢求。古人云:“父母之恩大于天!”因此,我们必须尽“孝道”,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妈妈经常教育我要尊敬长辈,对长辈要有孝心。她不仅这么教育我,也是这么做的,她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好媳妇。由于爸爸常年在国外工作,照顾爷爷奶奶都落在妈妈身上。一次奶奶住院,妈妈整整守在医院半个多月,有许多人对我奶奶说:“你这个女儿真孝顺!”当奶奶告诉是媳妇的时候,他们竟然都不相信。妈妈为了陪我读书住到镇上,可她只要有空,就会带我一起去看望爷爷奶奶。一到那里,她就没得说了,陪爷爷奶奶聊天、烧饭、炒菜……
每到天冷的时候,她的手就会裂开几道口子,有时还会溢出血丝。每次大家吃完饭,她都忙碌一阵子。她那双手,浸泡在冰凉的水里,会像针扎一般疼,她从来不说,但我知道,这种疼痛对于她而言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在她心里永远刻着一个“孝”字。
有一天,妈妈说她很难受,午饭也不想吃。我倒了一杯开水给她端去,走到床前,递给开水让她喝。她有气无力地吞着水,那个样子可真让我心疼。我一摸她额头,好烫啊!我用温度计一量,居然高烧三十九度五,这么高!太吓人了。我急忙跑出家门,给妈妈去买退烧药。不一会儿,我就买回药让她吃了。到了晚上妈妈高烧还是没退,我心里暗暗祈祷,盼望她明天有所好转。到了第二天,我早早就醒了,摸摸妈妈的额头,发现她一个晚上过去还是老样子,持续高烧。我便把妈妈送进医院,医生检查说是扁导体溃烂,需要住院治疗。办完住院手续,挂上点滴,我对妈妈说要不要告诉爷爷奶奶,她说,千万别告诉他们,不要让老人家担心。
后来爷爷给我们送蔬菜来,才知道妈妈住院,他立即赶到医院看望妈妈,爷爷说把我带去老家住。可是,我坚持要留在医院守着妈妈,爷爷拿我没办法……
是啊,孝道一直伴随着我成长,它是一种亲情,是一种爱,是家庭和谐的音符。古语说得好:“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情”,更何况我们是有血有肉的人啊。所以,让孝心永存!让我们懂得感恩,懂得孝敬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