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高中作文 高二作文 理性看待排行榜
理性看待排行榜
发布时间: 2025-08-04 15:25
阅读:

【篇一:理性看待排行榜】

近年来,各种类型的排行榜层出不穷,似乎在每个领域,都应该分个高下来。

我想,我们应该理性地分析这种现象,既不能过分夸大其好处,也不应该过分贬低它,以偏概全。

首先,排行榜的出现也是能对人起勉励作用的。人看到比自己厉害的人,总会升起一种动力,使他不断奋发向上。如果马云看到“胡润百富榜”,他肯定生出超越之心,又带领阿里巴巴不断创造佳绩,从而带动了整个中国的经济增长。看吧,在一定程度上,排行榜也是有用的。

但我想,排行榜也能起到消极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说,排行榜可能不是催人向上的,有可能它将导致在某些领域的恶性竞争,商人本就是为自己的商业利益着想,被这么一激,难保他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

况且,我认为有些排行榜根本是不需要的。它们的出现本就是为了博眼球,无聊至极。如幸福排行榜,难道一个人是不是幸福要靠排行榜来体现?幸不幸福,只有自己才知道,何须外人评论,去衡量自己是否幸福,简直可笑!还有些娱乐方面的排行榜巴,很多都不是权威的。每个粉丝当然都认为自己的偶像最好,经各大网站评选出来的排行榜,恐怕缺乏公正性。既然不公正,那一开始就没有评选的必要了。那些所谓的排行榜也只能满足一部分人的意淫罢了。

像我说的,不是每个领域都该分个高下。这又不是个胜者为王的时代,排行第几根本无关紧要。有些排行一出,反而伤透人心。

依我看来,在有些必要的领域可以适当的保留排行榜,也算是给大家做为一个参考和风向标。但有些领域的排行榜真的得撤了,既没营养又无价值的东西放着干什么,只能来证明自己的无聊罢了。

是的,我们要用辩证的角度看问题,理性分析排行榜的泛滥到底是好是坏,过度与缺乏都是不好的现象。这应该就是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吧。做人也是这样。

【篇二:工具理性之拷问】

计算机、人工智能、数字时代……这些时代的关键词如今大有“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大趋势。曾听闻作家李敖从不看电视、以保有独立精神的保守抗拒,但凡人没有这种极端的操守,全人类都被卷入的思考方式还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工具理性”。

工具理性,它能带给人类什么?工具、手段,毋庸置疑,也即是通常所谓“有用”。人们不怕工具,因为工具出自我们手中;我们有绝对的掌控,至少绝大多数人都如是认为。千禧之际的多利羊后,世上可有数十亿分之一的人类血脉是源于“克隆”?诚如高科技的苹果的总裁库克,也大敢宣称“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

人坚信自己对工具的专制,却往往忽视反作用力——工具对人思维的异化,即库克最担心的“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卡夫卡百年前预言的“异化”,即将在计算机时代被赋予新的意义——工具理性超越“手段”,成为“信仰”。“人性本善”的孟子对人的秉性有充分信心:人有“仁、义、礼、智”四端。可当今的信仰危机、精神迷茫不得不令人拷问那个现代的梅菲斯特——工具理性,你将把人性引向何方?你将三观、品德置之何方?

此时,工具理性具有的程式化本质将愈加呈现。当机械唯物主义这样的思潮愈加主流,我们渐渐发现,工具所代表的科学,竟与宗教同化了。当认识论陷入程序的泥淖,当代人的精神开始愈加极端化。于是一本当代小说写道:大约2025年的未来社会,一位痛苦的清醒者在密闭压抑的房间中,用两只喇叭同时不断播放贝多芬的《“锤子钢琴”奏鸣曲》第四乐章和《大赋格》,都是极为艰涩不悦耳的富含对位交织的曲子,象征着可怕的错乱……

工具理性,你能给人类一条出路吗?

不必再拷问了,先人已帮我们回答之。上述的贝多芬作品,错乱下却是螺旋上升般超脱至崇高艺术境界;对理性深入思考的康德,在其体系的最后亦以《判断力批判》将出路引向美学文化。可见最好的出路之一便是以文化人,不为物使,从而破除计算机式思考的执拗。手段不是世界的全部,而更如黑格尔所主张的,万物皆有能动性,某种情况下,自由的出路恰是反现实中物。毕竟,人是有权且有能力合理运用他们的理性思考的。

请相信人类的思想,它们会以美学、文化的方式平衡好精神自由与工具理性——这一对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既非专制又非异化地在这个计算机时代处世。

【篇三:理性与感性】

理性与感性,往往是相对而言的。在我们每个人性格当中,都具有理性与感性,理性居多,那么他就可能是一个比较理智的人;感性居多,那么他就可能是一个过于看重情感的人。我并不评判究竟是理性好还是感性好,但是在生活中我们要合理的把握二者。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一些鲁莽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往往都会说“你太冲动了”,这就是理性暂失的表现,这个时候往往感性占据了高端,我们可能会凭借一些自己的情感去做出一些我们自以为是正确的事情。比如我们常常所说的“抵制日货”,尤其是在钓鱼岛事件之后,很多所谓的“爱国群众”走上街头,打砸日系汽车,甚至打伤车主。请问这种抵制对日本来讲有何危害?我们伤害的是我们自己的同胞,损害的是我们自己的财产,这种看似是爱国的行为其实就是一时的冲动。

阿伯拉德曾经说过:“火气甚大,容易引起愤怒的烦扰,是一种恶习而使心灵向着那不正当的事情,那是一时冲动而没有理性的行为。”所以说,我们在生活中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万万不可失去了理智。那么感性的认识是不是就没有用了呢?当然不是,感性使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第一认识,世界的美都需要我们去用心灵感知,如果没有感性,那我们的心灵便会变得枯燥乏味。

总而言之,把握好二者的关系,方能拥有一个美好的生活。

【篇四:做一只理性的“小猫”】

世间万物,只要你用心去看、去想,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比如我们课文中学过的一则漫画,就让我们从小猫照哈哈镜这件事中得到了启示。从前,有一只可爱的小猫,来到哈哈镜前照镜子。它先走到了凸镜前面,发现自己威武庞大,它心想:“哇,我这么强壮,肯定连狮子都能打败!”不由得手舞足蹈、大摇大摆起来,心里得意极了。可等它来到凹镜面前时,看到瘦弱的自己,它马上泄了气,心想:“天,我现在连老鼠也打不过了。”它马上变得垂头丧气,心里沮丧极了。

看完这则漫画,我得到了启示:小猫在自己的身影被放大时,就自信满满,得意忘形;而在自己的身影被缩小时,就悲观失落。这说明一个问题,小猫没有真实地评价自己,不能正确面对“好”和“坏”,老是被镜子而左右。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自己,考试时,考100分就十分骄傲自满,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而考得不好时,就十分自卑,干什么的劲头也没了,再比如,自己被夸奖时就飘飘然了,而被批评时就很沮丧,用妈妈的话说,我一点都不理性。这种表现的我,可能也像站在了哈哈镜前的小猫,不能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吧。

我相信,只要我努力,就会变成另外一只小猫,不管照什么哈哈镜,都不会失去自我!你说我行吗?

【篇五:理性看待“碎片化”】

可能你对“碎片化”三个陌生的字眼不甚了解,可是,你一定过着某种“碎片化”的生活。早晨起床,打开微信朋友圈,不厌其烦地地浏览朋友们的家长里短、心路感想;然后你边吃早餐边刷着新闻头条,当然会选你喜闻乐见的读,吸引你的是小编超强的“标题写作能力”;上班开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各抒己见,却很难整合成一个最终结论;下班后,逛商场看到醒目的“半价”标语,进店一看,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上例子,为“碎片化”下一个定义,那就是完整的东西被分为一块一块的碎片。这个大家族囊括了碎片化阅读、碎片化购物、碎片化社交方方面面。我们不一定愿意花时间接受完整的某个东西,但却因局部而产生巨大神经冲动。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诟病“碎片化生活”,我认为它的确有许多问题。由于长期接受片段信息,少了系统整合这一个重要过程,我们变得越来越懒惰,就像学生做了很多题,但没有能够总结出普遍性的答题规律来。这样的结果便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信息,不去“过脑子”,导致知识是支离破碎的。比如写作就是最典型的。议论文写作如果缺少一些必要的引用,文章不够有力度。尽管我们看的不少,走的不少,但真正要露一手时却发现无材可取,因为我们没有主动思考,没有化作自己的东西。但是就算我们想出来一句应景的名言,又何曾查阅过出处,思考过真正含义?断章取义的现象在新闻里也不少,比如前段时间福建失踪女教师,在日本写下的日记,就几番被媒体曲解,只因几句奇奇怪怪的句子。

信息的不完整、思考的被动性,正在消耗我们的思考深度和力度。

但是,它是否有可取之处呢?朱光潜曾在《只言片语妙天下》中写道:随感录主要是供咀嚼的书,虽是零篇短简,他们是长久涵养的结晶。他提到,长篇大论若是一口气看下去,不免腻味,但若读者能够优游涵泳,吸收一些精华也是可取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年代,多数时候,时间不允许我们在一个问题上钻得过深过久,系统性的学习在我们成年以后,是很难做到的。此时我们就需要碎片化地吸收知识,在互联网的海洋中逐渐学会筛选有用信息。这基本上不需要太多意志力,所以不累,还挺有意思的其实。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信息大爆炸的年代,我们接受新知识的渠道多了,但不意味我们将更聪明。我们可能患上松鼠症,不断积攒松果可始终吃不饱。因此,请理性对待碎片化生活吧!可以用它来放松身心、长长见识,但对于正经的学习,也是为了防止患上阿尔茨海默,还请避而远之。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