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读《辛弃疾传》有感】
展望中华大地,回顾华夏历史,以武起事,而终以文为业,或仅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以武起事
辛弃疾自幼习武,又受祖父思想影响。虽处金地,终为宋民,勤习练武,收复失地。
南宋不图霸业,苟安一隅,更为暂时安宁,无奈对金俯首贴耳,年年贡财不断。
少年辛弃疾,愤至狗肉官人,仇恨金敌,不屈反抗,一面丹心。
绍兴二十一年,金人小吏巡查,至辛府,扬言至此要辛弃疾祖父以大宴招待。无法!有苦对谁言?只得以酒肉大宴换得一时平静。但或许只有他看不惯而又敢表达这一切,心中忧愤顿起,愤然抽剑起身,至吏前,直言以剑助兴。不待吏悟,挥剑而起。
身姿矫健,快似雷霆,刀光剑影中,挥剑直至吏前。酒杯倾倒,碟盘落地,厌恶一哼,拱手退下。
绍兴三十一年,辛弃疾乃“隆中诸葛”,五月渡泸,一骑平冈,以才能与胆识,开始结团为盟,戎马抗金。
后与耿京义军合并,任书记长,掌管印信。其手下一僧义端,将印信偷走,辛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三日,终提回一人头。为光复大业,说服耿京南归,亲自南下联络,不料几日之内,部下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以文为业
观至此,人们或许会觉得辛弃疾会征战一生罢,或至战亡,或至南归而息,这或许也是他想要的吧?但世上之事并非心想事成,待其南归,立刻失去了手中的钢刀利剑,仅剩赣东北舍中一枝羊毫软笔。从此,再无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仅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与无奈的自嘲。
细品宋词,或只能以“辛”一词形容。艰辛、酸辛、悲辛,辛辣五内俱焚。世上好事之多,为何总轮不到他呢?他要不是被闲置就是被走马灯似调动。一一七九年,由鄂至湘同僚心情难平,辛弃疾便作词感叹,作《摸鱼儿》。而他的伤痛又有几人能感触到?宋孝宗看后不悦,但其只能以政化词,以武化词,以悲化词,以心化词罢。虽已离政多载,但依旧深切关心国事,评论正邪,抒发忧愤。
只得到赣东北修舍,独自咀嚼寂寞。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他的金戈之声,“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是他的悲愤之叹,登危楼,临江水,望长江,拍栏杆,只得热泪盈眶。
拍栏杆,以笔为剑,登楼呼喊,欲向宋发声。以心抚世,又是心力皆具无资格。
金瓯断,月未圆,山河缺,心不安。虽紧握宝剑,却无力而为,终是含恨出生,含恨离世。
【篇二:对话辛弃疾】
有谁能懂得你这位游子实际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我知道你的词并不是用墨书写成的,而是用刀剑沾着你的血与泪涂抹而成的。建康赏心亭,你拍遍所有的栏杆,只恨刀剑不在手,战场不在旁,只能发出一声声空有热情却无人响应的呼喊。
你本可以安于自己的职位,安享晚年,可你总是不愿意这样苟且的活着,纵使被国家闲置,你内心对于祖国的热情却从未退减,你那颗爱国的炽热的赤子之心,总在不停的跳动,激起你一身报国热血。你不惧在刀尖上滚过,你不在乎于千人之中取上将首级,你不怕战场金戈铁马生死只在一念之间,可是你心心念念的朝廷,你愿意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朝廷连这样无人敢做,也无人能做的事也不愿派遣给你,你内心的痛楚,又有谁能体会呢?
你总说,堂堂九尺男儿,就该保家卫国战死沙场,你从小就使枪舞剑,只为报效国家,你没有别的心愿,只是心痛于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你若上了战场,说不定又是一个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岳飞。只是可惜,你从未有过机会,你对国家民族的那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从未冷却,而你那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却无处用。
你明明有一身报国志,却阴差阳错以词而闻名,不同于那些风花雪月和无病呻吟,你的词总是不忘国家,不忘民族,不忘大义。从爱国将士到爱国词人,你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是的辛字含义,纵然一生不能上战场厮杀,你也不后悔,你也愿意为守护疆土奉献自己一生的热情与精力。我无法想象你内心走过怎样艰辛的历程,做一个笔与剑并用的人,你用鲜血染红了刀,蘸满了笔,在中华大地上书写你心酸却传奇的一生。
想到一句话“阳光总在风雨后”,我曾经对这句话深信不疑,但你的出现,我对你逐渐深入的了解让我对这句话的信任产生了裂纹,为何你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无人感动,为何你兢兢业业,力求做到最好的表现无人赏识,为何…对于你,我有太多太多的疑问,你是被上帝遗忘的那个人,你的默默耕耘却从来没有收获过。不过我相信,你的才华虽不被当代人理解,你的名字却会永远刻在我们的心中,你是永恒的英雄——辛弃疾。
【篇三:辛弃疾的凝望】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铁马冰河,纵横驰奔,是你终生的渴求,怎奈岁月不待,国都南迁。你不再有机会驾迅如的卢之骐骥,听声如霹雳之弦惊。江南水乡,怎适合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你只好把半生感慨托付深深的凝望。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你凝望,望里是深深的恨。挑灯看剑,寒光乍现,吹角连营的画面在你梦境中浮现。沙场点兵,铁马冰河,击退侵袭,收复失地,你渴望勒功燕然。但是,梦终归是梦,它太脆弱,脆弱到碰到斑斑鬓角便会破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壮心不已,终已无用武之地。你的心太大啦,大的装得下天下,难怪你心头恨难销。金军大军南下,铁骑踏破万里河山。你恨,恨国家破碎残离,恨当局者迷,恨奸佞当道,最恨的还是自己,早生华发。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你凝望,望里是切切的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黄沙滚滚,战斗频仍。但无数山石障碍却阻挡着你!看一眼竟已成奢望。长安故都早已沦陷,汴梁城也已成了金人的地盘,偏居一隅,举目四望,半壁江山已然左衽!眼前江水滔滔,青春伴着白发对斑斑鬓角的占领而宣告灭亡,与江流俱东。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当江水带走了你青春最后一片碎片,只有不甘死去的理想还牢牢抓住你的心房。
这样一来,你真的是孑然一身了。是啊,你连青春都没有了,谈何理想?谈何报国?只有郁孤台上,郁愁打湿的凝望的双眼;郁孤台下,孤独东去的浩浩江水和着行人苦涩的泪。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你凝望,望里是沉沉的叹。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声势如虎;回首当下,仓皇北顾,风雨飘摇,大道不行,报国无门。四十三年,几回回心里,梦里,披坚执锐,拍刀跃马,在烽火扬州路。唉,你多希望如刘裕一样率军北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不堪啊,佛狸祠下,神鸦社鼓,热闹景象。耻痛不再,欢庆有余!既然无人能为天下而忧,就让你出一把力吧,但是,甚至无人问你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北方,战火烧红了半边天。
郁孤台上,北固亭下,泪水封住凝望,打湿了半边衣衫。
辛弃疾集全部一心于其凝望之中。这凝望之中忧天下之忧,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不正是中华文化千百年脉搏中最精彩的一个音符么?
它是岳武穆长刀尖上的寒光,恨欲狂,不能雪靖康耻,灭臣子恨。朱仙镇下,十二道金牌永远扼杀了一个忠臣精忠报国的梦想,泪洒在望的东京汴梁。它是袁崇焕被凌迟时流下的鲜血,难思量,不能阻挡清军南下。让努尔哈赤命丧城下的他,如何也想不到,他未能死在报销国家的疆场,却被昏君的刀割断愁肠。
郁孤台已颓,北固亭已废,但辛弃疾凝望中的豪情却与大江同在,流过万山曲折,百年沧桑,滋养着我的,我们的,中华民族的心田。
【篇四:致辛弃疾先生的一封信】
尊敬的辛弃疾先生:
您好!很荣幸能给您写这封信。
您,有着无限的时代恨、家国愁。
一曲《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您站在送别路上,鹧鸪凄叫,子规悲啼,您不禁涕泪满面。悲呀!苦呀!堂弟茂嘉的身影渐行渐远,消失在崇山峻岭中,南归宗室本为北伐抗金,结果却被贬到了广西。人间别恨入骨,家国离亡悲入心!
您,有着无数壮志成灰的悲愤和英雄老却的叹息。
一曲《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明明是病后虚弱所说的平常话,却无端透出了沉郁悲壮!您闲躺鹅湖畔,病怏怏赏盛夏之景;骄阳似火,红荷满湖,白鹭静默,却也是愁。您呀,有着极其远大的抱负,您是一代“上马能打战,下马能作诗”的翩翩儒将,此时,却无可奈何。您累了,倦了,不知如今衰损了多少精力,只是懒得上楼梯。懒上楼梯,饱含一声叹息,饱含无数壮志成灰的悲愤和英雄老却的叹息。
您,以天下为己任,有无尽爱国情怀。
一曲《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您站在郁孤台上,看赣江水浪滔滔,汹涌澎湃,不禁疑惑,此中有多少百姓的眼泪?您自然记得,当年金兵南侵,隆佑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金兵追至造口,一路大肆劫掠、屠杀,滔滔赣州水,是百姓的血泪流成。痛啊!恨啊!可怜天下苍生,愿自己挣脱羁绊,冲破封印而不甘于一隅啊,做梦都想重上战场啊!
一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死后名。”道尽多少期盼与欺诈。您爱这国,爱这民,恨这敌,太深切,我只能望其项背。
一曲曲绝唱,将您的抱负唱响;一首首词篇,让您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永存!南宋已灭亡,可您的精神不曾灭亡!
【篇五:穿越,只为见辛弃疾一面】
欣赏辛弃疾《清平乐》一词时,我不禁被这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陶醉了,我真想穿越到宋代去感受江南独特的美景。
于是,我驾驶着一辆时光机一路狂奔。真是天助我也,恰巧遇到我最崇拜的人——辛弃疾。
我连忙走上前去:“辛弃疾伯伯,您在干什么呀?”
“我在欣赏这里的景色呢,”他说,“怎么样,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好啊!”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我俩疾步向前,只见——
几间低矮的茅草屋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屋旁的小柳树在微风中轻轻飘拂,不时传来鸟儿叽叽喳喳的歌声,屋前一条绿油油的甬路通向岸边,小溪水叮叮咚咚,波光粼粼,……
“咦,什么声音?”我问。
“是一位老爷子和一位老婆婆喝醉了酒,用柔媚的南方口音互相问好呢,”辛弃疾说。
“喔,原来是这样。”辛弃疾看着我,微笑着点了点头。
只见他用手向远处一指,只见有个强壮的小伙子在锄草,他锄得真起劲啊,不时用手巾擦拭头上的汗珠。再走近一些,又见一位少年在熟练地编制鸡笼,那竹篾在他手中弯来弯去,乘巧得很呢。
“咦,那个小孩是谁?怎么还光着屁股?”“哦,他正在剥没熟的莲蓬。”听到有人说话,他回过身子,对我笑笑,把莲子递给我,我笑着说:“还是留给你自己吃吧,谢谢!”小男孩站起身,边跑边喊:“二哥,给你送莲子来了,大哥……爸,妈……”
这家人生活的真幸福啊!“辛伯伯,您的《清平乐》真是太美了!”“你怎么知道?我正准备以此为内容写一首《清平乐》呢。”我一时语塞,连忙趁他回头之际,踏上时光机又穿越了回来。
今天,我真是高兴,不仅见到了伟大词人辛弃疾,更亲眼目睹了江南美景和他们的幸福生活!真是幸运至极!
【篇六:关于辛弃疾的作文】
“请大家翻到书本第45页,今天我们学习宋元的都市与文化,同学们做好课前预习,时间两分钟。”我翻开书,开始预习。预习到一半的时候,我突然看到一尊手握宝剑,威风凛凛的将领塑像,这是谁呢?
老师开始了讲课。“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个人。”PPT上马上放映出一张威武不屈的脸,跟我看到的一模一样。“这是南宋抗金将领,也是伟大的词人——辛弃疾。”原来如此,我仔细端详着他的脸,他眉宇之间那种坚毅精神让我不禁啧啧称赞。
“那一年,辛弃疾出生于金国,但逐渐长大的他,知道了自己的民族。于是,他毅然南下投奔宋朝,开始抗金斗争。他在南宋朝廷任职,在与金军作战时也立下了不小的战功。”这使我对辛弃疾有了新的了解,我本认为他只是一个词人,没想到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抗金将领!我在心中给他竖起了大拇指!
“可是,因为种种原因,他被朝廷中的小人诬陷,罢了官,无法从事抗金事业。他异常悲愤,虽隐居山林,但仍有一腔爱国热情。于是,这才让今天著名的《稼轩长短句》流传于世。”
这时,我仿佛看到了辛弃疾眼中报国无门的悲壮,也让我了解了当时政治的腐败之极,更让我为当今强大的中国而自豪。
辛弃疾斗争失败了。为什么?因为他的思想是忠君爱国,最后反被君主背叛,导致报国无门,但他的抗争精神与勇于献身的爱国情怀,影响着一代代人。
几个世纪后,辛弃疾精神终于得到了传承。在中国领土被列强瓜分的时候,在民族危机来临的时候,在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有一个人挺身而出用他的思想拯救了中华民族,并在1949年成立了新中国。他,就是伟大的毛主席。为什么他能成功?因为他的思想没有受封建社会的影响,不仅是为了爱国,而且还为了人民。就这样,他收获许多的民心,才让五星红旗永远飘扬。
今天的我们,也需要让辛弃疾精神传承下去。我们要努力地学习,坚强地走下去,做一个中国的好公民,成为国家的栋梁。
望着辛弃疾的脸,上面不仅写满了悲愤与报国无门的忧伤,但更突出的是他坚忍的品格与浓烈的爱国情。想着想着,我不禁吟诵起了他的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