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浅读庄子】
还记得,在学校里上完《庄子·逍遥游》一课之后,老师还曾笑言劝告大家都不要去读《庄子》,看傻了明年的高考可就毁了。可我却还是被这个异想天开的小老头儿给偷偷迷住了。
只是,读的却不是《庄子》,而是庄子。
庄子就是一本书,一本让我读不懂却又爱不释手的书。
庄子的翅膀
庄子的心里,装着一对翅膀,只要他想,随时都可以飞翔。飞翔,是为了自由。庄子的心,便是自由。正是因了这颗自由的心,坐在濮水边的庄子,面对持高官俸禄而来的楚国使者,淡然地将长竿一挥:“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宰相之位就这么随随便便地被他扔到了汨汨流过的濮水里。
濮水荡漾,倒映出安然自若的庄子,倒映出面面相觑的使者。庄子起身,掸了掸身上的灰尘,张开翅膀,扬长而去。
庄子的翅膀带着他成功逃离了权势的枷锁。庄子也许会在心里想:怎么可能会有傻瓜会情愿投入那污浊之中!然而时至今日,每每听到诸如“某地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又创新高”之类的新闻时,我总不禁想起那个千百年前淡然离去的身影。自古以来并不缺乏厌恶官场的人,可是丝毫不为权利所诱的,却寥寥无几。唯有庄子,不曾被那浊物沾染一丝一毫,始终保持一颗善鉴万类的赤子之心,带着那双翅膀,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
可是那翅膀,终究只是长在心上的,所以生活中的庄子,依然要受重力约束。庄子的境界,便是在这有形的拘束中活得超然物外,让思想如脱缰之马,任意来去,抛开一切俗念,摆脱尘世林林总总的牵绊,追求绝对的自由。庄子就是这样带着他的翅膀飞翔。
无己逍遥,无名大智。
庄子的草帽
庄子有一顶草帽,一顶被后人刻意忽略掉的草帽。那是一顶宽边的,由蒲草编织而成的草帽,青草的颜色,凑近了去嗅它,还可以嗅出类似镰刀上的青草汁的味道。这样一顶草帽,有点滑稽,不像是一个圣哲身上该有的东西。然而这才是真正的庄子,他的幽默与诙谐,他奇妙的想象,全部幻化成了这顶奇异的蒲草帽。
庄子顶着蒲草帽,蒲草帽顶着毒辣辣的太阳,和惠子上路了。他们路过濠水的桥,庄子摸着粗糙的帽檐望着水底游来游去的鱼儿下了结论:这是一群很快乐的鱼。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一句话噎了回去: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有些近乎于小孩子的强词夺理,庄子却偏偏要说得理直气壮,让人啼笑皆非。在庄子想来:我觉得那鱼是快乐的,那就足够了。为什么硬要问出个究竟来呢?这不是自寻烦恼么?
戴着蒲草帽的时候,庄子脑子里总有数不清的想法往外冒。于是他就把它们编成一个又一个故事,为了能在故事里堂而皇之地消遣别人,庄子发话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你说她是美女,我看就不一定。泰山比秋毫之末大,但是泰山比之天地也不过秋毫之末,则秋毫也可以为山。所以你说他是圣贤,我可以看他很不爽,于是,一个又一个“圣贤之人”被他打着诸如此类的旗号编成故事,我们看到了他批评老子曰:“有先天地生者,物耶?物物者非物。”,指责尧舜“尧舜卑劣,多余,有害无益。”……
庄子的草帽就这么一直戴在庄子的头上,藏匿着这个小老头的思想与快乐。悠然自得的庄子,也曾颇有几份闲情地在田间放歌。瞧这份洒脱样,不也正需要一顶蒲草帽与之相衬么?
庄子的蒲草帽不是草帽,正如白马非马。
这是庄子给世人开的一个玩笑。
庄子的梦
庄子喜欢做梦,抑或编造梦。他的梦成就了他在现在人眼中的地位,因为没有人懂他的梦,因为只有他敢于把梦刻在竹简上流传下来。每个人都对庄子的梦有不同的理解,却没有一个人敢狂妄地说,我懂庄子的梦。
庄子的梦很简单,他在梦里遇见了蝴蝶。漫天的蝴蝶,有的甚至大如车轮。梦醒后的庄子提出了石破天惊的疑问: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自此之后,翩翩起舞的蝴蝶便成了庄子的代表。稍一把持不住,便总有莽撞的后生不慎跌入庄子的梦中。
庄子造梦,张口即来。“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多么令人咋舌的想象力!就算是在科技发达的21世纪,也难以寻到像庄子这般敢于大手笔想象的人物吧!庄子的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庄子的梦依旧没有人知道是什么意义。也许那仅仅只是一场梦,也许我们就是庄子眼中那群庸人自扰的人。
庄子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他的翅膀,他的草帽,与他的梦共同构成了这本奇幻的书。庄子的翅膀,教会我如何去追求绝对的自由,庄子的草帽,教会我如何以淡然自若来处世,庄子的梦,则吸引我不断去探索,去寻求真正的庄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样的人,是庄子么,不知疲惫地学习?
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这样的人,才是庄子。
庄子这本书,太深奥。这个狡黠的小老头,站在千百年前时间的缝隙中,望着后人对他的苦苦研究,依旧笑得云淡风轻: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篇二:庄子】
我们无法懂得庄子,但勾得出他依稀的轮廓。
真的,遗憾。
遗憾千年了,不知多少文献丢失,遗憾不知多少儒人政客的损毁,遗憾那伟岸的身躯只有轮廓。
真的,幸甚。
幸甚千年前有一个庄子,幸甚他能不凡不俗,无挂无牵,幸甚那里还有一个渺远的轮廓。
第一笔是他的超脱,无功于世,是其能极。能够极力延展自己的思想,无限而没有边界。楚境的对话,只是一个小角,庄子于名无求,于利无求,如有求,则将有待。而且是低级的待,不如六月息,其待以脱待为目的,而名,利、功以待束其境,不能更加深远的发展,困于死水深潭,此待将待更多的事物,待更多的人,物、事。超脱于庄子无可赞谔,是常态,是无待的必然先提。
第二笔是他的艺术。庄子很有艺术,不是条框,不是提纲,穿插的哲理在于庄子的世界中。只有庄子才能鲲鹏,才有屠龙者,才有这濠梁,才有这梁国之吓,才有这凡于此世界而不凡于庄子世界的万千之物。没有此类,庄子思想仍在,但无可流传,从此可见,庄子仍在有待之境,他放下心灵魂魄,以有待而引众生,这艺术是其待,而为无待。这个伟大的生灵没有弃万物,而是在思想中无待之境以求有待之万物无待之境,这是转换的艺术,心的艺术,不同世界的艺术。
第三笔是离。欲无待,先有待,而有待之后,需离,是精神与身躯的离,身有待以助神无待,才能有今日的庄子。其次是与人世之离,离人世而离众生,有境之旷,才有心之旷,形之旷,万物之旷。庄子在精神上与人世所离,于是有鼓盆而歌,于是有庄周梦蝶,于是有鲋鱼之问。庄子离万物而渐融其中,以达无待。
轮廓于我是勾完了,幸甚!有庄周可感,呜呼!惜感不足也!
【篇三:由庄子思想说开去】
乾坤浩渺,日月同辉,星辰迭代,万古归尘。大千世界,却在庄子面前无象无形,只留下舞蝶蹁跹。
《北冥有鱼》所缔造出的,是一个瑰丽梦境,而庄子就好似来自云端的筑梦师,鲲鹏变幻,海运大风,皆在一念之间。通过这篇看似虚幻的文章,我们却能从中寻找出庄子思想的“小线头”:一、万物的运动皆有所凭借;二、心存敬畏,尊重万物;三、事物的极限远超过我们现在的认知范围;四、世间没有绝对的自由。拥有了这样的思想认知,都能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庄子的思想边界又在哪里呢?恐怕能与宇宙同瀚了吧。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可以说是非常有趣的一个小故事。庄子的机智灵敏,甚至还有点“小调皮”都能从“偷换概念”这个“技能”中体现出来。
不论是从哪篇文章,在学习当中都能体现一种思维:天人合一。若庄子只是天地间孑然一身的个体,他恐怕也无法想象到“扶摇而上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也不会感受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不管是想象力还是心胸,庄子都在无限增大自己生命的宽度,与天地同寿。
在我的心中,庄子仍然鲜活。
道家之道,在于规律。庄子与天地合一,山川俱眠,那么庄子就是规律,茫茫芥子间,不变的只有变化。世界在绝对运动,也绝对在按规律运动。庄子虽然死了,但他还活着,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罢了。“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上课时,老师说道家讲求“顺其自然”,而在这个时代此思维好似不太适用,于是逸伦同志说应“批判地接受”,然而对此我还有不同的理解,“自然”一词,是生命依傍的条件,也是一种难求的心境。心中自然,自然即入心。心纳自然,万事皆清明。自然就是规律,万物生存的法则,所以我们的“顺其自然”应是“顺应规律地做事、论事”,就再合适不过了。既然顺应了规律,那么荣华富贵下的肮脏,功成名就下的丑恶,生死离别的绝望,也不过是过眼云烟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这也是我的可望而不可即,可遇而不可求,有一天,若能参透了、顿悟了,岂不美哉?
人生在世,没有一朵花属于你,因为你只是途经了她们的绽放。愿我能不断修炼自己,不沉、不傲、不贪、不假,心与梦同在,遥会庄周。
【篇四:庄子,我想对你说】
千年之前,无人能称圣;千年之后,当一切时过境迁,当人事化为一抔黄土,日转星移日月当空,亦唯有数人称圣罢了!孔子、孟子、墨子、老子……称圣之人虽少,但庄子亦位列其中。
庄周梦蝶,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作假虚中带实,究竟谁化作了蝶又有谁化为了周?真假梦幻,无界无限,分不清亦不想分清,这就是你的哲学。或许,在生活学习中极少有人能领悟你的思想、看懂你的人生。但在我们走投无路之时逍遥游却可作为一剂良药。人言皆道:良药苦口。一剂良药苦口苦心,可逍遥之游无形无味,不甘不苦却恰似一汪清凉的泉水温润我们干涸的心田,治愈我们的心灵。
秋水之上濠梁之辩:子非鱼焉知鱼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乐?非鱼似鱼谁人之乐?人鱼之乐皆为其乐。这就是庄子一人的逍遥游。天地万物日月星辰任意逍遥,无知无求唯欲逍遥。
千年韶光易逝,岁月流年易去。一个个的千年将你我相隔。是我终不能追随你的步伐,是我终不能企及你的高度,我也想像你一样,任意逍遥快活人生。然,圣与凡间终差一字,圣人逍遥凡人却只能从生至死都有羁绊。求不得、放不下、抓不住、爱别离,一生爱恨情仇一世恩怨江湖,相濡以沫却不如一齐相忘于江湖。可谁人又能做到不求、放下、不抓、别离?自古及今唯周一人而已。庄周梦蝶梦的不是蝶、梁濠之辩辩的不是鱼。非鱼非蝶,他梦的辩的是逍遥之道。以身化蝶,庄生晓梦迷蝴蝶,蝶化庄生;与施相辩,望穿秋水游濠梁,鱼乐之辩。
佛亦有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坐是禅行亦是禅,一花即为一个世界,一叶可悟前世今生。春来花开秋至叶落。有即为无无即是有,一切随缘不可妄求。正如庄子的人生哲学,逍遥之道道法自然。临死之前,他更是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以星辰为珠玑,以万物为赍送。终其一生,我们都在执着的追求着人世种种,奔波尘劳不曾稍歇;临死之时,是否还为这皮囊所累执持不放?我们能否像庄子一样豁达?---死后还诸天地!这就是庄子人生的大智慧,这就是庄子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致谢庄子,是他在我们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给予吾等一语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