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人工>智能,人性>人工】
在反乌托邦电影《她》中,其所描绘的是人工智能盛行的未来图景;其中有这样一段独白——“现在,任何一段感情都可以被抽象成一栏程序,爱情是这样,亲情也是这样。”的确,在如今这个被数字化了的时代,不论亲情、爱情,甚至是人们的思考方式,全都被悲哀地单调化、概念化、机械化。不知何时,人工的智能,心猿意马,发展成智能的“人工”。
诚然如此,但“数字化”错了吗?我看答案是否定的。“数字化”的时代格局并没有错;甚至倘若将时间向后延后千年,未来的史学家想必会像用“工业化”标榜十八、十九世纪的西欧那般,用“数字化”来称誉我们这个时代。因为,这都是作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工智能等科技产物是文明繁衍的直观体现,也逐渐成为社会必要的物质需求。——错的不是“数字化”本身,而是我们面对其所该有的态度;而对待一件事物的态度,就往往决定了我们主观的思考方式。换而言之,看待“数字化”这码事,可能我们原本的思考方式,就早已发生了偏颇。
世界可以被“数字化”,但人的思维不能;社会可以也需要依循编码一般的运行步骤:形而上学,毕恭毕正;可是我们思考的回路,就必须有血有肉——不止是价值观、同情心,还有支撑这两者背后的人性。那是对生的喜悦和死的敬畏,是对生活原有的敬意,是像英国风流才子王尔德一样直率地高呼:“——上帝!我不要生存,我要生活!”
确实,计算机的诞生,一直到由无论怎样发达的科技的挖掘,都永远无法将人的人性拷贝下来。法国哲人帕斯卡一言旷古烁今:“人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人类发自本源的思考,与人之初的本性,从而造就了优越于冰冷冷机器的两大条件;可我们不但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竟反而弱化了它们使至让机器予以我们以制裁。电商业巨头马云有言:“人类发明汽车,但这并不影响人们赛跑。”——是啊,因为有了汽车,人们也惰于双脚的赛跑了。不是么?
荀子曾云:“天行有道,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想必这所谓的“道”中,亘古以来,除了自然固有的运行规律以外,更是人类对其呕心沥血的归纳总结与思考。——大数据时代的盛行,科技文明的渗透,让千年来的“自然之道”更加理性和清晰;但我们就徒然抱着顺从“数据”的态度,放弃主观上的创造性——人类的尊严何有立足之地呢?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哲人张载倾付一生对读书人读书目的的思考;“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民国文豪鲁迅沉重、带着血丝的提笔——这些都是人类思想意识的斗争和喝彩,是永垂不朽的价值观与悲天悯人的同情心——所有的所有,岂能由三两叠程序说明了得的?人性本来就是大于人工的存在,是我们对它刻意缩小了。
想象未来吧,人工智能的土地兴许很广袤、铅色的高楼里也未尝不潜藏着开启又一个时代的可能性;只不过失去了思想主动权的人类,会时不时在数据库的高速运行中回想起一两段往昔的片刻画面;生活的本质很充裕,时间很拥挤;但倘若失去了思想,我们只是活了几十年的庞大躯体,灵魂却像是一只稊米般的蜉蝣,在里面碌碌无为地飞动许久。
“数字化的时代”与“人性化的个人”两者密不可分又根本对立,这不成问题。但是,如果丧失价值观、同情心与人与生具来的思考能力,我们只会成为科技时代下附庸的附庸。我们仅仅存在。
到那时,真是可悲又可叹了。
【篇二:人性的弱点】
一天,鸟儿们聚在一起聊天,以打发无聊寂寞的生活。
天鹅高傲地说:“我有一身洁白无瑕的羽毛和飞越喜马拉雅山的能耐。再看看乌鸦,一身黑毛,和我形成鲜明的对比,还被人落到一个不好的名号。”
乌鸦反击说:“黑有什么,况且我有脑子,我知道用石子装瓶子喝水,我知道把坚果从很高的地方扔下去,摔不碎的话还能在公路上让汽车帮我碾碎。而啄木鸟呢?只知道不停破坏树木。”
啄木鸟不乐意了,分辩说:“我是在帮助树木,帮它们清除害虫。你们怎么不说麻雀,麻雀可是当年四害之一,糟蹋粮食不说,还随地屙屎。”
麻雀一听上火了,说:“人类不是已经给我们平反昭雪了吗?我们能捕食害虫。至于随地屙屎,那不是每种鸟都做的事吗?鸟本来就吃得多,飞行要消耗大量能量,随地屙屎很常见,你们在森林不经常这样吗?有些鸟还经常被人类奴役,要我说,失去自由还不如一死了之。”
百灵鸟反驳道:“你凭什么这么说?人们喜欢我们,我们也给人类唱歌,做公平的等价交换,还能过上衣食不愁的生活,不信你问鹦鹉老兄,我们可是人类的好朋友。不像……”
这样的争辩无休无止,各说各的理,这些鸟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人类何尝不是如此呢?
【篇三:人工智能议论文】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机器人越来越像人。前有妙语连珠的siri、小冰,后有世界第一位机器人公民索菲亚。这不禁使一些人产生了担忧,机器人的发展,会不会对人类本身造成威胁?
在我看来,机器人对人类的模拟只是计算的产物,但在机械得以被广泛应用的这个时代,如何守护好我们与机器人的根本区别——人性,才是最紧迫的问题。
当阿尔法狗击败李世石和柯洁时,人们都感受到了人脑与计算机计算能力的巨大差距。面对只望一眼棋盘就能纵观千万种可能性,一直看到棋局最后的阿尔法狗,我相信天才的棋手也只能败下阵来。但是,正如柯洁所言,他在棋局中的汗水和纠结、对进步的喜悦、对失败的苦痛,是任何机械都无法感受到的。它们只是知道如何下,却不知道为何而下,更感受不到下棋的乐趣。在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诗云》中曾有这样一个场景:超级文明掏空了地球,耗尽了太阳系的全部资源,创造出了巨型的诗歌储存器,里面包含了古往今来以及未来的所有诗歌。但是,它却无法分辨诗歌的好坏,只能就这么漂浮在太空中;它包含着所有美的可能性,却只能等待人们将它们写出。所以,机器人越来越像人又如何?机器人会下棋、会写诗又如何?机械终究只是机械,只有人类才能感受到那背后所包含的爱、乐与美。
但是,在机器的背后,藏着的还是人类。与其关注机器人会如何越来越像人,担心着那些子虚乌有的威胁,不如关注它们对人类本身造成的影响。早在工业革命时期,近代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就曾使得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生产力发展,大量农民被迫转移至二、三产业。如今,机器人被应用的范围更加广泛:除了工业机器人,极通“人性”的机器人们更是被应用于服务业等领域,照顾孩童、陪伴老人、餐厅点餐上菜……许多人又因此而担忧,害怕机器人会在许多方面替代人类,进而导致失业等一系列风波。但我要说,无论这些机器人再怎么像人、怎么替代人类完成基础性工作,也终究无法在创造力等方面代替人类。而为了应对失业困境,我们更会在机器施加的压力之下普遍提高教育水平、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水平,让人性站在更高的巅峰。正如法国科学家苏埃尔所言,“机器高度拟人化,将重新定义‘人’的价值”。我想,紧紧抓住我们与机械间的区别,珍惜人性的闪光,这才是生而为人的崭新价值所在。
那么,如何才能在机械背后更好地让人性闪光呢?首先,我们应防范不法之徒利用科技危害人类安全。真正的威胁不来自机器人本身,而来自于操控它们的人类。第二,应当大力宣扬主流价值观,从源头上根绝恶性思潮的出现,同时播撒人性之美。第三,提高人的创造力的同时,加强艺术、文化的熏陶,在机器轰鸣声中,品茗读书,成就一方净土。
库克说:“我并不担忧机器人像人一样思考,我只担心人像机器人一样思考。”让冰冷的机器背后,永远保留人性的闪光,不至于让人变得同机械无异,这才是我们最需要的。
【篇四:智能时代与人性温暖】
计算位、二进制位、NOT、AND、OR执行运算。在计算机的世界中,一切节奏、图像甚至复杂问题全部化整为零,从最基础的二位数字0、1入手,音乐不再是音乐,美也不再是美,唯余一串冷冰冰的字符。当AI逐渐高级化、普及化,我们在不同场合及时刻展露对类人化思考AI的期待。这必然是皆大欢喜的,但在库克看来,进化的两面性,即“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与同情心”更令人恐惧。
纵观历史,人类不是没有经历过“机器化命令执行”时期。当毒气在小小的封闭空间散逸,大批犹太人倒下时;当鲁迅笔下将蘸着革命烈士鲜血的人血馒头作为一剂药材时,极端民族主义与由心底而生的冷漠、麻木不仁使大脑成为一台机器,不再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即便今日,战争冲突仍在继续,恐怖袭击仍在继续,食品安全问题也仍在继续。我们自诩“科技大发展”,却始终不愿正视被“仇恨”、“利益至上”扭曲观点指挥的大脑与植入芯片的计算机何异?
“价值观”与“同情心”的存在,正如《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中给犹太孩子送三明治的德国军官儿子,是人性的一抹光亮,让我们相信世界晴空万里而非乌云密布,艳阳高照而非沉沉阴霾。“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芦苇”在今时今刻似乎已不再准确,我们更可以说:人是拥有道德底线、价值观念的计算机,高效强大的脑功能与诚信善良的个性品质缺一不可。我们在加缪名作《局外人》中窥见一个“事不关己”的冷漠曾经。“今天妈妈死了,或许是昨天,我不知道。”亲人在加缪的笔下不再像亲人,不是我们避风的港湾,更像是一件无意义的物什。鲁迅的《狂人日记》中那字里行间的“吃人”,三岛由纪夫心中毁灭的金阁寺,都象征着一段特征时期的时代印记。
但终究,法语中“妈妈”与“母亲”用法的微弱区别在于自身情感表达差异。加缪既用了“妈妈”一词,说明无论如何,主角的内心仍有一丝火苗。放眼当今,越来越多的人投身慈善事业与动物保护组织,他们愿意跳脱追名逐利的怪圈,勇于选择自己的道路,这便是人与计算机的本质不同之处。艾伦在《艾伦秀》上以打趣的口吻道《海底世界》的动物们的体型大小不同,颜色不同,但它们团结互助。因为无论肤色种族,当我们遇见遭受困境的人,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帮助他们。——价值观与同情心就这样深埋孩子们的心底,不久的日后生根发芽。
电影《人工智能》中,人工智能小孩真诚渴望一份亲情,反衬着他的人类父母的偏见与冷漠。机器对亲情、对关怀与爱的向往正是导演对社会现状一针见血地反讽,我们拥有爱与被爱的权利,却只是挥霍,只是享受,并不珍惜。纵使我们拥有堪比计算机的大脑又如何?失去了价值观与同情心的人类社会,就相当于失去润滑剂的机器,总有一天会生锈、会老旧、会停止转动。
【篇五:人非人工,活出人性】
人工智能是被人所制造的,也开始像人一样思考。可是不知从何时起,人开始变得和计算机一样淡化了甚至没有了人性。那么这都是如何产生的呢?
不知留意与否,当我或者我们在看到大街上有垃圾时,我们很少有人会去捡起,因为大多数都会想,我之后的人一定会去拾起的。这种想法开始像瘟疫一般蔓延开来。让许多人都有了侥幸心理。还有一点就是大环境所致。现如今,随着“职业乞丐”“老人讹人”事件频频发生,以致让人与人之间的那一层互不信任膜慢慢变厚,最终成为了一堵难以跨越的“墙”。而正是这堵墙和“下一个”想法让“小悦悦”等许多人在受到致命的危险时无法获得到他人的帮助。人的同情心已经慢慢的“褪”化了。
在如今这个物质主义当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变得唯“物”主义,喜欢给所有人和物贴标签,更有甚者将亲情抛弃,只为了所谓的物质。不得不说,人的价值观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了。在以前,人们追求的自然的魅力和灵魂的高度,而现在人追求的是物质的魅力和地位的高度。导致价值观改变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高速化的生活,过于快速的生活体现在:快递,快件,快阅读,快餐等等。可是真正的原因却是人对速度的追求。人生就像登山,假如一口气用尽全力,用最快的速度登到山顶,有可能是第一位,可是却无法欣赏到路边的风景,而登山与人生不同就是登山后可以在下坡的时欣赏高处的风景,而人人生则不能。可是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也很少有人会去相信。依旧用尽全力向上“攀登”。试想,一个连生活都不会留恋的人又怎么会有丰富的“人性”呢?人已经开始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观,只会如同“人工智能”一般去追求速度了。
值得欣慰的是,并非所有人都迷失了自己的“人”性。在广州一名高中生在多位“观众”的劝阻下选择了将老人送往医院,他的理由让我感动:不怕什么讹不讹诈的,但是假如不去帮助,我的良心过不去。可见同情并没有消失殆尽,在冷漠的一角灿烂的盛开着。在北京有公司开发了“慢慢递”“慢餐”,“慢阅读”等一系列“慢”的习惯,让了吗留意身边的风景。可见价值观也没有消失,他正在以自己的行动呼吁起人们心中对慢的渴望,让人们找回自己原本的价值观。
所以说:人非人工,活出人性。有何不可?试着找回人的同情心和价值观,不要像人工智能一样漫无目的,只求速度而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