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大丈夫之精华——读《富贵不能淫》有感】
我眼中所认为的大丈夫,与孟子眼中有所不同。
孟子写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大丈夫的根本,也是基本。但是大丈夫有高、中、低之分,这就取决干我认为的大丈夫之精华。
精华是最高标准,我认为真正的精华是:担当,勇气和不屈。
担当,相信不难理解,不逃避责任,勇于承担,这就是担当 。担当说明你有责任感,会负责任。担当,要知道自己的责任并勇于承担。达到这一层次,恭喜你,你成为青铜大丈夫。
勇气,就要更进一步了。你不仅要敢想还要敢做,这就需要勇气。但是,如果你没有担当,就别提勇气。依靠勇气做出来的事,百分之九十九是失败的。只有百分之一的成功几率。当你失败后,造成一定的严重后果,要勇于承担,负起自己应负的责任。如果你达到此层次,不错,你成为了白银大丈夫。
不屈,是精华之精华,这也是最高标准。因为有可能抛头颅洒热血来回报自己的不屈。在此之前,你要有勇气担当责任。不屈不代表倔。而是坚持自己的节操。坚持自己你内心的追求。永不屈服。如果你做到这一点,那么你就是黄金大丈夫。
现在社会,风气有待提高,此时正是需要大丈夫的时候,所以应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修练精华,成为现代社会中的大丈夫。
【篇二:书简,重拾那份精华】
接力数千年的精灵,依然恪守沟通情感的驿站。
——题记
十六年的花季,书简——一直伴我成长。小时候,书简是一个被误解的名词。秋去冬来,鸟儿迁移,雄鹰划过长空,记忆中总会有那么一个傻乎乎的小孩伸长手指,大喊:“书简!书简!”殊不知,那只是一个遥远的梦!但是,我与书简却像相识相知的恋人,今世的我们才得以重逢,那一份情有独钟,横跨千年,烙下深深的印记,重拾书简,静待下一秒情感的升华。
也许通讯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交流方式,许多人不愿或不屑以古老的熊雁佳书送去殷殷祝福以表达心声,也许人类的残酷与杀戮,捏灭了人们捎书的愿望,失去了书简的音讯。失落了书简更失落了一种心情,一种韵味,一种难以表达的感觉。但在这个灯红酒绿的年代,又有多少人能回忆起书简——那份温馨的回忆,重拾那份精华?
柔柔夜色里,轻轻扯起牵挂织成的情绪,绿绿的油桶钱投入墨水录下的情愫。鸿雁逆风而翔。扶着羽翼拨开迷茫飞越千山万水,负载文化情感。
烛光下,手捧泪花与欢笑,沉默装饰点点星光,小心地站在亮处拆封,唯恐长长的指甲戳伤那颗遥寄的心。细细的念着,已把那遥远的关爱,未谋面的笑,温柔如日的注目收藏。
书简,寄托的不仅是一次呼唤,点燃了千里之外的思念;书简——似鲜花,送给孤独朋友,灿烂如春光,如雨珠,无声滋润着亲人干涸的心田;更像和风,缓缓梳理信人的发丝。
书简,缓缓流过心田,唤醒了沉睡多年的梦!我的最爱!沉淀这个深刻的文化。
如果说人生如戏,那么友情便是最动听的一句;如果说生活如画,那么友情便是最精彩的一笔,回眸望世间,唯有友情能灵犀相通,唯有友情能使心桥相接。书简,则是让心灵产生共鸣共振的纽扣。
历史这样告诉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诚挚的问候,温暖心田。即便只有寥寥几笔,都是真情的凝聚;即便只有一块巧克力,都是衷肠的倾诉;即使只有一封简朴的信简,都蕴藏在一个瑰丽的憧憬;即使只有一句温心的祝福,都伴随着一个七彩的梦。
鸿雁展翅高飞,翠羽折射出生活的美好与友情的价值。重拾书简,重拾一个美丽的梦,让这份情感耕耘,播种、生根、发芽,让爱的理由更深厚丰富,让书简走进心灵,重拾书简,重拾那份温馨的回忆,点缀心窗,装饰那深邃的文化!
【篇三:取精华去糟粕】
改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重新唤醒了文明古国的生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腾飞,但是,我国千年的传统也被西方文明冲击地荡然无存,细细想来,传统文化中可留之处已被吹走,应抛之处却还是坚如磐石啊!
书信,一个在现代社会已苟延残喘的通讯方式,以其应不应该留在世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似乎在这个便捷的世界已无用武久地的书信必须被淘汰,请想想,当我们卷入到万事都以快为好的潮流之中,我们还能剩下什么?或许,未来我们已不会被《傅雷家书》中那一句句关怀的话语感动,不能再等待远方的亲人的家书,也再也享受不到打开书信时的那一缕墨香。那些字里行间的感动被一个个冷冰冰的号码代替,谁又能否认这是一种后退?我们固然不能要求人们放弃现代文明,去重新茹毛饮血,飞鸽传书。但在闲暇之余,重新拿起手中的笔给远在他乡的亲人写一封信,让亲人寻找到那早已逝去的感动,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享受?
书信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摇摇欲附,可那些不合理的文化却仍占有一席之地。
提起民俗文化中的丧事办理,我想大部分农村人都先想到的是那一顿丰盛的饭。我曾多次去观看“白事”,也曾仔细地思想它。一个人去世,一家人大办其事,邻里乡亲都来随礼,然后一起吃一顿饭,聊聊家常,就完美地结束了这一天,记得逢周年时,还请来一个戏团唱戏,一唱便是一天,而下面的人则有说有笑,指指点点。待到该哭的人硬是挤下几滴眼泪时,便开饭了。在饭桌上小孩子的嬉笑,大人们的侃侃而谈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这是喜事。纵观从头到尾的一系列活动,全无实质内容,有的只是繁锁的仪式。这样的活动既浪费了大量的物力财力,也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而不知何时,这样的活动也掺杂了一些攀比的味道,使原本简单的事情变得愈加复杂……
这不得不使我比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文明诚然发达,但他们仍美丽的田园,仍重视那些乡土生活,在中国我看到的却是越来越少的农村土地和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在西方的葬礼上,倘若你坚持不哭,他们会夸赞你坚强,在中国却被指责为不孝,在西方,没有人会因起时间而去插队,他们都在坚守着看似死板的规定,而在中国却随处可见插队的人……我不是一个奉行全盘西化的人,我想说的是,当我们用天朝上国观念去嘲笑外国人时,是不是暴露了我们的无知?同是现代文明,为何有如此大的差距?当我们接受现代文明时,是不是应该发扬一部分,摒弃一部分呢?
让中华文化在时代的滋润下去除糟粕,流入精华的海洋,支撑民族的信念,成就中华的脊梁!
【篇四:字韵精华】
“读书使人进步。”“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至理名言都是告诉我们,多读书,读好书,汲取书中最美妙的精华,这是许多人成就美好人生的必经之路。我从小也爱读书,与书更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书由字组成,字由书而生。每当我走进书的天地,与字一起畅游,漫步字的绮丽,看到他们一种喜悦不觉涌上心来。我如饥似渴,时间却莫名地短,我越发珍惜起来了。位位书中的人物仿佛活灵活现跃然眼前,哀叹人生苦短,有幸书仍相伴。当书中的字欢叫时,我也莫名雀跃;当书中的字哀哭时,我也替它悲哀,字仿佛和我一起生活。当一部书的字即将走向胜利的终点时,我却不觉地,眼睛有点发酸、鼻子有点发辣,但我决不是难过,因而即将分别,却又转念,我仍不弃它、不忘它,不时翻看,仍相会。而它也在想我吧,不舍地,仍在我梦里留恋。
我和书的故事远不止这些,因为字这些拥有孩子一样调皮可爱的性格的小精灵,和孩子一样纯洁天真。人道:六月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你看,书中的字也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这不,本来活泼欢快的情节,实际上呢,它突然笔锋一转,一个三百六十度大旋转,一个仿佛不是它的哀怨语调出现了,让你禁不住落泪,不过它也很善良,在一页页空白的篇章上,跳起好看的天鹅舞,奏出动听的交响曲,不一会儿你就会破涕为笑的,你说,它可不可爱呢?你喜欢它吗?
当越来越多的人跟它做朋友,有的字组成的书却不乐意了,为什么呀!呀!呵呵,它们这些字呀,居然告诉我:“我很累呢!”天呐!这些字还是小懒虫呢!我告诉它们,你们在教小朋友知识呢!是小老师哦!我看到,它虽然还是一脸不情愿,但飞扬的嘴角却说明了它愿意。它们一脸欢快地组成一本有趣的书,让孩子们阅读了。
这些字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书。有的字恶作剧,变成鬼怪故事,吓着小孩子了;也会有善良的字变成童话,让孩子在王子与公主中欢笑。它们一个个兴趣盎然地把趣事讲给我听时,我会意的笑了,我早已和它们心心相印了,它们都是可爱的孩子呐!一个个阳光向上的孩子呐!我爱它们,真的,我有时曽会想象我也是一个字,同它们一起玩耍,一起嬉闹……
它们也爱我,理解我,知道我,我也一样,相信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直到永远……
这就是我和书的故事,你有没有兴趣同它一起畅游,愿不愿意与它开始一段传奇的友情呢?我们一起等着你呦!
【篇五:文化精华与糟粕】
七十年前,鲁迅先生的一篇《拿来主义》教育了国人该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七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依旧在被文化的问题所困扰。七十多年了,我们的进步似乎就只有几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类空洞的口号,取什么精华?去什么糟粕?
现在的中国,需要留下读书破万卷的精华。
自古以来,先人们便发现“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变得为了颜如玉和黄金屋而读书。国人人均读书量只有明年4。7本,甚至低于泰国。为了考试、为了证书、为了文凭,我们更多地在读教科书、工具书,但那只是一摞摞鲜有情感的纸。我们要挤一点时间读闲书、读文化类书籍。我们要像关羽一样军帐中不忘读春秋,我们要像苏轼一样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要学高尔基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读书。只有发扬立志读尽人间书的精神,留下读书破万卷的精华,中华的文化方可矗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现在的中国,需要去除文化内涵单一的糟粕。
任何一名国人,尤其我等学子,必须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文化,绝不只是某一种主义、某一种思想、某一种理论。现在我们所所学习的人文,绝大多数都由马克思理论所支配。以至于如今我们的作文常常开头马列主义、内容毛泽东思想、结尾邓小平理论,因为老师告诉我们这些都是真理、是经历过历史检验的。鲜有学子主动去研究黑格尔、研究尼采、研究胡适,更不用说他们的唯心理论了。因为老师告诉我们,他们的思想是有问题的、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单一的思想认同与否定是文化发展的大忌。我们学习马列主义,因为我们学习其中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并加以利用。绝不仅仅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以共产党为领袖。政治,绝不可能绑架文化!
文化之美,包罗万象。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要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不仅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要吸收外来的西方文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美丽的玫瑰却常常长有尖刺,西方文化也绝非是什么精准的标杆。优点和缺点,还要我们慢慢摸索。美味的河豚往往有剧毒,腐朽的枯木下藏着鲜美的菌子,要炖好文化这一锅汤,找到它们不容易。
经历数十年、上百年、过千年的孕育,中华文化正在不断地成长,正在走向复兴与辉煌。我们要做的不单是“拿来”,更要创新,还要送出去。精华与糟粕,亦夹杂其中。
【篇六:天地之精华,黑夜之静美】
当黎明轻轻地咬破夜的唇,天边开始涌现出一丝丝泛白。光线光着脚丫从夜色的肘腋下逃出,路灯也已放下了沉重的眼皮睡去了。
雨止后的环境,天空干净得没有一丝杂质,连蓝云也不忍心掺一脚,到处弥漫着淡淡的带着朦胧的薄雾,漂浮在半空中,欲升不升,欲沉不沉。
前方一片树林中的薄雾尤为壮观,如盛夏时水蒸气源源不断地从树林中蒸腾出来。眨眼一看,这带着面纱的薄雾似乎在追逐微风的轨迹;再回首,它又随风远去静止不动了。
帐篷外微风似梦,夹杂着雨后泥土的芬芳。天空又飘起了点点细雨,小雨微微,滴在我筋疲力竭的身上,也滴在我疲惫不堪的心上,如刚刚酒醒后的那一阵空灵,自上而下的空灵,放空了自我,放空了灵魂。
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径,莫过于亲近自然。
昨夜,我们几个“文艺青年”以主宰者自居,占领并享受着这一片的漆黑。静谧的夜有着母亲之美,包纳着这无边无际的黑暗。
夜晚,似一个美丽的梦,无声地、热烈地绽开在我的眼里。
夜之寂静,如一盏深邃的灯,燃着银河之光,静之寂寥,徜徉溪边。四周悄然无声,安宁静谧,清风习习,细雨沙沙。在这一片朦胧之中,万物看上去犹如幻影——远处的公路消失在黑暗之中,前方的树顶像是斑斑点点的墨迹。
春风呢喃,带来了一丝丝寒意,我们便一起回了帐篷。
帐篷内,我们靠一丝光源,述一段故事,耍一身文艺,静听点点细雨,沙沙如絮语,似无声,胜有声。
是谁曾说过,静好的岁月中,时光划过身边的脚步总是慢一些,可我不以为然,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一如今夜的时光,唰得一声便消逝在这一片茫茫夜色之中。
雨起,雨停;风吹,风止。
天气就像是一个带着情绪的孩童,反反复复,始终捉不住他变化的尾巴。短短一夜,我们便足以领略他的善变与无常。
今夜,让我们铭记。
白日的序曲开始于黎明时分的音乐,开始于它献给不可言喻的黑暗的庄严颂歌。
让我们拥一缕清风,揽一池春水,沐春雨柔情,享天地精华,聆听心声,沉醉于此,也便不枉此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