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作文体裁 观后感 芳华观后感
芳华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5-08-16 11:53
阅读:

【篇一:芳华观后感】

《芳华》展现的,是一种时代情怀,我们认识了那个年代的青春特有的情感与命运。

影片开头曼妙的革命舞蹈,随处可见的领袖头像、红色旗帜,十分有年代韵味,让人们深深感受到那个年代热血青年的革命理想。

片中以第二主角萧穗子的视角来叙述整个故事,作为旁观者,无法得知其他人物内心的具体想法,却能将他们的悲欢看得一清二楚。

何小萍第一幕出现在火车站,第一次跟刘峰敬礼的时候,就让人感到,在这个富有生命力的年轻人身上,还隐隐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悲伤。这种悲伤,从刘峰报出的她的家庭身世可知,从她后来不自然的微笑中可知。她在家庭中是受尽了冷漠和耻辱的,虽然影片中没有具体展现,但我们不难想象。她不得不冻病自己以换来妈妈的一个拥抱,她是受尽了多少委屈啊!她是多么渴望被爱啊!

她无比地珍惜进入文工团的机会,可是在这里,她依旧不得不忍受战友们的嘲笑、鄙夷她的自卑和过度敏感。所以她刻苦练习,渴望能够被重视,然而副政委却连这个机会也不给。当年,她因优异的舞蹈成绩、不可多得的人才身份被带入文工团,而后却一直处在B角默默无闻的位置,这大概是一种讽刺吧。

在文工团,遭遇同样悲惨的,还有刘峰。他善良,在这个集体做尽了好事,被称作“活雷峰”,以至于让人们都认为“他做好事是理所当然的”。可因为一次“触摸”事件,他受尽冤屈,身份变得一文不值。他上了战场,成了独手英雄,但却不幸被埋没于时代末梢。

“一个始终不被善良对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只有小萍一人,为刘峰送别,只有她一人,敢于大声承认刘峰是个值得被珍重的人。她对这个集体寒了心,彻底地对它厌恶起来。她又做了军医,拯救无数病人成了英雄。她被人当作英雄。是怎样的一种渴望被关注与突如其来的荣誉的落差导致了她的精神错乱?

小萍穿着病服,在月下独舞的那段,尤为动人。那一刻,她的眼神不再混浊,她的嘴角再次扬起微笑,她是动人的。以这段独舞,来纪念她已逝的青春芳华。

那些文工团的男女们,心里曾经的神圣和光荣被时代的更迭所击溃,芳华在那一刻落幕。

所有人,都不可阻挡地,被时代潮流裹挟着散去了,各人的命运各不相同。

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这,是一部有情怀的电影。

【篇二:守边人观后感】

有一种人,他们在山上披星戴月,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自己的岗位,在极度炎热或寒冷的地方看守者祖国,他们就是守边人,一群不怕苦,不怕累,拥有“铁人精神”的人。

电影中的守边人,在蒙古的阿吾斯奇,这片常年积雪覆盖,气候无常的地方,生活着一些牧民和那些令人敬佩的守边人。

项瑞芝(主人公)和他的队友们竭尽全力保护着牧民们的财产,每一刻都在为牧民们着想。除了好好看守这片土地,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牧民们,助人为乐。

在一个狂风呼啸,大雪封山,通讯中断,气温骤降的夜里,牧民家别克一家和他们的羊被困在雪中,项瑞芝就和同伴们用不少时间把雪移走,救出家别克一家人,羊儿走不动,他们就开来车,挖了一夜的雪,终于给车开出了一条路,救出了小羊。为了羊他们就可以奋不顾身,不让别人受一点点伤害,这是一种责任感,因为有了责任感才会做好自己,因为有了责任心,我们才会更好的帮组别人。

有一年他的父亲来阿吾斯奇看他,一到就被狂风暴雪吓呆了,吵着让项瑞芝回去,但他在忠和孝之间选择了忠,在这里扎下根,一直没有回去,他对祖国的情感高于一切,即使是父母,也没能让他回家,这是一种对祖国纯洁的爱。他愿意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祖国。我们也该这样,不顾一切的热爱祖国!

在这种可怕的环境下,项瑞芝也有过离开的念头,但是他为了祖国坚持了下来。是啊!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可以把自己放的很低,把祖国看得很高的一个人,他值得我们尊敬。

在这个孤寂的大山深处,这些守边人陪伴着这儿的山,这儿的水,这儿的暴风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着阿吾斯奇,这个荒凉的地方即使如此艰苦,他们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但是有些人对他们不理解,不尊重。那是他们不知道这里的艰苦,我们应该尊重这些守边人,尊重那些默默为祖国做出贡献的人。

【篇三:无问西东观后感】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我认为电影《无问西东》中的沈光耀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电影中令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幕不是他独自一人在角落里读着母亲的信,亦不是他当了空军后冒着生命危险为孩子们送食物的孤勇画面,而是他在故乡的母亲念起他托人带回的最后一封家书时,我看到他的母亲噙在眼中的泪水。这是一个很容易牵动观众心弦的情景,他承载了母亲所有的希望,甚至可以说是母亲余下的日子里的唯一依靠,她不希望儿子去当兵,不想担心他有一天会离自己远去,可是国难当头,他又怎能“独善其身”?

看到那些在日本轰炸机下而失去父母的孩子,那些因战争流离失所无辜却又束手无策的百姓,沈光耀再也不能眼睁睁看着这片哀鸿遍野的土地再遭日本践踏,听从弃理从文的岭澜老师的一番劝说,他更加坚定了当空军的决心。他知道他其实最对不起的人就是母亲,那个千里迢迢来探望他的母亲,那个为他煮莲子羹的母亲……

在国家危难与母亲的私欲之间,他选择了为拯救国家尽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路上偶见微光的他,纵使长官和同伴百般提醒,他依旧风雨无阻为那一群饿得面黄肌瘦的孩子们运送物资。其实我最佩服的是生在书香世家从未吃过苦的他有一份难能可贵的换位思考、替人着想的品质,纵然剧末时他牺牲了,但他的精神和事迹将永远刻在孩子们的脑海中,那些岁月留下的勋章,加冕了每个人的成年礼。

也许我们不能每一个人都做到如沈光耀一般身体力行付诸行动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但每一部电影都有其传达的观念和意识,从他身上,我深知:每个人都会在人生这条路上碰到许多岔路口,选择一条心之所向的路,行你所行,终点只能自己抵达,过程或许艰难或许顺意,但只要无愧家国大义,便足矣。

正如电影所说,“只问自由,只问盛放,只问深情,只问初心,只问敢勇,无问西东。”换言之,我们要好好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感恩在今天太平盛世,不用“抛头颅、洒热血”,而各种各样的“小确幸”不时涌现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感恩我们生活在这个新时代,不忘初心,不负韶华,砥砺前行。

【篇四:《让生命充满爱》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让生命充满爱》,我很感动,今天还是感恩节,一个感恩老师、父母的节日。

邹越讲了,爱祖国:他们的使馆被美国导弹炸了,3位西安老师很气愤,而他们坐飞机也晚了15分钟,一会儿,空姐把果干给一位西安老师,西安老师们目不转睛地盯着果干看,只见果干袋上,美国的旗子和中国的旗子在果干袋上,是中美一起制作的果干,老师很生气!一下把果干扔在空姐脸上说:“美国的东西,我不要!”空姐并没有生气,而是轻言细语地说:“你看,丢了,多可惜呀!”旁边的旅客也说:“对对!”老师们说:“只要是美国的东西,我都不要!”空姐说:“但这是美国的飞机啊!”“哈哈哈!”大家都笑了,老师们也没再说什么。

邹越还讲了,爱老师:一个故事讲了一个商人迷了路,通过声音找到了回家的方向。老师总是对我们说:“孩子,好好读书,你将来会有用的!”老师都爱着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我们成功!考上大学,找到好工作。当我们玩耍时,他(她)还为我们批改作业;我们睡了,他(她)要准备明天的功课;看到此时:我忍不住留下几颗晶莹的泪珠;老师,你辛苦了!

邹越还讲了,爱父母:他有一次路过小区门口,看见一辆豪车,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车边:“孙子,奶奶就不去了,我身体不好。”“不要嘛!去吧,奶奶!”一个小男孩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甜甜地叫到。“妈,你身体不好,还是不要去了。”儿子说完,开着车走了。老奶奶留下了眼泪,她一边擦眼泪一边走回家。看到这,我忍不住为老奶奶打抱不平:“气死了,怎么有这样的儿子!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让我最感动的是:一次大地震,父亲在小女孩上面,母亲在小女孩下面,保护了小女孩,而他们却永别了这个世界。

邹越最后讲了:当学会了爱自己,就学会了爱别人;想要别人帮助你,你就要学会帮助别人!

我想对老师说:“老师你辛苦了你总是为我们劳累,感恩节快乐!”

我想对妈妈说:“妈妈,我总是粗心,我会改掉的,如果你在,我会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

我想对自己说:“加油!朝着学习第一,努力吧!”

作文是在2015年感恩节写的!

【篇五:《摩托日记》观后感】

“这并不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而是两个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切格瓦拉和他的朋友阿尔贝托格拉纳多,在那些时刻,他们为了共同的希望和梦想在他们的旅途中奋勇前行。”电影的首尾都出现了这段话,年轻的格瓦拉和他的朋友阿尔贝托格拉纳多一起骑着“万能者”的破旧摩托,就这样开始了他们漫游拉丁美洲的旅程。

感动切格瓦拉他们在流浪中追寻的生命意义,感动他们艰苦而浪漫的拉美传奇,正是因为这段旅程,从贴近大地和这片大陆上的穷苦人们开始,切格瓦拉由一个理想主义青年,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战士。

电影以切格瓦拉的旅行日志与写给妈妈的信为线索,描述他在旅途上经历的种种以及成长变化中的心境。在智利,切格瓦拉为一个垂死的老妇人看病,面对死亡,他伤心无力写信道,“妈妈,我知道我们没有能力帮着这个可怜的女人,她最多只能活一个月了,我只能尽力让她活得体面一些。在垂死的双眼里,流露着无助、恐惧、绝望,还有濒临死亡的空虚,似乎她的躯体很快就会消失在围绕在我们四周的巨大的不可知当中……”

究竟是什么改变了?是他,还是这片陌生分裂的拉丁美洲?在遇到一对被驱逐的共产主义夫妻,切格瓦拉说这是他度过的最冷的夜晚,愈是深入安第斯,愈能碰到这里的印第安原住民,而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却无家可归。

“我们的视野太偏狭草率了吗?我们的结论太不知变通了吗?或许吧。在美洲流浪,为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我已经不再是我,起码不是相同的我。”

是的,切格瓦拉自此改变,他成为理想主义者的代名词。他是理想主义的革命战士,自由不羁的生命和青春年代的热血激情,通过这样的方式,切格瓦拉最终和拉美大陆的底层人们站到一起。

【篇六:芳华观后感】

星光璀璨的平安夜,我们如期至影院。一幕《芳华》,不负盛名,催人泪下。

他,是任劳任怨的刘峰,不辞辛劳好比雷锋再世;她,是卑微单纯的何小萍,渴望光明能得赞美呵护。同处于军营的文工团中,他将上大学进修的机会拱手相让,追求爱情却被诬告成猥琐,被调至烽火连天的前线;她亲眼目睹人情冷漠,心寒三尺,拒不演出,同样被罚至野战医院;他浴血奋战动脉贯穿,终成残疾;她,救死扶伤满目疮痍,精神重创。还有萧穗子、郝淑雯等将青春献予了文工团的少男少女们,执着地坚守着一片纯情,大多却在时光的冰冷下消磨殆尽……

这似乎是那个时代的悲歌。政府的有意无意的疏忽,使那些如刘峰、如何小萍般的退伍军人于寒风中流落街头,百受欺凌着相依为命;人情的冷若冰霜的漠然,令那些脱口而出的稚嫩的告白惨遭杀戮,只等时光的烟粒来抚平伤口。我们叹息着,看刘峰与何小萍相依相靠,在逐渐黯淡的荧幕中褪去……

“他们没有结婚,没有子女,却是我们中最满足的人。”电影之末的这句话,令我有些疑惑,可思索片刻后,却是释然。或许,当他们回忆起从前的刀光剑影、鲜血横流、艰难险阻,甚至会有些许怀恋吧!这场芳华悲剧,使他们年纪轻轻便饱经风霜,遍尝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他们的不辞劳苦、救死扶伤,换来的是现实的刻刀下残缺的芳华。但却更令人意识到,正是他们一代代人的飞蛾扑火般的信念,对人性光辉的追求与向往,才磨钝了现实这把残酷无情的刀!他们无畏地踏上的,是锐利的闪着寒光的刀尖;而如今刀已钝了甚多,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心怀善良,不心怀希望?

记住芳华,是记住他们对光明的向往,是记住他们对真、善、美的渴望,也是将对他们青春芳华的缅怀化为自身向前的勇气。也许现实会将我们磨灭,也许冷漠会将我们凝结。可那又何妨?

“天空不曾留下飞鸟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这个平安夜,为我回放着曾经的人们的艰苦卓绝,也令我逐渐明白,青春,本就是一首悲歌,你拼命地努力着飞向蓝天,但现实的小手却将你留下的痕迹拂得一干二净。但你知道,在这片时代的天空中,你曾燃烧着生命之火,奋勇翱翔。

即使满身是伤,这青春芳华,也不会是留白一场。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