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高中作文 高二作文 守护文化与发展文化
守护文化与发展文化
发布时间: 2025-08-17 08:16
阅读:

【篇一:守护文化与发展文化】

近段时间以来,韩剧在中国大有“回春”之势,一部又一部精彩绝伦的剧集轮番轰炸著中国观众的眼球,与韩剧广受追捧的境况一比,国产剧这边就显得略逊一筹,不少人表示如今国产剧千篇一律,而且品质也良秀不齐,实在让人味同嚼蜡。

韩剧为何能如此成功?众所周知,韩剧早期的剧情大多数以苦情戏为主,老套情节卖多了,观众难免会产生抵触情绪了,所以,近几年来,韩剧抛开老套的套路,开始往更多元化题材发展,这使得它又重新博得海内外观众的宠爱,并且,热门韩剧的海外版权费逐渐走高,很显然,它已经成为韩国的文化品牌之一了。

那麽,韩剧成功的缘由里,有没有值得我国学习的地方呢?

韩国是文化大国,其文化产业比重一直佔据著首要地位——可这换到中国来,还是有点不现实,毕竟就时势而言,中国当前的首要任务,还是要发展好经济。

事实上,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开始缓步发展后,国家就一直有在为发展文化软实力作规划。在经济高度发达,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便捷的今天,建立一个本国独有的,一提名字就让人知道“啊,是那个国家啊”的文化品牌已是大势所趋:美国有大名鼎鼎的好莱坞,韩国有韩剧,日本有动漫,我们并不一定要随大流,往娱乐文化方面发展,相反,我们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足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没错,就是美食。

中国地大物博,单是“吃”这方面,能叫出名的就数不胜数。央视的一档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赚足了多少国人的口水,而这,也是对外推广的一个很好的途径,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中国的美食。

儘管《舌尖2》在推出后在製作上被诟病“抄袭BBC(英国电视广播公司)以往纪录片痕迹太重”,但也挡不住众人的食欲,事物本就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踏实做好每一步,是发展当下中国文化必须要做到的。

当然,辩证唯物主义都有告诉我们,要抓主要矛盾,但也要总揽全局,做到统筹兼顾,在做到推广美食文化之外,努力发展好其他中国特色文化,实现文化多元化发展。

守护我们的文化,看的不仅是广大文化工作者,作为中学生,我们更加应该为祖国的文化发展做贡献,总之,守护文化,是每个人的责任,是每个人的义务。

【篇二: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存与发展】

故宫就在眼前,可是总是有一种违和的感觉,让自己觉得眼前的不是古建筑,而是仿古建筑。为什么呢?因为游客对建筑的破坏,导致了国家对它们的保护,所以才会有随处可见的铁栅栏,而这充满金属质感的铁栅栏正与古风古色的故宫建筑群相冲,充满了不协调的违和感。

现在古建筑绝大多数成了旅游景点,人山人海,喧闹不已,没了那些宫殿的庄重与威严,留下的只有世俗与伤痕。它们如今在当代的尊严全无,沦落为人类观赏之物,被铁网所保护,俨如动物园的一只戏猴一般,只得苟延残喘。

我突然又想起几天前,在颐和园发生的种种。

当时,我走进园中的转角处,正被拥挤的人流所烦之时,看见一个孩子在随地大小便。对此,我只想说,这个孩子的父母大概并不懂尊重传统文化。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为人父母连最基本的社会道德都没有遵守。

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渐渐没落的气息。

但是!绝不可以!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自古以来的文化精髓,精神支柱,绝不可没落。即使是出现了这小小的危机,也要引以为重,不能积小成患。

所以文化在当代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让人们感染传统文化的气息,并受其影响,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了的事。这需要大量机构组织有效的活动,使人们真正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只不过要真正做到使传统文化在当代得到继承发展,更要全面的全民普及。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公民素质,它决定了古建筑的生存能力。近年来,我国公民的普遍素质都提升较快,但还是有缺陷。普遍素质提升得越快,就越能使传统文化保留得愈加完整美观。

其次,我们要让更多的外国友人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使国外对中华传统文化引起注意,并使世界也热爱上它,这样会使它更易生存与发展在如今的社会里。

最后,对于这次研学发表一些看法:虽然伙食较差,但我们一起吃的开心;虽然车程长,旅途累,但我们团结一致,毫无怨言;这一次研学我们收获到的并不只是知识,不只是传统文化的熏陶!更是思想的启迪。

【篇三:在创新中发展】

悉尼的一位老艺术家,年过八旬却仍在家制作玻璃制品。他甚至尝试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玻璃艺术品。这位艺术家没有因为年岁已高而放弃艺术上的再创新,而是仍旧不服老,坚持创新。这种创新精神不正是我们所提倡的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以致于一个家庭,一个人,所需要的都是在传统上创新,在旧思想上创新,在艺术上等许多方面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

学习进步,需要思维创新。论语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就是说,想要获取更多的知识,一味的生搬硬套是不行的,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勤学善思,才能有更大的进步。又比如我国著名的画家齐白石,他善于学习别人的画法,并从中获得收益,把所学到的画技应用到自己的画作中,从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画风。为此,他说了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后来,他在后期的画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比年轻时更为饱满。

社会进步,需要科技创新。从古至今,中国人创造了许多有利于人类发展的发明。比如我国最出名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这些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利。而一种技术,被创造出来之后。可以说,它的基础已被前人打下,而后人所需要做的,便是把这种技术,架成一座美丽的建筑。为它添加更多的创意,完善它的功能,使这种技术走向成熟,为社会谋方便,推动社会发展进程。

国家进步,需要法律创新。法律是一国之本,没有法律预示着社会动荡,国家难以长治久安,而一个国家仅仅制定一部法律是远远不够的,想要真正使一个国家繁荣富强,还需要使法律细致化,并且需要法律的严格落实。不仅如此,一部法律的颁布更是需要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各种保障与福利完善并且加以改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为人民谋求更多的好处、利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创新,是近几年的一个热门话题。不仅仅是因为各国之间的激烈竞争,更是因为人们意识到了——创新是国家进步发展的关键。之前的中国为什么会是各国眼中的一块肥肉,正是因为创新被以前的人们忽略,一味保守,安于现状,才会使我国差点被各国分食殆尽。今天,我们把创新放在首要位置,定会使我们国家繁荣富强。

【篇四: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横空出世。而随着这些电子产品的出现,越来越多行业都与电子产品以及互联网挂钩。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习产品也是层出不穷,什么点读机,学习机,平板等等。不仅学习用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多,而且各种用来学习的应用软件也是越来越多,学校的老师也可以依靠网上布置作业来监督学生。这样不止可以节约开支又更加的方便快捷,不需要人工操作,更是节约了老师许多的时间,可谓是十分的方便。但是大家都知道,当一个新生事物出现时,我们往往会排斥和抵触它,然而在时间的洪流里,我们终将会默默地接纳它。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往往取决于他对待新生事物的敏感程度与接纳新生事物的速度。许多的家长认为这会助长孩子的网瘾,但任何新生事物刚出现都会有人抵触。曾经被巴黎名流抵制的埃菲尔铁塔,如今已成为巴黎的象征;曾经被很多人嘲讽的鸟巢、水立方和国家大剧院,如今已是北京的地标建筑。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面对不断涌现出的新生事物,我们要以敏锐的感知对待它们,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它们,是谓大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新旧更替乃自然界规律,一味沉溺于过去,便只能落得被时代所抛弃的结局。

但即使如此,也不能将网络与电子产品全盘肯定,因为网络与电子产品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用得恰当它会成为你的得力助手,而用得不当它会将你拉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许多人控制不住自己,借着学习的名义去偷偷的玩电脑,而现在许多家长也因为事业太忙而没空去管孩子,而那些学生们借此可以在偷偷的上网,于是乎现在网瘾的少年少女越来越多。

13岁的小斌(化名)从小学到初一学习成绩都很好,从来不用父母操心,初一下学期,他迷上了小说。他看的不是中外名著,而是手机里的玄幻、武侠小说,这样已经持续了半年时间。“儿子的性格本来很外向,迷上小说后,很少跟我们说话了。”小斌的父亲说,进入暑假后,儿子天天用手机看网络小说,甚至连吃饭时手机也不离手。刚开始他认为孩子读书是好事,即便是玄幻、武侠类的书,也能帮助孩子拓展思维,谁知拿起手机一看,发现里面的内容“幼稚”得要命,描写的竟是一些神魔兽、得道成仙的内容,还有一些内容“很黄很暴力”。“有一次,我半夜上厕所,顺便去看看他,竟然还拿着手机在看小说。”性格比较强硬的父亲抢过手机,出乎意料的是,小斌跑到客厅拿了把水果刀架在自己脖子上说:“不给我手机,我就自杀。”由于用力过度,小斌的脖子被划出了一道口子,鲜血直流,吓得父亲立马归还手机,并将小斌送往了医院。

如此看来这网络的危害是十分之大,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要将它全盘否定。因为他带给我们的好处也是让我们不言而喻。

生活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敏感对待新生事物,积极接纳新生事物,应当是我们的不二选择。但我们也应该应该学会正确使用它们才不会沦为网络的傀儡。

【篇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从唐诗宋词到楚辞元曲,从文房四宝到四大发明,从太极长城到松竹民居,处处彰显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个人接触文化的内容不一样,自然对不同文化的情感深浅不一,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气质。

当今便捷的交通,方便的通讯使世界变的愈发渺小。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村”,接受着不同文化的熏陶。于是便出现了一些“新新人类”,有爱摆内八字的“哈日族”有爱叫“欧巴”的“哈韩族”,有绅士风范的“英伦格调”,可是国外的都是好的吗?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尚未细细钻研,就盲目模仿外国的文化,这样真的好吗?

在日本,“内八字”是妇女长期跪坐所形成的一种病态,而在中国这种病态却被少女们竞相追逐模仿。网络上所流行的“非主流”“杀玛特”更是迷倒了一众男女,这是我们向外国所学习的先进文化吗?恐怕未必。

英国的骑士精神,美国的钻研创新,日本的积极进取,这些精神文化我们又学习吸收了吗?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持着一种包容与批判的态度看待外来文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基因,有利于我们在世界文化背景下,吸收世界主流文化价值观与普世思想,实现“一国之学问”的现代化,同时我们也要有选择性学习吸收外国的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重塑中华文化,再创辉煌文明。

如今“洋节”之风盛行。我们有历史悠久的春节不过,却要过西方的“圣诞节”,有好好的七夕不过,却要庆祝西方的“情人节”,诸如此类的还有光棍节、愚人节、万圣节、感恩节……我们真的需要庆祝这些节日吗?现在的90后乐于过“洋节”,却逐渐忽略了重阳节,端午节这些我国传统的节日。当我们在为洋节而庆祝的时候是不是该想一想我们的传统节日呢?学习吸收外来文化不是盲目地追逐模仿。我们自己的文化正渐渐被遗忘,却还在盲目追赶世界文化,这必然会影响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我们需要在继承与发扬我国文化的前提下,积极吸取世界主流文化。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重塑中华文化,再创辉煌文明!

【篇六:文化和而不同,世界多元发展】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文化也是如此,中直通正是美,旁出斜逸也是美。我们要尊重个文化的差异,使其共同进步,如此,我们的世界才能多元发展。也就是说,文化和而不同方为大道。

那究竟为什么要和而不同呢?木心的一句话说得很好,“文化像风,风没有界限,也不需要中心,一旦有中心就成了旋风,文化的风,有如道家的自然,如儒家的仁和,也如法家的肃然……他们不同,却并不对立,更无界限,可以相互接触,碰撞,融合,达到一种境界。可它一旦有了中心,也就是“同”,更有甚者,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了旋风的文化,不仅不会滋养灵魂,反而会毁灭人的思想。

文化多元,要求我们要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别,求同存异。就拿中国的南北之差来做例吧,咸甜之争,争论不休,却不妨我们享受大江南北的各色美食;京剧越剧,南腔北调,却无碍我们在咿咿呀呀的的曲词中陶醉神往,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差异不仅不是我们欣赏的阻碍,反而给了我们更丰富多彩的享受。我们应品味文化各自特立独行的美,求同存异,方谓和而不同也。

在文化多元的语境下,我们要有吸收外来文化的胸襟,又要保留自身特色的智慧。我们可以看到,有人举交流共进之期,崇洋媚外,做假洋人;有人借文化自信之名,固步自封,成卫道士,何也?惑矣!在自信中否定别人不是文化多元,在融合中否定自己也不是文化多元。文化多元是要凡精华者,细大不捐,是我非我,兼容并蓄。正如梁漱溟曾说过“今后将渐渐有所谓世界文化出现,但是世界文化内,何处自仍有其情调风格之不同”,斯言不谬!

诚然,文化需要多元化,却决不是一股脑的全部保留,一通乱煮,一锅杂烩。“男尊女卑”,“侵略主义”,是不是思想?是!能不能保留?不能!文化大花园不能一枝独秀,也不要毒草荆棘。各文化要在保留差异的同时扬长避短,共谋进步。文化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共建的价值,文化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文化又如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既然文化各有其美,那就让它各美其美,如此美美与共,便会自然而然,可谓天下大同。

文化和而不同,世界才能多元发展,尊重文化差异,坐拥多元之美,共创大同世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