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高中作文 高二作文 给异想天开一点空间
给异想天开一点空间
发布时间: 2025-08-18 18:49
阅读:

【篇一:给异想天开一点空间】

何为“异想天开”?字典里,“异想天开”的意思是“想法离奇,不切实际”。

我认为,我们就处在一个“异想天开”的世界里——时速几百公里的动车,连接千万里的互联网,比人脑更发达的计算机,可以飞离地球的神舟系列飞船……这,何尝不是想念亲人对酒当空,潸然泪下,传个消息快马加鞭还要十几天的古代人所谓的“异想天开”!

在一切还未实现之前,所有的想法都是异想天开。自古以来,“女娲补天”“嫦娥奔月”无一不显示着人们对天空的憧憬、崇拜和向往。万户是第一人,尝试借着炮仗制造冲力达到飞天的目的,虽不幸身亡,但一直被后人铭记。直到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莱特兄弟经过数次尝试,成功发明了飞机,人类才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飞上天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美国的“阿波罗号”成功载人登上月球,实现了“一小步,一大步”的巨大进步。爱迪生的电灯电话亦是经过千万次尝试,由“异想天开”成为了现实。

遵循传统,固守成规是一切新想法的终结者。“陆地上的生物”是古代中国人对人类的定义,万户是第一个打破传统的人,他的伟大尝试顶着世人诸多的流言蜚语,但他的坚持接纳奠定了飞天的基础。莱特兄弟是街边的自行车修理工,面对世人的一张张嘲讽的嘴脸,他们对新想法的接纳带给我们的是翱翔天际的愉悦。达尔文发现生物进化论,触犯了整个宗教,哥白尼的日心说更是违背了整个当时的文明,可后代的接纳让我们对物种的起源,对整个宇宙的认识更新了一个数量级。

古人异想天开的飞天,在我们看来只是一件普通的小事,或许,我们异想天开的七十二变,在若干年后也是能让世人熟视无睹的常事。肯定异想天开,接纳异想天开,改变的是整个现代文明!

给异想天开一点空间,接纳新的世界!

【篇二:成长需要空间】

小时候,我们在父母羽翼的呵护下,一天,一天,又一天地长大。

现在,我们一天,一天,又一天,仍然没有离开呵护的羽翼,但我们渐渐开始感到一些不适,想要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时光荏苒,我们产生了叛逆心理,也想“凤凰涅?”,我们开始有了一些个人的秘密,不愿拿出来与人分享,时刻渴望从父母那里拿到一本“解放证书”,再也不愿唯父母之命是从,只想在自己的天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然而,父母总是一味过分地关爱我们、叮嘱我们,怕我们学坏,怕耽误了前途,怕这又怕那,所以,我们只能在父母的眼皮底下“潜滋暗长”。

懵懂之中,我们“爬过”小学,又一脚“踏进”初中,以为这一下进入了我们的乐土,以为这一下可以离开父母的羽翼了,但让我始料不及的是,我们还是离不开父母牵在手中的风筝线,因为我们永远只能是一只逃不脱父母双手的风筝,如果我们飞偏了,他们随时会将手中的线拉一拉,校正方向,如果飞得太高,他们会收一下手中的线,就像唐僧对孙悟空念紧箍咒一样。

在学校,如果学习、纪律上一旦出线,迎接我们的是父母的“五指山”,我们无法翻过父母“如来佛”般的手掌心。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内心是多么的荒凉、寂寞、孤独、无奈、无助,我们多想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花季的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便是:

成长,需要空间,需要给我们一双展翅高飞的翅膀,让我们飞翔!

成长,需要空间,需要松开绑着我们的铁链,让我们在自己的天地里自由狂奔,成为日行千里的马。

成长,需要空间,我们不想在春天还被穿得胖乎乎,我们需要解开棉袄,张开翅膀,直冲云霄。

想要自己的空间,其实不难,只要我们努力,努力,再努力,其实我们的空间也大得无边无际。

【篇三:给我一点自由空间】

“晓宇!好好看看《英语点拨》;做一做你的《数学基础训练》;再背背语文的《桃花源记》……”妈妈总是这么唠叨。老师几乎天天在嘱咐:“你们上课一定要好好听讲,认真做好笔记;课后要及时做好老师布置的作业,复习一遍当天学过的知识,预习好第二天学的课程……。”要是临近期中考试或期末考试,那可更是不得了,每天都是这样那样的练习题像雪片样飞来。我们没有了一点属于自己的自由和空间。

永远都记得那一次。那是邻近考试的时候,一天晚上,我已经做完作业,好想放松一下自己的心情,于是就拿起了久违了的《科技大观园》。看了没有几行,妈妈拿着一个削好了的苹果走了进来。进来的时候面带微笑,可是当看见我正在看《科技大观园》,脸上立刻晴转多云,变得不高兴起来。我倒没有觉出什么,伸手要拿妈妈削好的苹果,只见妈妈把拿苹果的手往后一缩,说:“我还以为你在屋里复习,没想到你却在屋里看《科技大观园》。这本书等着你考完试以后再还你。”说完,妈妈便把《科技大观园》和苹果都拿走了。我一时愣在那里,伸出的手好半天没有收回来。

“没有一点属于自己的自由和空间”。这不仅仅是我的感觉,邻里的小伙伴,班里的同学几乎人人这样认为。家长老师天天都在叮咛要好好学习,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尽了力。可是,大人们为什么还是这样?是不是他们有着难言的苦衷:老师教学生,学生的成绩不好,老师就要面临着下岗;如果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好,家长在别人面前就感到没有面子。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的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可言!难道我们仅仅是一个用来衡量工作成绩、光宗耀祖的工具吗?

其实,老师家长们的苦心我们理解。学习的最终受益者还是我们自己。可是,这种方法让我们无法接受。本来现实生活中就充满了激烈的竞争,我们自己也意识到了压力的所在,已经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如果在是这样的不给我们留一点属于自己的自由和空间,学习只会效率越来越低,动力越来越少,成绩越来越差。久而久之,我们对学习产生反感,更会丧失了自信心。给我们一点自由和空间吧!我们不是笼中的小鸟。正像我梦到的那样,我逃出了那已关闭了很长时间的囚笼,尽情地在草地上,唱着、跳着、快活地玩着……。

【篇四:留一点空间给自己】

我无力地撕扯着那被时钟切割成一秒又一秒的岁月,只为告别忙碌的生活。——题记。

放下手中的英语书,揉揉发胀的眉心,轻轻推开封闭已久的窗户,心想,为自己留一点空闲。

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好像每一个人一生下来就很忙碌,学习、工作、取悦他人……人们没有放松的时间,也不敢放松自己。唯恐落后一步,后悔一生。连这个年龄的我们,也身心疲惫地行走在这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常常会想,忙碌的初三冲刺,又使我错过了什么?错过了春季一场绵绵的细雨?错过了夏季一个清新的早晨?错过了秋日里的最后一片落叶?错过了冬日里的最后一场大雪?也许错过的便是生活中最珍贵的。

收回思绪,放眼望去,看见窗外那群在草坪上放风筝的小孩,我羡慕地静静欣赏着。

他们个个花枝招展,兴高采烈地奔跑着,欢呼着,一只手高高的扬着,好像在随着风筝一起飞扬。突然,一阵大风吹来,无数的风筝在天空中乱窜。这时一个孩子急了,他拼命拉住线,想留住风筝,结果“咔”的一声,线断了,风筝飘飘摇摇,一会儿便不知所踪。再瞧其他孩子,他们正从容地放着线,让风筝继续飞向白云深处,越飞越高,越飞越高……

瞧,这多像生活中的我们,我们也是紧紧绷着那条细长的线,拼劲全力想风筝越飞越高,可结果往往出人意外。我们从小就被父母千叮咛万嘱咐:“学习,学习,再学习!”而今的我们,又有几个成全了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呢?

做一个精于放风筝的人,留一点空闲给自己。卸下心灵上的重担,让心自由的飞翔。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小路上随意的漫步,看着蓝天,看着白云,看看路边的小花小草,想想今后的路,想想人生的选择,想想奋斗的目标。

留一点空闲给自己。

面朝大海,看潮起潮落,那猛的一瞬间春暖花开,回忆走过的日子,回忆陪伴过的人。拾起一个贝壳,看那精美的纹路,每一条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留一点空闲给自己,不要让无尽的欲望遮蔽你的双腿;留一点空闲给自己,让自己放手飞翔;留一点空闲给自己,你会发现生活无限美好!

【篇五:留一点空间】

故宫闹出“‘撼’卫”丑闻,有关领导还在强词夺理,从中,我们嗅出了“真理为权贵霸占”的味道;高校校庆,将有权多金者的名字排在前面,从中,我们看出了“文化屈从于权钱”的味道。于是,有人高声疾呼:留一点空间给真正的学术。

有人说:“直理为权贵霸占”由来久矣!

的确,比起出世的学问,中国自古以来是被入世的思想统领的。大凡古代文人,都是一考再考,在宦海中浮浮沉沉一辈子。但跳出时间的桎梏,我们发现,“学而优则仕”者大多求得了现世的幸福,而出世者却得到精神的长存。在这个真理为权贵霸占的历史长河中,是那一位位令人景仰的贤者守护了我们心中的一汩清泉,一片蓝天,一轮明月——庄子、陶潜、杜甫、蒲松龄……他们困窘一辈子,潦倒一辈子,思考一辈子,求索一辈子,留给后人不被侵染的本真,留给学术界自由的空间。

有人说:“文化屈于权从贵”是现代文明的产物。

不错,就像从夏洛蒂·勃朗特对简的情妇身份的无法苟同,转变成世人对简·奥斯丁笔下“爱情构筑于金钱”的认同一样,社会的发展会使“拜金”、“拜权”成为主流思想。但这也只是一个阶段的现象——一如《傲慢与偏见》中也并非一切向钱看,修养与情感自是更重要的因素。

因而,对于社会发展的这种自然趋向,我们大可淡定视之,同时有意识地导之引之。

“青年人要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是吴冠中在学生画展上的一句话——本是学术性活动,却要先介绍到场权贵——更是对青年人的教诲:青年人都接受了文化屈从于权贵的现状,学术自由的空间到底还在不在了呢?

易卜生成名后,对奖牌和勋章的热衷达到了近乎荒谬的程度。从瓦萨勋章,到丹尼保格勋章,再到埃及勋章、梅德齐底勋章、奥地利奖章、圣奥拉夫勋章……甚至为得到勋章会脱帽向经过身边的车身上带有皇家或贵族徽章的马车致敬,哪怕车上空无一人。歌德有云:文化的衰落意味着一个民族的衰落,这两者走下坡路是齐头并进的。

人们总以为学术界是一方净土,现在,这里有限的一点空间都被拜权拜金占据,那我们洁净的梦想将依托于何处?

最后不妨再赘言几句:我见近来批文人浮夸拜金之文甚多,未免不快。喷人者写得这般详实,想来也读过不少这样的“伪文学”。殊不知,某些青年写手并未以文人自居,“文化”是修饰语,“商人”才是中心语,写手以“商人”自居,你们还苛求什么呢?到底是发时代之疾呼,还是眼红于他们名利双收的“酸葡萄心理”呢?

不是文人、学术中人的,自不在我们讨论范围,我只求留一点空间给真正的学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