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书韵】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书不是胭脂,却另人心颜常驻。书不是棍棒,却会使人铿锵有力。书不是羽毛,却会使人飞翔。书不是万能的,却会使人千变万化。
当生命从我头顶上飞过去时投下的斑驳深邃的暗影,沙漏翻过来覆过去,千重鹤又灿烂的开了一季,桌上摊开的书一页一页地翻过去,最后都变成了一张纸泛黄的纸张。
我读过很多的书,比较喜欢散文,因为可以摘抄到很多优美的语段。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很好的记录者,但我比任何人都喜欢回首自己来时的路,伫足,然后时光扔下我轰轰烈烈的向前奔去。
站在一片山崖上,看着匍匐在自己脚下一幅幅明亮的青春,站在青春转弯的地方,站在一段生命与另一段生命的罅隙,在烈日下反复地走来走去,那一本本书陪我度过那一个个盛夏,点亮了我的青春。
读过书的人是有教养的。一个人可以受过教育,但他依然是没有教养的。就像一个人可以不停地吃东西,但他的肠胃不吸收,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是骨瘦如柴。
读过书的人是成熟的。成熟应该是比较有内涵的一种风采。她的外表不是光芒四射的、很炫目的那种,而是比较温和,比较润泽,就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样,让人慢慢的对她折服。
每一本书都是有蕴含的,就像是一块苦胆泡过的黄连,长久的咀嚼,也会使它的苦涩慢慢淡下去。读书可以使人平静,使人充实。有些梦想,纵使永远也没法实现,纵使光是连说出来都很奢侈。但如果没有说出来温暖一下自己,就无法获得前进的动力。之所以这么努力,是不想在年华老去之后鄙视我自己。活的充实活的成功更重要,这正是读书的意义。真正的成功,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在于你是否努力地去实现自我,喊出自己的声音,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读书是一个悲喜交加的过程,心情有悲有喜,才叫体会;日子有阴有晴,才叫自然。一粒钟,一棵树,磨成浆,压成纸,画上圆,写下字,广告之,停留在墙上,光彩绚丽,经历了日晒雨淋,随着时间慢慢灰落了痕迹……不同在,我还可以品味那飘荡着青春气息,陪我度过一个个盛夏的阵阵书香。
【篇二:予生活以书韵】
古人有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而之于当下,这句箴言似乎已黯然失色。那么,在物质繁荣精神空虚的时代浪潮下,那一抔书韵情思又该如何安放呢?
当物质的繁荣掩盖了精神的光芒之时,人们眼前剩下的或许只有一种富足的荒芜。“读书无用论”“知识无力感”的背后掩藏的是人们对于阅读的质疑与无奈。就连上海大学一位博士的返乡笔记中也充斥着“知识无力”这样感伤忧虑的论调。而这只能披露出我们对读书、对知识的了解不够深,即“读书不够”而非“读书无用”。
置身于社会环境下,不难发觉如今中国在经济上日益富裕,而文化却苍白贫乏。一方面是商业大潮和拜金主义的冲击,另一方面是对思想言论的禁锢。充斥媒体的不是颂圣就是娱乐文化,知识分子犬儒化,阅读视野功利化,读书方式速成化……如白岩松所说,“走进新华书店,全是一些有用的书,考试类的健康类的工具书啊。整个社会都在倡导有用,什么叫有用呢?跟钱、权、名利有关,就有用!”当今电子阅读发展迅速,实体书店更是无人问津,我们何时才能寻回泱泱大国的沉香书韵呢?
余秋雨曾如此感叹:“走进书房,就像走进了漫长的历史,鸟瞰着辽阔的世界,游弋于无数闪闪烁烁的智能星座之间,我突然变得琐小,又突然变得宏大,书房成了一个典仪,操持着生命的盈亏缩胀。”读书助人思索,使人自见渺小而心怀敬畏;读书使人质疑,使人心有所恃而体察省悟;读书使人积淀,使人凝练修行而厚积薄发。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些遍览古籍博通古今之人必然是经得起沧桑砥砺而别有风骨的。
毋言其他,阅读是人与人沟通的纽带。历史的残缺与完美,显示的动荡与平静,世界的纷繁与精彩,生活的苦涩与甘美,无一不在阅读中相互融合又相互分离。阅读更是一种体悟与遐思。无论是家存诗书还是窖藏老酒,无论是古韵京腔还是草隶篆楷,无论是轩辕古藤还是华夏新枝,无论是百家经典还是大众俗语,没有阅读便没有刻骨深邃的笔力,没有长袖阔带的文气,没有洒脱倜傥的风韵。
“读书到最后,是让我们更宽容地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梁文道如是说。就让我们摒弃“读书无用论”,抛却“知识无力感”,予思维以灵魂,予生活以书韵。
【篇三:读出书韵】
我们读书读到的究竟是些什么?我想,读到的是浩瀚的先秦繁星,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孔子的颠沛流离,庄周的逍遥云游;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罢……
读书,是需用心去体味的,无心的阅读,是对所读之书的不尊重,不热爱。读书,是心灵的追求,这个追求必须有对文明的热爱,有对知识的敬重,这样,方能读出书的韵味来。读罢一卷红楼,一声叹息,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里的繁盛,写尽了豆蔻年华的真情,写尽了在盛大繁华掩盖之下的重重悲剧。
细品古诗词,我看见的是李太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中行乐的洒脱;我也看见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情;我还看见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
然而,现如今的文化快餐让我们失去了那种浮士德式的永恒冲动、哈姆雷特式的不断怀疑反省和唐吉诃德式的不顾一切的战斗精神。难道要停止阅读书籍,利用先进的网络浏览?不不不,我放不下那有着油墨芳香的书本,那藏在书本中的韵味我还没有嗅够,怎可放手?读书的过程是一种愉快的精神旅行,同时我认为,这种精神追求是可以不断进入一个心的境界,这个境界,即在读书的同时,读的也是书中之人。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品读谭嗣同,读出的是正气,悟出的是坚韧。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品读龚自珍,读出的是忠诚,悟出的是伟岸。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品读林黛玉,读到的是幽怨,悟到的是凄美。
读书,于峻峭挺拔之处可见悄然,于清风朗月处可见飘逸,于百花争艳处可见独芳;读书会使你心驰神飞,思绪万千。
朋友,用心去读书吧,读出属于你的书香书韵。
【篇四:书韵生活】
如果人生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路,那么,书就是沿途随四季更替的风景。
孩提时,我迷恋炫彩的童话书和有趣的谜语书,喜欢它们多彩的艳丽插图,敬佩其中的肝胆英雄,憧憬书中美好的生活。
这种让我梦寐以求的感觉,以及这欣赏美丽的过程,仿佛正在天空中与鸟儿为友,与白云结伴,遨游天际之中。我总希望生活能像激情浪漫的小诗那样直白,希望身边有同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好兄弟,而书就是这些希望的“代替演员”。
渐渐地,时间褪去了我稚嫩的外衣,逐渐地成长让我明白,童话、谜语书一类的书只是让我憧憬明天罢了,它只是我开垦荒原的第一步,不能满足我的需求。我的胃口越来越大,期望中,终于找到了新的“食物来源”——散文。
如果说童话书是书中明珠的话,那么,散文就是书中之帝了吧!
寄情散文,我觉得散文就是作家望向未来,遥思过去的一种方式,这种感觉是那么强烈。我一遍一遍地读着,时而大声颂读,时而闭目深思,一颗心早已乘着文字之舟飞到了作家身旁,与他们激情呼唤,与他们怅然追忆。
这就像场盛大的音乐会,作家在台上指挥,我在台下侧耳倾听,一个个灵动的汉字谱成了一曲曲充满风韵的音律,或轻舞悠扬,或激越高亢。在节奏的洪流中,我恍然,这才是真正的书韵,我窃喜,这是我在荒原上撒下的第二批种子。
童话让我憧憬,散文让我感动,小说实令我癫狂。
刚接触小说,有点儿看不懂里面的剧情发展,不过日久天长也就能看懂了,并沉陷其中。我十分尊敬小说,读它时,我将它视一次汲取知识的过程。
这种旋律,让我流连其间,好像灵魂音乐家——贝多芬又在创造新的交响曲了呢!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无不让我沉醉其中难以自拔,虽不能自诩废寝忘食,但绝对可算如醉如痴。
有人说:“书是逆境中的慰藉。”也有人说:“年轻时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不管哪个,我愿意如书中所说人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让书一路伴我迎接风风雨雨,欣赏蓝天白云,艳阳高照。
【篇五:书韵伴我前行】
落叶空山,寒枝拣尽。秋意阑珊的午后,一个人,一本书,一杯茶,一帘梦,世事波澜不惊,惟有书韵伴我行。——题记
凉风吹起书页,淅淅沥沥的几场烟雨,让尘封在书卷里的词章和故事氤氲出了潮湿的气息。独倚幽窗,看转角处青石小巷,一柄久违的纸伞,遮住了低过屋檐的光阴。一缕书韵就这样于我生命中弥散开来,伴我前行。
轻轻推开历史的大门,只觉时光倒流,岁月可逆。
漫步于书海,和白居易一起感受“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春之活力;和杨万里一起观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之绚烂;和刘禹锡一起品味“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秋之豪迈;和岑参一起饱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冬之壮美……聆听书韵,我领略到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漫步于书海,领略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的豪迈;体会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感受那“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昂扬;揣摩“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哀愁……聆听书韵,我感受到了书中人物的思想情怀,学会了为之喜,为之怒,为之哀,为之乐。
漫步于书海,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系国家的远大抱负而折服;为苏东坡“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的豪放张扬而慨叹;读“出师未捷生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我仿佛看到了诸葛亮六出祁山,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聆听诗韵,我学会了坚强与果敢,人生路上,从此再也不惧怕夜的黑暗。
漫步于现代小说长廊,和年轻的作家们一起经历悲欢离合。读郭敬明的文字,总会让人感到世界的悲凉,又从这些迷惘中走出自己的道路;在与落落的交谈中,年华就在手中握着,看自己是否愿意把它放在纸上变成理想;读懂安妮宝贝,似乎就读懂了十五岁的天空,十五岁的雨季。有人说,幸福是诵读青春文学,从黄蓓佳的清新到饶雪漫的疼痛,从郭敬明的悲伤到韩寒的犀利,再加上安妮宝贝的细腻,那些年轻的写手,写出了青春,写热的生命,写出了新时代的强音。聆听诗韵,心灵拥有纯净如水般的感动。
日光清浅,年岁深长,与书相逢,总如初见。在最美的年华,诗书相伴的光阴,冲淡了离合,熏染了时光,谁又曾幸免。若可,我愿做一位素色女子,活在当下,安于今朝。偶尔在某个落花飞雨的时节,捧一卷古书,闲看流云,静待秋水,惟有书韵伴我前行。
【篇六:我拂清风思书韵】
一座古城,一条清幽的古道。
一汪泉水,一座浮光的石桥。
一本美书,一个浸在清风里的我。
——题记
每天穿梭于三点一线的线路中,你是否想打破这个紧箍咒?每天徘徊于左书右笔功课中,你是否想寻找属于自己的天涯海角?探寻另一番海阔天空?
那么,请踏进书的世界吧……
从依稀记事到青葱岁月,有许多残缺的岁月拼接成我心灵的冬天,那一刻,也许是烦心使我哭泣,也许是孤独令我落寞,也许是挫折给我打击,我失去了我人生的方向。但——
纵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希望就在书香烂漫处。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恨残,欲释心事,独铭书香,悟悟悟
那么,何为书韵?
书之韵味,不是红唇、柔膝般娇艳;不是冬柏、寒松般刚毅;不是色香味般明朗。
书之韵味,是择一本书,沐浴着金色灿烂的阳光,或傍于树下,或坐一椅上,捧一杯黄昏的清茶,忽地,面前鲁迅提笔生花:阿Q穿着破烂的衣服,蹒跚行来;天空忽地飘起了雪,愈下愈烈;闰土提着棍子,教迅哥儿雪地捕鸟;微风卷起了落叶的涟漪,冰心奶奶的笔下流淌着对自然与母爱的颂歌……
这一刻,我将富有生命里的文字于唇间溢出,我与文字邂逅,一发不可收拾。书韵是与人物共舞,是感悟中的思考。
书之韵,中华传统文化之韵,看啊,黛玉踩着小碎步飘来,诉说着爱恨情仇……古色古香,沉厚积淀。
书之韵,迅哥儿的民族至上;书之韵,高尔基的百折不挠;书之韵,儒勒·凡尔纳的探险想象。书之韵味是可以让你一品到就垂涎欲滴,可以放弃山珍海味的佳肴;是可以一看到就可以放弃人间争名夺利的决心……
有人说,文言文晦涩难懂,其实不然,待你细嚼慢咽,定能尝到一种深刻思想文体之韵。文字散发着一种它物不可及的韵味。
清风拂去,心情怅然,独伴茶香,我思书韵,秋风莫寒,我心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