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相关作文

【篇一:读后感的范文】

有一些流传甚广的经典作品,由于这样那样的缘由,形成了一种先入为主的感知甚至偏见,那便几乎再也不去阅读或没有意愿阅读了。直到一天,突然翻开,读罢,发现全书所述所讲与读前印象完全风马牛不相及,书的内容是那么或深刻,或有趣,或文笔优美深厚,令人有一种深深的感知上的错落感,也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老舍的《骆驼祥子》,和钱钟书的这本《围城》,带给我的正是以上的种种感触。

钱钟书的这本书,文笔细腻精炼,对人物的刻画和心理描写十分突出,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钱老做比喻、打比方的深厚功力了,文中处处可见钱老那精妙绝伦的比喻了,令人十分叹服。

所谓围城,我的理解是,婚姻是一座围城,工作是一座围城,朋友是一座围城,家庭是一座围城,处处皆是围城,有人的地方便有围城,这世上的人,都逃不出围城的圈圈。总结一句就是,人生就是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不过是人生的圈圈里,对于不一样人生的渴望和躁动罢了。

因此,不管你的围城是痛苦,还是快乐,愿意留在原地,还是渴求外面围城的生活,我们都应当让自己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之下,只管去尝试,只管去体验,最终呢,套用沃尔什的观点来说便是:经验生命中的一切,最终成为我们自己。

因为,如果心里没有围城,这个世界上便也不存在什么围城了。

【篇二:感知青春】

花终究有谢的时候。

那盆兰花那娇蕊芬芳的花朵最终也难逃那凋谢之苦。

表面上看来再美的花都会消逝,不是吗?不,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更好地在世界上存在,更好的吐锐着芬芳。不然,请闻,这房中焦质的花瓣散发的香气怎会如此袭人?

原来,花谢了,枯萎后的痛苦不过是一种升华,谁能熬过这段艰辛,谁就会成为永恒,正如这屋中的花香。

谢谢你,兰草。你用自己告诉我要活出我自己!青春我们会或许会经历痛苦与悲伤,但请记住:所以含蓄婉转深沉内敛的事物,都只是为了更好的沉淀,洗尽铅华。

然后,成为永恒。

我终于明白了!

是的,青春就是这样!有醒觉,有收获,有感知,更有未来很长很长的路等着我们去拼搏……

此岸,花已开,待明年,彼岸花开……花开又一年

曾经在流水般的时光里,笑着,闻着便一步一个深深浅浅的脚印度过那个青春年华。曾几何时,那盆兰花,竟然陪我度过了这流水般的年华。

觉醒青春

不知从何开始,一场风硬生生的分开了秋天和冬天。寒风连天辗转扫落叶,金黄连成一片,又不知为何,自己那浮华的梦竟也如同那落叶一般,飘飘零零,好似前方是黑暗,脚下是荆棘。梦想,好像已随风,支离破碎。在那段空茫,无一人的生活里,本就好无意义。

那漫长路上拼搏的身影,似乎也只剩我一人。

那种迷茫,忧伤封闭了我心灵的窗户,轻柔的钢琴声也掩盖不了我那满心的落寞与哀伤。

时常在梦境中,梦见一个人形单影只的走在乡间小路,周围的树木,屋子死寂一片,万物好似只有为一个人存活……

迷失,寻寻觅觅。我决定再次面朝阳光,给生命一个承诺。重要的是我觉醒的青春。

收获青春

一盆兰草闯入了我的生活,开始与我共普遍生活的新篇章。

青春扬起的风帆永远面朝希望。因为年轻,我们可以灿烂地笑,可以悲伤的哭,可以有无限的精力去做一切可能的事情。我们面朝阳光,自己又何尝不是阳光,散发着火一般的光与热,照亮了通向未来的光明之路。我们照顾兰草,心里却像兰草一样盼望着能够通过努力耕耘开出灿烂的花朵,吐锐芳香。

花开了,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如我们。是啊,我们位于美好的花季,吸收着甘露与阳光。盼望着能早日结出收获青春的果实。

【篇三:灵魂的终焉】

近来,许多包括电影、小说等科幻作品中,多有描绘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或是机器人在未来的某一天将带领人类走向灭亡的情景。然而于我看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有多快我并不清楚,但倘若有一天人类真的走向灭亡,其灭亡的真正原因应该并非人工智能,而是人类本身。

苹果公司总裁库克也认为人工智能取代人脑一事不足为虑,而其更担心的是人类的思维在不断像计算机一样机械、麻木。

我想,人类之所以能够生存于世而不同于其他生命,绝非仅在于其作为生命体的意义,而在于其作为精神体的意义。我们有智慧、有思维、有感情,因而可以感知世界、探索世界、改造世界。倘若我们失去了思维和感情,我们作为精神体的意义何在?我们灵魂的价值何在?我们还有资格自诩为“人类”吗?

当今人类思维的逐渐麻木机械,其背后是一种主动思考的能力的缺失。我们只会被动的接受任务,专注于眼前的手头工作,却很少有自己主动地想要去做的事,因为我们不会主动思考,思考这件事是否有意义有价值去做。这是一种自我的价值观的缺失,是一种是非评判能力的缺损,所以我们才会对眼前的工作不加抉择地囫囵吞枣地接受。我们也不会主动思考周围的他人之事,不会去感知他人的情感和想法,这又是一种同情心的缺失,导致我们不明白自己应该去做什么,没有自己想要去做的事。

不会去主动地思考,究其根本,乃是一种探求欲的匮乏。当今这个社会上,许多人选择碌碌无为,被现实的压力所迫,心为形役。久而久之,我们被现实磨平了思维的棱角,拜金和功利的思想根深蒂固。囚禁于世俗的枷锁,为了追求现实的利益而穷尽毕生,又怎有心去寻找精神层次的探索呢?没有探求的欲望,就没有自己想要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因而不会去思考如何去探求,而其精神和灵魂的最大意义和价值才得以丧生。

每个人都应具有独立性和独特性,这并非只体现于形体,而更在于灵魂层面。不去被动的随波逐流,而应该时刻有着自我的意识和思维,明白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究竟应该做的是什么。如此,我们的思维才不会机械、麻木,我们的灵魂价值方可大放异彩。

秉持自我的意识和追求,用思维和情感对这个世界不断地感知、探索、迈进。这正是人类精神灵魂永垂不朽的奥秘,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否则,人类的灭亡,必将是应为灵魂的终焉。

【篇四:看不见为话题作文】

你看不见所以看见,蒙昧然后才清醒。

——题记

《圣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人类的始祖本是看不清善恶的,在伊甸园里过着无忧的生活。然而后来蛇引诱他们吃了善恶树的果子,于是看清了自己。人从那以后知道了羞耻,看到了世界,然后,被赶出了伊甸园,被迫过上以血汗换粮食,终日劳碌的生活。

姑且不论其中的其它意味,单抓住看见自身这一点,这个故事也是极其重要的。当人们看不清自身,看不出善恶时,是无忧无虑的,然而因为看见了,于是就被迫出走了。

更重要的是,他们只是看见了善恶,看到了自身的模样。然而还看不到恶的种子,看不到后来该隐杀亚伯的事情。

这是看见了呢,还是根本看不见呢?又或者说,是看见了好,还是不看见好?

世上本是无所谓看见的,由着看不见,才有了看见。然而,你看见的,是你看见的样子吗?还是说,你根本不曾看见,一生不过在看不见的迷雾里打转,被那些偶然拔开的雾中透出的一点光照见了,从觉得是看见。可却不知,永远也看不见真相。

我们又何曾看见过真相,在真的世界里呢?姑且不论人的错综复杂的心理,不可预知的行为,就算是那些看似永恒不变的真理,又有谁能看见呢?

就拿人类看宇宙来说。开始看见“天圆地方”,再到“地心说”,而后“日心说”,再到如今的星系,宇宙大爆炸。我们一遍遍去看,一次次看到那似乎是真相的真相,可永远无法直接看见。真相固然存在,然而人是看不见的,人看见的,不过是看见的,何况还有更多看不见的。

英国的哲学家洛克,作为一个感性主义者,认为世界是被感知的,但人们感知的只是感知的。你认为在空中的石头会下落,是因为你看见过成百上千次。但永远无法知晓下一次。因为你看见的不过是那几次,究竟怎样,是看不见的。

事实上,洛克也只是依据看见的。我在这里写,也不过依据我看见的,可谁知道我们是否能看见呢?我们永远只在看不见里打转,看见的终日是看不见的。

但有了看不见,才有了看见,尽管看不见。

【篇五:感知历史文化】

自从上了初中,历史这门学科就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我非常喜欢历史;所以,我在寒假期间去了趟北京,走进历史。

出于自身对历史的喜爱,在放假的第二天,我和我的家人就踏上了这段北京之旅。三天后,我们到达了北京;迫不及待的我拉着家人直接坐上了前往此行的目的地“中国历史博物馆”。不负众人所托,两个小时后,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远远望去,给人一种气派庄严的感觉。那就是“中国历史博物馆”。我怀着一种兴奋地心情走进了博物馆,哇!我被眼前的景物惊呆了。四面几根打柱子冲天而起,支撑着整座博物馆。

我们走进了博物馆的甲骨文专区,专区的标示牌上写着甲骨文样的文字。看着这些文字,让我陡升一种民族自豪感: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智慧的的民族,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二感到自豪。

走上宽阔的甬道,只见两旁的玻璃上镶着一块块仿制的甲骨,上面刻着一个个象形文字。我便好奇地趴在上面,辨认了起来,虽然我不认识。后来,我们转到了它们的背面。哦!原来后面是前面刻着的甲骨文译文。我这才知道,这些文字主要记载的是当时人们的狩猎方式和文化传统。

走进博物馆的主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一人多高的大石头,上面刻着两个鲜红的大字:论语。论语是中国文明礼仪的代表作。作者孔子的思想贯穿其中,名扬海内外。

中午,我们在馆外随便吃了点东西便又进入馆内浏览馆内的文物。

在我的前夫、强烈要求之下,我们来到了“八年抗战专区”,专区门口;有一尊八路军铜像。他手握钢枪,用他那坚定地眼神注视前方。在铜像商贩有一行大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在宽敞的展厅中,易复发栩栩如生的油画展现在我眼前。我观察过,从第一幅到最后一幅,刚好重头到尾的诠释了八年抗战的全过程。在油画的旁边,配有一篇篇动人的小故事。当我从最后一幅图的最后一个符号中回过神来的时候,我的眼睛已是泪眼朦胧。在我的心中,油然而生出了一个个高大的形象。是他们,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不向敌人屈服,用自己的胸膛挡住了敌人打来的枪林弹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维护了祖国的和平;如果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这不正应正了一句话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在一天的阅览中,我感觉我并不是在欣赏文化;而是在感知文化;用心的感知,我们的文化。

【篇六:有爱就有美的收获】

风,像张强有力的蛛网,网住了世界,网住了秋天的生气。

天阴沉沉的,仿佛天地间被塞得满满得,一切都变得那么不透气。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浮起层层的槁木死灰,又一阵劲猛的风拥来,更让人心生寒意,突然……

“嘎吱”不知从哪里,响起这有机动的声音,“嘎吱”、“嘎吱……”越来越多,越来越响,渐渐地,我把头低了下去——

几片树叶,安祥地躺在地上,已经被风干了,现在的他们是那么平凡,又那么质朴。我的脚踩上去,只见他在受力处龟裂开,随即一声清脆——叶子碎了,碎得那么彻底。

更多的“嘎吱”声传来,是如此的耐人寻味。忽然,又有几片叶子从树上飘飞,我驻住了步踄,看看他们,再看看我脚下的叶渣,不禁思绪万千——我爱去感知。

红、黄、绿、青……不同的色彩,代表了这些叶子在生命中的辛酸风雨。每一片枯叶,都是一个音符,而当我踩踏时,他们就合奏出了一首“命运交响曲”,这是在最后一刻,奋进生命的强音啊!

我明白了,这些树叶,面对死亡的来临,仅仅用清脆之态来“横眉冷对千夫指”。他不愿俯首,只望昂扬。“谁言落红化春泥,我鸣枯绿奋生命”。

我明白了,我真的明白了!落叶归根,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又是一段超自然的流逝,挥尽所有的一切,只对生命一往情深。我用爱去探索那落叶的美丽。此刻,我丝毫不觉秋日的悲凉,因为有他们,有这样奋进的生命在谱写美的传奇。

有爱就有美的收获。落叶的美,在于那瞬间的流逝;而我的爱,就是那瞬间的感知,在这瞬间,我与美不期而遇;在这瞬间,我有了美的收获……

叶因爱而美,我为美而爱!

【篇七:带一本书去旅行】

书是一座山,巍巍挺立的是纵横几万里的尊严;

书是一条河,绵绵流淌的是上下几千年的智辉;

书是一个人,字里行间悸动的是独行的灵魂;

书更是一次旅行,在旅行中名思,就是“带一本书去旅行”。

书,神奇瑰丽,包罗万象,它书写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记录着仁人智士的传奇佳话。倘佯书中,惜黛玉葬花,叹水浒好汉,品一代袅雄,观西天取经,感时光流逝,书,以它独道的智慧,给予我们启迪思考。

古人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在旅行中,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带“一本书”去旅行,我们便可在旅行中寻觅书迹,感知天地。

朱熹曰:“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在我看来,旅行本身就是一本好书。

中国北方敦煌莫高窟的神秘莫测,使我浮想联翩,正如同看余秋雨先生的《人生苦旅》中的莫高窟,庐山瀑布的壮观奇丽,使我心鹜其中,如同李白的“疑是银河落九天”,内蒙古广阔无边的大草原,使我平静闲适……南方,人杰地灵,杭州西湖、西双版纳,都令我心弛神往。

在橘子洲头风扬文字,澎湃激情,感受伟人当年的意气风发。“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在零丁洋前思如潮涌,感动至深,感受文天祥当初英勇无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维纳斯断臂前,启迪深思,感受到的是其断臂的残缺之美。

探访这些名胜古迹,我仿佛穿越古今,穿缩于书中,仿佛与古贤圣人交谈,聆听教诲。

在旅行中,看到风云变幻,我不禁查阅资料,学到的是天文知识,看到的是喜马拉雅山,感叹沧海桑田,学到的是地理知识,看到生物繁衍栖息,了解更多的自然知识,这让我更直观感受到书中的知识。

在旅行中,来到大海前,观海纳百川,让我懂得了宽容他人,包容他人。在看海水穿石的神奇时,我领略到了水并不只有液态美,并不只是随波逐流,是坚韧,是顽强,是不卑不亢,也许只有像水一样执著追求,才可为自已的理想做出力量。水是镜子,是一面明镜,反射出真、善、美,反射出人性的光辉。在看完大浪淘沙的绝伦后,我感知到了一种神奇的力量,是坚持、是努力、是拼搏,是人类为共同的目标而奋勇的一种精神。面对高耸入云的大山,我更能清晰捕捉到那种精神,爬山的过程虽然艰辛万苦,但只有努力攀上顶峰,才可“一览众山小”。这也许正是我们曾在书中看到过的真善美,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真理哲思。

在旅行中,我也看到:陕北人的安塞腰鼓和他们丰收的喜悦。许许多多的民风民俗,婚、丧、嫁、娶……而这些不正是他们热情、好客、纯朴的最好体现吗?在他们的勤劳纯朴中,感知的是人性的光辉。

由此可见,书与生活息息相关,书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旅行是一本好书。

在旅行中,我看沧海桑田;

在旅行中,我解自然迷题;

在旅行中,我享清风流水;

在旅行中,我品婉约缠绵;

在旅行中,我感豪迈洒脱;

在旅行中,我思人生真谛;

……

旅行如书,在旅行中增添了对人生的感悟,似在书中徜徉。让我们一同“带书旅行”。

【篇八:徜徉于中不能自已】

在黑与白的世界里,在爱与恨的故事中,我就这样深深陶醉着,直至深处。

——题记

蝉鸣在这盛夏时节和声歌唱,阵阵清风吹来,绿叶在枝前不停地舞动。所有的景物相伴相随,美得犹如一幅倾尽天下画家之手的水墨画。然而月色如水,星云漫天,佛去了我头的骚动,唤醒了蛰伏已久的宁静。

静坐庭院中,捧来本古诗词细细品味。它温润醇厚,经得起时光的蹉跎,沧桑的历史仍难掩其光芒。它那缱绻的情韵,悠久的哲思,好像让我忘了一切,顿觉得墨香萦绕,浸身于浓浓墨香之中。

手指微微翻动,不自觉得便又是这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真想大声赞叹一声:好一个李白!如此志气昂然哪怕前方路途艰辛困难,却依旧吟出了这句高挂云帆,直济沧海。渐渐思绪飞扬,眼前仿佛现出他一身青袍,头束王冠从远处大步走来,多乐观豪迈的气概!乘长风破万浪,如此积极乐观的他,倒真是大唐盛世繁荣牡丹中一朵清幽的莲花。还记得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也实在倔强,二话不说就挥袖而去,倒是个真性情的人,竟有如此高洁的心境。

合拢书卷,浓浓墨香依旧萦绕心中,此刻倒想吟一句“闲捧诗书醉芳华,空谷幽香品墨雅。”一句诗词描绘了万千景致,而用心去感知,方能领悟其中奥妙,方能徘徊于它的世界。

不仅爱诗词,更爱文学故事,不仅在黑与白的世界中寻觅着,更爱在爱与恨的故事中徘徊着。人世间的感伤离愁,清歌欢笑都在那行行字间发挥得巧妙至极。纵观古今,数不清的文人骚客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我不是他们其中之一,却也为其陶醉入迷。

我从文学中看到了人性的善良,好象《简爱》中那善良美丽,自尊自爱,敢于反抗的简爱,从中感知到了人性的扭曲,是那《奥塞罗》中的伊阿古,在莎士比亚的笔下,那恶陋阴险的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双双服毒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化蝶而飞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终是对爱的坚贞,有了美丽的诠释。去年读一本《鲁宾孙漂流记》,今年品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境不同,感悟不同,但不管是在荒芜人烟小岛上的鲁宾孙还是重度残疾的保尔。柯察金,我总能从他们身上看到勇气,看到对生命向往的影子,那一团炽热烈火总能驱走我的疲惫,我的抱怨,这些人的精神会永远激励着我,他们的人生教会了我怎样去面对人生,他们的故事交会了我太多东西,虽是脍炙人口,却也是实实在在的领悟,对美的领悟,对爱的领悟,对生的领悟。

是啊!倘徉于文学的世界里,能够成长,能够快乐,而在古诗的世界中,却是那塞上江南,明月清风的另一番韵味。

时光清浅,岁月温婉,我愿与其朝看红霞娇艳,暮融夕阳安眠,携一抹淡淡幽香,穿梭其中,徜徉其中,不能自已,直至深处。

【篇九:幸福的慰藉】

当时间的沙漏从容地撒下一颗颗细沙,似流水从指间划过,任凭我多么努力,也无法阻挡它的流逝。

只有当挚友离开你的时候,才发觉友谊的珍贵;只有当你痛失亲人时,才后悔没有珍惜一起度过的幸福时光。当外婆离我而去时,我才发觉,原来最大的悲痛是失去了眼泪。

我自从出生便很少得到父母的照顾,一直是由外婆照料我的生活。当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往往感受不到幸福,可当分离来临时,才发觉彼此的依赖。昨日还因为外婆没给我买彩笔而嚎啕大哭,不去学校,惹得外婆也抽泣不止;近日却因为回了自己的家而在电话上哭着要外婆接我回去。记忆中外婆总是爱哭,又是因为我考了第一而高兴地哭;又是因为我不听话生气地苦;有时甚至因为想我而哭整整一夜,始终不能入睡。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爱哭的人,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只留给我一个永远不能忘却的微笑。

我对外婆的病情是了解的,对于她的离开我早已有心理准备。我们相约在离开时留给对方微笑。对于死亡,我们都很坦然。就像树叶终要离开枝头,花瓣终将成为落红,我的心情如同明镜般明净,却又像风儿吹起阵阵涟漪般动荡不平。有一次,我守在外婆的床边,笑着对外婆说,一定到了天堂后给我个信号。当时外婆哈哈大笑,她不相信有来生,我也不相信,但我还是期盼能够在某个时空感觉到外婆的存在。我们在最后的有限的日子里,尽情地笑,尽情地闹,因为害怕安静,害怕安静带来的空虚,害怕幸福会悄无声息的溜走。

因为担心病情会进一步恶化,医生不能让家属长时间探望,我至今仍后悔没能握着外婆的手看着她离开,只是从窗户上看到她痛苦的表情,但最终留给我微笑。然而,我失去信用,我感觉到她心力枯竭,我的心很痛,不是似刀割般地痛,而是痛到了没有感觉,我无法同样用微笑与外婆告别。

在外婆的的葬礼上,父母还有亲戚朋友都痛心地大哭,我却眼睛干涩,我失去了眼泪,我的心却在流泪。外婆的遗体会送到火葬场火化,那个挂在嘴角的微笑去永远刻在了我的心中。

至今,我仍执拗地寻找外婆带给我的信号,可是,不曾寻得半点痕迹。我仍然相信在某个时空能感知到外婆的存在——哪怕是在梦中。

前些日子与小妹一起爬云门山,早上四点钟就起床,爬上山顶时刚六点。山不算太高,然而对我们这些不经常锻炼的人来说,也不太轻松。每次我想停下来歇息,小妹就鼓励我说,快到山顶了,山顶景色很美。我便咬牙坚持。到了山顶,景色真的很美,烟雾还未消散,树的绿色连成一片,参差不齐,似波涛在翻滚。远处的山在烟雾中变成了墨色,还能隐约看见远处睡佛的姿态。不自觉地想起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心中突然静了下来,我想起了外婆的笑容,看到了这仙境般的景色,心中顿时明朗了许多。外婆突然浮现在眼前,那么真实,仿佛触手可及,她的白发、她的微笑让我感觉到温暖。“外婆您走的时候一定很痛苦吧!”外婆面带微笑:“可我记得的,只有幸福。”

一阵清风吹过,我心颤了一下,回过神来,身上暖融融的,我发觉热源,是初升的太阳,是幸福。

在这空旷的山顶,面对这辽阔的绿色海洋,我心释然。我终于明白,外婆给我留下的微笑不仅是因为约定而是想要告诉我:我很幸福。

是幸福,带给我们坦然面对死亡的勇气;是对山顶景色的渴望,是对幸福的向往,使我一口气登上山顶;是幸福的慰藉,让我感觉外婆仍在身边。

痛苦已经消逝,而幸福仍藏心中。直到现在,才明白,原来痛苦的人不是缺乏幸福,而是忽视了幸福,只将痛苦萦绕心头。当你失意时,体味一下藏埋心中的幸福,你会发现快乐就在身边,这是幸福的慰藉。

我不再强迫自己寻找外婆给我的信号,我相信,当我不再留意时我会偶尔感知,外婆就在我身边。这样,我会更幸福。

脸上映射出金色的光芒,我抬头仰望,我看到了外婆的微笑,也看到了太阳。

一股热流涌上心中,我轻松地笑了。

【篇十:那一片绿】

春晨的雾水滋润了土地,肥沃的土壤里开始萌发出一小块一小块的绿。不多时,天空就开始飘起了雨,淅淅沥沥、似断又续、时而缓齐时而急乱,于是绿在这场春晨雨的沐浴中蔓延扩散。忽悠心头一颤,一颗滚热的泪珠迅速地滑过我的面颊,重重落下来,击起了一片惆怅在这片绿上回荡。

仿佛昨日仍深恋着绿的我,今时面临春归叶绿却油然而生一阵愁。雨未停,春归叶绿的步伐未止,这个万物复苏的时刻里,我怎么了?怎么了?

童年就在昨日,仿佛就是在昨日那般的近,大地是绿油油一片。在绿上有我滚过的每一道痕迹;我跑过的每一个脚印;我播种的万千个希望;我埋葬的万千滴泪水……就是昨日的自己,躲在被窝里,等待冬去春归大地绿;就是昨日的自己,因早春里点滴绿意而狂悦、激动;就是昨日的自己,把绿高挂在嘴边;就是昨日的自己,那个拥有恋绿的童真无邪的自己。童年的梦想躲在绿色里,那个童年的世界是一片鲜绿。

然而今时,大地仍旧还是绿油油一片,却不情愿踩一踩绿;不情愿摸一摸绿;更不情愿把希望寄托给绿;不情愿把眼泪埋葬在绿里。此时此刻的自己,逃避着春归叶绿;此时此刻的自己,情愿将一切冰封在寒色的冬日里;此时此刻的自己,那个拥有无奈、愁情,探寻不到点滴的童真无邪的自己。成长的忧愁因着绿悄然而生,成长的世界开始一片墨绿。

长大了吧?也许是我长大了吧?长大后的天空会飘雨;长大后的晴日爱躲远;长大后,绿上的欢声笑语消逝不再回来。这场春晨雨冲刷去所有的童真,赤裸裸的呈现了成长的惆怅与无奈。十七个春秋呀!十七个年月呀!暮然回首。望着身后深浅不一的脚印直延到起点,我能再回去追寻那一份纯真吗?

回不去了。也不能回去了。童年的生活就像一个七彩的肥皂泡,虽然美丽,但终究要破灭。既然自己已经不再属于那个恋绿的童真世界,那么就在这片墨绿中学会孤寂与愁情,学会一个人坚强的成长。人生的路还很长,失去的既追不回,那么就珍惜得到的,尽管失去的多一分。

感知绿,我忆起童年的真善美。

感知绿,我体会成长的愁难苦。

感知绿,感知童年与成长……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